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居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校本管理、开展校本教研、开发校本课程等,在以校为本的研究和实践中,有效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校本教研中,通过优化校本培训、创新教研模式、精细听评课方式、完善评价制度等策略,能够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凸显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引导教师走向专业自主发展的道路。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基于问题”的组织形式,是一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紧密结合的活动形式。[1]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以及相关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专业人士。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学内容、目的、手段、模式及其构建等;其主要研究方式是经验总结、理论提升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校本教研坚持专业引领、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基于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校与师生共同发展。
校本教研具有校本性、科研性、人本性、牵引性及依托性。校本性体现在以学校为本,从实际出发,解决学校发生的问题。科研性体现在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合理选择研究方向与内容,有序地展开科研活动。人本性体现在以师生发展为本,运用人本思想合理协调统一。牵引性体现在要带动除教学以外的其他因素均衡发展,避免一切主客观因素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依托性表现为借助外界尤其是高等院校专家教授的科研力量,提高学校的科研层次。
校本教研对学校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对学校来说,第一,校本教研能整合校本研究、培训、课程、管理等系列活动,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第二,校本教研是重建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是改变教育科研机构工作方式和作风,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第三,有助于教师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对教师来说,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对日常教学中问题的思考,形成带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最终促进自己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从研究微观课堂教学转为研究中观课程、宏观学校发展,从解决普遍性问题转为解决个性化或特殊化问题,从而极大地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两种“力”的制约:一是自主成长的内力,如内动力、目标、方法等;二是帮助成长的外力,如管理体制、专业引领等。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孤立的,要依托于学校这个工作平台,学习平台、科研平台,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就是要找到专业引领与自主研修的最佳结合点,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架桥。[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各个维度下,确立了四至六个不等的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三至六项不等的基本要求。《标准》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坐标和参照。校本培训应该对照《标准》,结合每位教师的专业基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培训。因此,学校应该优化校本培训机制,夯实教师专业基础。其具体实施如下:
1.全面统筹,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
根据学校教师的学历、教龄、教学经验、发展水平、学习能力、教学表现等情况,按专业成熟度可以将学校教师大体划分为新手型、经验型、成熟型、专家型四个层次,基于每个层次教师发展潜力和发展需求,给予每个层次的教师设置不同的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方法,从而使得每位教师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充分参与校本研究中。
对于新手型教师,培训重点放在锤炼技能,规范教学。培训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使其成长为合格教师。对于经验型教师,培训重点放在发展能力,有效教学。培训主要目标是引导教师反思教育行为,学会用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他们的教学活动从经验走向理性,实现学科内容与教育科学整合,走向有效教学阶段,成长为教学能手。对于成熟型教师,培训重点在于研究专长,打磨特色。培训主要目标是发展他们的教学专长,引导他们形成教学特色,向研究型教师行列迈进。对于专家型教师,培训重点在于凝练主张,形成风格。培训主要目标是通过强化理论学习,专家指导,帮助和引领他们提炼教学风格,形成教学思想,构建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的个性化教学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最终成长为业内专家。
小学教师分层培训安排表
教师教龄培训目标培训重点具体内容应对策略评价指标1—3年(新手型)合格教师教学规范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规范课标教材解读课堂组织管理观摩学习导师带导技能训练教学规范性和学科学性4—6年(经验型)教学能手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理念更新专业技能优化专题研修总结现场诊断案例研究经验交流教学有效性和流畅性7—18年(成熟型)研究型教师教学研究教学特色促成二次成长教学特色打磨教育科研创新行动研究合作学习观摩学习教学特色性和灵活性19—30年(专家型)专家型教师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研修经典理论教育改革创新教学风格提炼课题研究理论研修导师指导教学创新性和艺术性
除了结合专业成熟度不同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外,还要结合教师不同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如针对班主任,还要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班集体组织建设、团队主题活动设计、家校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面对学科组长、级部主任等,要结合岗位实际和教师个人实际,进行专项培训。培训时,为解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缺少理论支撑的短板,可以采用PDS模式,通过共享彼此的专业经验、技术、理论、人员等资源,实现优势共享,协同发展。[3]
2.精准指导,帮助教师制订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指教师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绩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选择,对各专业素养具体目标、生长阶段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4]它是教师专业成长外在要求与内在愿望的统一体。其内容包括教学现状、教学问题、阶段发展目标、方法与策略、专业发展所需外部条件等。学校应该积极倡导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帮助教师树立理想,建立信心,促进教师自主实践与反思。学校在构建整体评价体系时,也应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落实情况考虑其中,有效地督促教师学期一反思、学年一考核。
[附]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模板。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与自我分析
姓名性别政治面貌现职称年龄教龄现职务现学历任教学科至今取得最高荣誉称号自我剖析(明确优点、找出不足)
第二部分:三年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名师( ) 名师培养对象( ) 骨干教师( ) 教坛新秀( )师德修养A.遵纪守法、关爱学生B.言行得体、为人师表C.校师德标兵D.市先进工作者学历进修A.专科B.本科C.研究生D.无职称评聘A、小学一级B.小学高级C.小中高D.无教学能力A.教坛新秀B.校骨干教师C.市教学能手D.市学科带头人班主任能力A.班风正、学风好,班务工作较出色B.班级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C.校优秀班主任D.市优秀班主任或辅导员2.理论学习目标(可以多选)自学理论书籍共( )册A.教育理论( )册B.学科知识( )册教师专业培训A.职务培训B.专业培训C.校本培训D.其他
(续表)
3.教育教学发展目标(可以多选)公开课教学A.校级B.镇级C.市级D.省级或以上教学业务比赛A.获校级奖B.获镇级奖C.获市级奖D.获省级以上指导学生竞赛A.获校级奖B.获市级奖C.获省级奖D.省级或以上指导培养教师A.见习教师B.初级教师C.中级教师D.无校本课程开发A.1门B.2门C.3门D.3门以上学生满意度A.60%以上B.70%以上C.80%以上D.90%以上信息技术素养A.制作课件并正常使用B.常用软件应用C.个人网页D.建资源库教科研论文或案例(发表)A.校级B.市级C.省级D.国家级或CN教科研成果(获奖)A.校级B.市级C.省级D.国家级课题研究(负责人)A.市级B.省级C.国家级D.其他课题研究(成员)A.市级B.省级C.国家级D.其他教学质量A.及格B.良好C.优秀
第三部分:学期个人发展目标及主要举措
(一)读书计划:(二)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三)师德修养提升措施:(四)教育科研方向设想:
第四部分:自我评价与学校建议
(一)本学期个人发展自我评价(注:对照学期制订的举措,是否都完成了;有哪些体会与反思)(二)学校建设性评价与建议:
备注:1.教学质量依据学校对各学科教学质量检测评定标准确定等第。
2.“自我评价与学校建议”内容,到学期结束进行专题性小结时再填写。
3.举措中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师德规范,专业地位等。
教而不研则惑,研而不教则浅。校本教研只有通过创新教师教育理念、激活教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才能真正实现改进教学、提升质量的目的。为解决日常教研活动形式僵化,难以激发教师研究热情的问题,可通过任务导向和主题整合来创新教研模式,往往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问题式主题教研。即将教师日常教学中所碰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主题,以主题研究的形式来开展教研活动,从而形成教师自主、合作、交流、共探、共享的教研活动机制和模式。具体操作如下:聚焦问题、确定主题(如确定了主题为“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后,则要求教师自行学习)——共同研讨、深入学习(根据主题设置问题情境、小组合作研讨,促使教师对主题理论上的深层理解)——内容延伸、拓展学习(自主学习与主题相关的权威性论文,为教师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围绕课例、学以致用——课例展示、课堂评议——总结提炼、反思提升(要求教师就这一教研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并上交研修反思)。这样的主题式教研不仅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也让教师感受到专业化发展的快乐,更有效地促进教师持续成长。
二是推磨式课例教研。推磨是指曲轴式的围绕一个中心左右前后的环绕运动。推磨式教研,简单而言,就是围绕一项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围绕同一个方向反复思考、多次实践、追求最佳的研修活动。以课堂教学比武为例,以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比武为推手,集合同科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多轮上课、反复磨课过程中,集中对某一位参赛教师的某一课题通过团队合作精细研磨,再进行参赛。比赛分个人教学展示和团队研课分享两个环节。这种推磨式课例研修聚集课堂,促使科组抱团成长。多次研磨中磨出了教师的潜能与团队精神,更是在互通、互动、生成的课堂中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改变。
三是课题推动式教研。课题推动式研修即以课题研究为统领,通过理论学习、行动研究、总结提炼等方式来推动教师成长。课题研究要树立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行动即研究的基本理念,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让课题带动教学,让课题带动教师成长,有力推进校本研修深入开展,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四是网络平台式教研。网络平台式教研是一种依托网络开展教研工作的方式,它借助于博客、论坛、专业网站、QQ、微信、留言板、E-mail 等各种网络通信工具,突破时空限制,可创新教研形式、拓宽教学研究。网络平台教研的工作重点主要有:①课程资源建设,如学科建立资源中心。鼓励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资源,如个人收集整理或引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章、教案设计、视频等学科教学资料;②在线交流研讨,设立讨论区,每位教师可针对教学中的有关现象、问题、困惑、思考等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各抒己见,有什么疑难及时向专家请教,也可以推荐热点、前沿、有价值的教师日志、反思等,组织大家交流探讨,互相切磋;③教师专业化发展,组织交流读书、学习心得,开展教研沙龙等;④完善保障机制,要成立网络教研工作小组、建立工作制度(如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发布、资源上传审批制度、网络教研工作月汇总制度、建立网络教研考核激励机制等),通过制度建设,确保网络教研的常态化开展和实效性提升。
听课、评课是每一所学校教研文化的基本组成和重要生态。卓有成效的听课、评课活动是广大教师思想的碰撞、共鸣、分享和共建,是一群人的求真务实向善趋美,是从科学走向艺术,是乐研、善思、兼收和不断创新。[5]
1.研读教案,有备而听
凡事预则立,功夫在诗外。要想在听课中有更全面、更到位地了解,需要听课者在听课前通过“六看”认真研读执教者的教案设计:一看教材解读是否全面、准确、适切、多元,是否巧妙地将教材转化为“例子”,将教材转化为学材,是否立足于“文本规定性”和“年段教学要求”;二看目标确定是否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进行了系统化配置,综合考虑到学科逻辑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际;三看教学环节是否简练,学情预设是否充分;四看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是否践行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否巧妙地利用各种导学工具搭建了教学支架,整合出“基本问题”和“生成问题”并予以统整;五看板书设计是否简明扼要,是否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六看知识延伸和习题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促进知识迁移,提升学习品质。
2.听言观色,记录过程
听课要做到“一听”“二看”“三记”。“听”上课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科学准确、言简意明,有感染力,有激励性,学生表达要准确流畅。“看”教师的教是否关注全体学生,是否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是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否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看”学生是否主动学,是否善于合作、交流。“记”教学环节或课堂流程;“记”教学中的亮点和学生中的闪光点;“记”听课者即时思考和课后反思。评课实质是对课堂教、学成败的实际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能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
3.由表及里,有的放矢
评课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用教学理论评价教学实践,用教学目标评价教学过程的教研活动。在评课活动中主要基于实然状态,探讨应然状态,共同为授课教师提高理论层次,发扬长处和优势,克服缺点,从而达到提高水平,改进教学的目的。因此,评课既不要“就事论事谈现象”“吹毛求疵找毛病”,也不要“脱离实践谈理论”“形势大好搞浮夸”。而是要从现象看本质,为授课教师课堂教学导航指向。
评课应坚持“三评”“二看”原则:“三评”,一评教学理念。即从教学理念这一角度出发,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案例,评议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二评教材处理。即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评议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体系是否把握得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三评教法运用。即从教学方法处理的角度,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教法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二看”,一是看课型。对于常态课的评价,主要基于学段特点、学科要求看学生学习常规的养成,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夯实,课堂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度及新课标精神落实程度等;对于教研课的评价,则主要关注研究的目标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否适切,教学效益是否提升,教学理念是否获得优化等;对于竞赛课的评价,主要关注个性化特色,评现场学习力的生成,评学科魅力的铺展等;而对于名师示范课的评价,应集中于名师浓郁的教育情怀、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捕捉生成的自觉、敏捷和睿智。二是看执教者。对于青年教师,评课时重在发现亮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励其不懈奋斗,描绘美好职业愿景;对于成熟教师,则应该帮助提高其教学标准,为其树立比、学、赶、帮的楷模,鼓励其以课立人、立言、立德;对于名师课例,重在帮助其提炼课堂教学特色,督促其提炼教学成果,扩大社会影响, 增加业内美誉度,提升其学术品位。
从某种意义上看,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教学评价的过程。传统教学评价往往注重结果导向,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教研中取得的进步,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当完善教研评价制度,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教师自评及同事、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渠道收集体现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实证和数据,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促进教师自我提升和完善。具体方式有自评、互评和他评三种。一是自评。即组织教师按照评估方案及内容按阶段进行自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例如,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学习实际,是否科学有序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等。鼓励教师通过自评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思考改进;二是互评。即学校定期和随机组织听取教师的公开课或随堂课、检查作业批改、听课情况等,了解教学常规落实情况,通过互查互评,彼此学习,共同提高;三是他评。即在学期或学年末,学校组织行政、学科组长、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多元评价方式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客观的评价信息。
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推进质性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密切关注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布置批改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检测,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试卷的综合性分析,注重教师对学困生问题的诊断,充分发挥教研评价的反思总结、反馈调节及积极导向功能,促进校长、教师、教研人员积极参与教研评价,形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
坚持评价目的人本化。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以教学和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为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学校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制度, 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测;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教师个人阅读学习记录;教育教学反思及随笔;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记录;集中培训记录;教师专业发展小结和教师专业发展年度总结;同事互评、教研组审评和校长导评等。成长记录袋,让教师专业成长看得见。
校本教研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会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实际校本教研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的价值意义,深入分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基于此,应优化校本培训机制,创新校本教研体系,精细听评课方式,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使多元教研主体充分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从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