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路径

2020-04-13 02:23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开放型高水平体制

余 雷

(1.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一、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特征解析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阶段迈进。而迈向高质量发展势必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这也是解决现实经济发展困境的重要出路,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自觉选择,也是我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1]。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买只今后一段时期应重新制定发展思路和经济政策,这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的背景下,科学阐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涵、探究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评价标准和障碍因素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积极应对国际复杂环境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制度经济学视角上,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国家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与公共产品供给当中,并通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对外开放的安全和高效[2]。与此同时,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制度性话语权,有利于构建更为广泛、更有实效的利益共同体。早在多年以前,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指出,任何单独搞建设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只要中国发展和世界相连,中国就要依靠世界,世界也要依靠中国。今天,世界经济发展潜力极大,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经济分工和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依存度不断高。此时,中国需要坚持构建、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全球化视野和开放心态走向世界,确保扩大改革开放的实践努力推进,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持久和稳健发展。

(一)开放型经济的概念释义

开放型经济指的是一类基于全新发展模式的经济形态。一般认为,开放型经济主张通过加强外部联系发展经济,比如鼓励出口,促使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自由流动。这种跨越国界或者地区界限的经济形态被视为“全球市场”、“虚拟经济”和“网络革命”的组合。具体而言,广义上的全球市场除涉及一般商品交易活动所需的运动空间外,还涉及和国际贸易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货币结算、商品运输、金融服务等内容[3]。虚拟经济指的是虚拟资本将网络系统视作平台,将金融系统视作载体,通过线上进行的交替融合和持续不断的经济往来形成的特殊经济形态。网络革命指的是在借助互联网络及其相关技术进行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革命,意在借此提振一国经济,实现经济的高速和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开始越来越多地依靠全球市场、开发虚拟经济潜力、“搭乘”网络革命的“便车”,也正是因为如此,开放型经济被赋予了全新内涵。在实施全面开放战略的过程中,开放型经济需要一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内与其他经济体进行良性互动和健康融合,这种经济形态与传统的外向型经济不同,也非单纯的改革开放或者被动接受他国的商品交易,而是在强调出口的同时也注重进口,在确定主要矛盾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和处理次要矛盾,既要强化市场的主导和政府的协作,也要求建立完全竞争要素市场,最大限度发挥一国、地区的比较优势①。近年,在全球范围出现了要素、商品、服务的快速流动和大规模流动,全球经济无论在融合度还是在依赖度方面,较之以往社会都显著提升。这样一来,在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问题上就需要充分考虑此类开放行为可能造成的输入性风险。只有将开放型经济定位成更高层次上的开放,意在促进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共同进步,才能在共同制定全球经济发展战略与建立风险防御体系时获得必要的话语权,最终建立起本国开放型经济风险规避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循环机制。

(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新体现

在推动建设多元平衡、渐进推动、制度导向与创新驱动和利益共享的经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历程中,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基本观点与方法,把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价值导向,依据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的经济开放思维,搭建起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的实践路径[4]。(1)全新调整对外开放战略方式。全面开放战略的提出主张构建有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开放体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党中央针对国内国际形势尤其是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征进行了综合研判,在原有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了全新的战略调整,让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时代感。(2)系统优化对外开放理念。在全面开放战略提出的过程中,党中央提出了全新的开放观,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扩大,需要把对当今世界经济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经济新体制上,以崭新的视角对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与指导,以期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效益与对外开放水平。(3)制定对外开放新举措。鉴于国内外复杂形势,全面开放战略对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即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科学的对外开放,唯此才能促进中国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在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等互惠原则,通过国际贸易和其他形式的国际合作,不断优化区域格局,在积极探索开放新思路的同时执行更多有效的对外开放新举措。

(三)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特征

为了积极应对国际经贸新格局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中央通过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内涵进行了深度解读,推动和实施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在借此构建全面开放经济新格局[5]:(1)追求多元平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需要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为前提,如此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高效和安全。这是因为,在追求全面开放经济新格局的过程中只有兼顾了多元平衡,才能完成“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才能在实现贸易平衡的过程中为摆脱传统的经济困局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2)寻求渐进式动态发展。在全面开放的过程中,除要确保国际贸易往来应在相对稳定的系统中进行、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给予更为协调的贸易承载力之外,还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按照渐进式的推进模式,借助局部创新带动全局创新,并以此逐步积累经验和调整政策以及优化完善制度等,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开放。(3)坚持制度导向原则。在全面开放战略下,新时代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构建需要做到规范、合理、公平、公正,确保所有参与主体均可以在互利共赢的环境中满足对贸易规则合理化与治理机制多元化以及合作规则普惠化的利益诉求。要对全面开放经济新格局的构建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监管,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为自贸区等国际贸易关联度极高的经济单元赋予更大、更多自主权[6]。(4)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构建需要持续的动力支撑,因此除要不断完善全面开放制度外,还要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了系统联动发展才会不断提升一国经济的开放转型绩效,才能实现国家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跃升。也可以积极引进更加先进、国际领先的高尖端技术,在全面确保外商合法权益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产品、生产等诸多领域的合作。(5)以利益共享稳定开放型经济格局。在全面开放战略下开展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除了要借此谋求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便在扩大开放中掌握更大、更多自主权外,还要让开放型经济体现普惠共赢的特点。尤其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蓝图,通过协商、对话的形式与他国一道共同制定国际规则,通过联合或者优势互补的形式让更多国家从中受益。对中国而言,既要做好开放型经济的受益者,也要做好世界经济体系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主动承担起必要的国际责任。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改革开放呈现出如下特点:(1)中国改革开放水平处在了全球前列。不论是对全球贸易格局与投资规模的影响,或是加入全球价值链和参与全球分工的程度,都得到了世界公认,尤其在关税、贸易便利化等指标上,我国长期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最高水平,甚至一些关键指标已经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2)不同区域间开放水平出现了差距。中国经济具有规模影响力但制度影响力相对较小,参与全球经贸合作水平较高但质量有限,不同区域对外开放水平不平衡。(3)改革开放与深化改革应融合在一起。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要进入新领域——“后边界时代”——政策协调性更强、改革开放步伐更大[7]。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成功分析当代世界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论。这是我们应对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势头、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地引领新常态的根本战略。

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的现实挑战

(一)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提升空间

在新时代中,按照中国相对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扩大的趋势,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在世界资源配置体系内发挥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中国的作用,努力缩小中国对外开放规模和制度影响力之间的差距,通过积极参与世界经贸合作不断缩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并在加快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搭建起多维度均衡、安全高效的对外开放体系[8]。在此过程中,应该以制度开放为起点,逐步迈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在促进开放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拓展深度的同时,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可从以下方面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首先,扩大中国对外开放在全球经济体系内的影响,重点在双边贸易与投资数额方面提高在世界经贸体系内的话语权。其次,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和开放领域,在对外经济合作中达到较高质量与较高水平,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再次,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中国对外开放更具先进性、适用性,重点在关税、边境政策方面做工作。考虑到中国走过的40 多年的对外开放道路,在现有环境下,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提升空间虽然很大,但也存在很多困难:

(1)通过定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能够得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影响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较低水平商品层面上的影响力占比较多,在服务、资本、人力资源与规则层面上占比较少。比如,在商品贸易领域,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长期处在一级水平,可是在服务贸易与跨境投资方面,即便近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显著提升,甚至超越了日本,但与美国相比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在人力资源流动领域,我国自然人流动规模已经处在世界第一位;可是通过“海因茨签证限制指数”看,中国自然人流动障碍依旧显著超过很多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与贸易规则制定领域,虽然我国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处在第一名的位置,但与美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尤其在中国签署的自贸协定涉及的问题范围,更是显著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美国、日本、韩国等签署的类似自贸协定文本,相关条款往往会适度修改或删除[9]。

(2)在参与全球经贸合作的问题上,即便中国和加入WTO 初期相较有十分显著的提高,但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单纯在单位出口创造的附加值方面,中国在世界价值链中的生产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但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相较优势不大。在品牌、营销、研发等全球价值链服务领域,中国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更为突出[10]。在全球主要城市发展水平方面,中国开始进入全球经济“决策圈”,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已经成为关键城市,但这些城市与全球核心决策层还有差距。在跨国企业全球经营能力方面,中国大型跨国企业跨国指数仅有0.15上下,而全球大型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超过0.60,可见中国国际化经营程度和经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在制度层面上,我国“边境壁垒”近年得到了显著改善,与部分发达经济体相比,在“后边境”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所以,需要通过建立协调机制等形式改善这一状况。可喜的是,中国商品贸易的“边境壁垒”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已经显著缩小,关税水平和进口通关时间以及出口通关时间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与美、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降低,部分指标已经超过了日本。此外,我国在服务贸易与投资方面的“边境壁垒”也显著降低,因为国家安全维护机制有待完善甚至存在行业经营准入许可证等问题,在全面对外开放方面还与美国、日本有明显差距。比如,中国在“后边境”政策方面不同于发达经济体,其中的部分内容成为美国发起贸易争端的借口。当然,这类分歧的存在是合理的,而美国以“边境壁垒”为“话筒”阻碍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规则凸显其霸权主义行径。

(4)在区域开放格局方面,中国区域间对外开放失衡严重,一些先行区域在扩大开放中的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已有的经验和研究证明,任何经济体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都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目前,我国不同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主体总量缺乏、对外开放平台缺位、体制机制改革相对落后等。此外,在经济开发区、海关特别监管区和自贸区试点单位、重点平台中,其对外开放与体制机制创新环节的授权不到位,也与当地产业基础匹配不足,导致对外开放的主导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开放型经济格局构建的现实挑战

在新时代,经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设需要创新思路,以“互利共赢”为原则,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与国内发展环境,积极主动迎接现实挑战。

(1)基于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方式发生改变。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的过程中,政府、市场、民间组织等都要为外商投资企业、本国企业打造公平、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处在不同层次、不同节点,如果一国企业在相关产业内的竞争能力较弱,就势必要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变革和组织方式变革等,所有这些都要求中国企业、国内产业、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等做出积极反应以应对各种新变化,让生产、贸易等处在更高的全球价值链节点上[11]。

(2)新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升级。在传统社会中,全球贸易环境虽然不尽完美,但大多以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为主要的“贸易障碍”,这种国家之间或者地区之间的贸易保护并未严重损害各国、各地区的既得利益[12]。但近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逆历史潮流而动,对已经逐渐开放、完善的全球贸易体系施以“攻击”,一种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对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造成负面影响,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出现[13]。此时,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除要积极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维护以组织、法律为基础的WTO多边贸易体制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其难度可想而知。

(3)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抬升。在全球经济体系、贸易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大对本国企业的扶植力度,甚至通过政治或者行政手段要求美国在华企业撤出中国,以对中国开放型经济格局的构建施压。同时,部分国家不断抬高他国紧扣本国产品的关税额度,这将对目前我国出口依赖性较大的企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国家、金砖国家或者新钻国家,要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团结一致,通过包括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等多种形式持续开拓新市场和分散新风险,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

(4)传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格局的过程中,我国企业需要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市场,通过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削减成本和提升绩效。但是,在此过程中,一种源自本国经济的“倒逼压力”却无处不在——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的同时,我国经济需要重点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和动力转换加快等任务,以满足中国经济从“中低端”朝“中高端”迈进的诉求。

(5)开放型经济格局建设出现“短板”。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要在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同时坚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于发展中的新兴国家而言,中国需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实现开放型经济追求的均衡化、全面化等目标。比如,在内陆开放方面,区域合作日益深化。比如,陕西和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之间能够共同享有自由贸易区创新资源。在东部区域,陕西和青岛、宁波、唐山等沿海港口城市协同,开通了基于“海铁联运”的国际货运列车。更为重要的是,借助陆海空物流通道能够与东西部相连。河南通过“五区联动”将“丝绸之路”视作纽带,同周边地区进行持续的、深入的经贸合作。黑龙江和云南、广西等地通过发展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形式,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十分紧密的经贸往来。

当前,内陆区域开放式平台的辐射驱动效应相对较弱。很多开放平台出现了严重的产业内同质化竞争,且功能趋同性明显;开放平台载体所处地区的内部空间支撑有限,城镇化支撑力量不足,与开放平台载体配套的贸易网络缺少连通性。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提升。同时,内陆开放经济区域在营商环境优化和地区经贸体系建设以及金融保障系统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部分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构建了“东高西低”的整体格局思想,认为应该缩小营商和硬环境之间的差距。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级区域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其软硬环境,加之内陆地区进行跨区域治理的资源有限、配套制度不完善、经济结构失衡,这一系列的因素最终使得内陆省级区域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和资源利用不足的现象,严重弱化了内陆地区开放平台的发展。在金融体系保障领域,这些地区借助外资及使用外资的机制改革与创新还相对落后,没有形成有效的、长效的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和相应体系。我国对外开放的提升空间和现实挑战如图1。

图1 对外开放的提升空间和现实挑战

三、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构建路径

(一)以贸易自由化引领经济全面开放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的设计和前瞻,以满足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和对内开放的战略诉求。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8 年博鳌亚洲论坛和2019年第二届上海进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那样,中国扩大对外开放要主动扩大进口,以博大的胸襟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合理的利益诉求。鉴于此,需要持续推动贸易自由化,通过创新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提升自贸试验区改革自主权,持续提高贸易规模与贸易质量,确保服务贸易比例持续提高;同时,应进一步挖掘我国的经济禀赋、资源禀赋特别是蕴藏之中的比较优势,在强化贸易合作与优化贸易结构的过程中完善和优化国际贸易规则,与谋求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一道,构建多边合作与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借此降低贸易摩擦的可能以及带来的经济损失,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二)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更高水平开放提供资金保障

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除了要推动争端解决机制改革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载体的国际经济新体系的同时,一方面,要专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出口贸易规模,突出高技术产业的角色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合作,通过金融一体化实现区域一体化。尤其对身处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更好借助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利时机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期间,需要不断强化国际金融的安全稳定性,提升识别、化解、预防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不断创新国际金融运作和合作方式,在多个渠道、多种方式上吸引外资;二是不断创新金融交易媒介与支付方式,强化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提升其信用水平;三是不断创新中国企业的投融资模式,提升其金融服务能力,助力构建起相对完善、相对稳定、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以此规范国际金融市场,提升市场透明度。

(三)以创造便利化条件服务全面开放型经济体系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需要有序的市场环境、合理的竞争秩序做保障。为此,需要创造便利化条件为全面开放经济体系服务,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规范国际贸易市场,通过制度化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参与国普遍认可的交易平台。同时,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开放经验,取消不必要的管制和准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投融资机制与股权结构,实现资本自由、高效流动。(2)为了吸引更多国际投资,使之为新时代经济全面开放服务,需要建立良好的外商投资平台。其间,要注重外贸结构性调整和激发对外投资的潜在动能,引导更多中国企业以技术革新、创新的方式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调,实现开放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要不断深化外资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制度公平、管理规范,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发展。(4)注重区域通关合作以提升跨区域通关效率。其间,要强化机场之间的连接,通过搭建空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物流运转绩效。比如,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建设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与集疏运体系,以此优化开放型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四)以优化区域开放体系平衡经济结构

在创建和完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管理对接的过程中,为了有利于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除了需要充分利用和使用境外投资,以此搭建起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外,还要通过优化区域开放体系的形式平衡经济结构。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平衡发展,通过扩大内陆经济开放范围和加大区域开放程度,加强不同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合理、区域优势凸显。(2)通过各类项目联动推进,形成以产业承载能力为主导,以区域优化产业布局为目标的区域开放体系。要不断提升区域吸引外资的主动性和吸引力,通过统筹国内和国际区域的合理布局,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的协同开放。(3)在顺应时代要求和构建世界联通体系的过程中,要在边境贸易地区率先试点,使之和国际大市场进行连接,继而通过“影响力辐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比如,可以让中西部地区不断承接境外以及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借助内陆中心城市或者城市群的依托,充分释放产业的聚合倍增效应。

(五)以“一带一路”助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布局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并向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了使之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布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1)切实推进“一带一路”的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借此发掘沿线国家国际贸易的经济动能,全面提升国际金融的服务功能,系统强化国际投资的资金活力。(2)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互动水平,最终建立起集贸易、金融、投资为一体的多方联动体系,借此不但可以共同约定、形成话语对等的投资风险处置平台,实现投资项目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还能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持续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对话机制建设,并积极引导和创建民间的对话平台,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新的开放增长极贡献更多力量。(4)通过加大开放力度尽量消除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的现实约束,借助顶层设计与外围保障,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和夯实合作基础,持续扩大跨境经济合作的空间和范围。(5)借助“一带一路”的多条通道、多个港口,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一方面,在现有框架下,推进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设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增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构建高标准自贸区全球网络,构建以中国为基础的国际发展金融体系,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逐步形成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全球经济治理“第二轨道”,中国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领域,要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六)以创新促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布局

抓创新就是在抓发展,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根本就在于创新。(1)开展制度创新,为创新驱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奠定坚实基础。其中,政府制度创新被视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步骤,更是影响我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重要举措。唯有政府制度创新与管理体制持续完善,才会为创新战略营造良好环境,继而搭建起有助于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政府要摆脱制约开放经济发展的落后管理体制,以前瞻性眼光做长远规划,构建起更为成熟、规范和透明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统一化、开放性、竞争性的市场经济机制和动态调整的市场创新机制,借助政府制度创新为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创新机制和加强管理、提升行政工作效率,降低创新项目行政审批手续,最大限度发挥政府政策的辅助功能;健全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构建公平合理、科学高效的创新战略决策体系。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政府和各方的沟通渠与协作,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充分、实时、准确地了解外部动态,可以有针对性地予以政策调整和倾斜,让政府制度与政策出台和创新发展完全适应。(2)注重人才培养,为创新驱动的开放经济新体制创造动力,是在更高层次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途径。应出台有关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建立起人才专项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要借助人才资源优势,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与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不客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应努力为优秀人才和优秀人才团队创造发展空间,为其提供“物超所值”的薪酬待遇,妥善解决选拔、晋升等瓶颈问题,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可以在最合适的舞台上发挥其作用和能量。应赋予关键性人才更大的自主权与决策权,最大限度调动其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培育并建设创新基地、孵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确保优秀人才都有“用武之地”。(3)强化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因素。目前,第二产业依旧是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开始稳步上升但总体不高,这仍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结构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稳定性仍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发展效率低下。不仅如此,由于高端产业水平低、生产专业化受限、产业区域布局合理性较差,会直接影响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经济效益与积极性。甚至可以说,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依旧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初级阶段,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坚持第二、第三产业的地位,确认其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持续提升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统筹发展第一产业。要重视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要以管理创新为前提,通过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产出更高的效益,让产品尤其是创新产品更具比较优势。未来,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应继续改造并升级传统产业,还要培育新技术产业;既要着眼于现有优势产业,持续扩大现有优势与产品竞争力,还应扶持并培育目前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新技术产业。因此,今后我国应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转型,支持新能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新技术等高新产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和优化金融体系、信息等高技术服务业以及通讯、现代物流管理等,兼顾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最大限度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的经济效益[14]。

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在未来能不能站稳世界前列,一方面与能否抓住创新的制高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能否准确把握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有关。因此,应始终明确“制度创新”这一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议题与关键步骤,唯有确保这一“基础性工作”的牢固性,才会取得更高、更好的发展。当然,需要在此过程中进行“人才创新”,以便为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不竭动力,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注入更多新的动力,这既是衡量经济高发展质量的“试金石”,也是经济结构创新和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此才能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经济更高水平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路径。

注释:

①从这个角度讲,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基础必然涉及优势决定理论。

猜你喜欢
开放型高水平体制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开放型应用问题变式训练教学的策略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