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区域可持续监测分析

2020-04-13 02:15:04许艺苹包则庆庄灵习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安徽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验区标准值议程

文/许艺苹 包则庆 庄灵习(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20 世纪80 年代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国际性问题频繁出现,引起了各国关注。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SD)[1]。1992 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发布了《环境与发展宣言》《21 世纪议程》等可持续发展相关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国谋求健康发展的核心议题[2]。2015 年联合国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A/RES/70/1),提出了17 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方向[3]。1997 年,中国正式把“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国家实验区”),国家实验区是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示范区[4]。2016 年,我国出台了《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以现有的国家实验区工作为基础,建设一批落实2030年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议程创新示范区”)[5]。截至2017 年12 月,全国范围内共建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89个。2018—2019 年,我国批复太原、桂林、深圳、郴州、临沧、承德6 市为议程创新示范区。福建省目前共建有国家实验区7 个,分别位于龙岩市、南平市、厦门市思明区、漳平市、东山县、惠安县、将乐县。7 个国家实验区结合自身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形成了海岛生态型、老区工业生态型、沿海侨乡经济型等多种并行的新型发展模式,有效促进福建省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但在如何落实破解制约瓶颈、以科技创新融合社会事业和服务可持续等建设任务上,还需要融合《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布局。通过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福建省国家实验区的发展制约瓶颈,不仅能丰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体系,对推动福建省国家实验区建成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不断推进,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能力评价。于翔[6]结合实证研究区域特征构建4 个维度30项能力评价指标。Mori 等[7]将可持续城市定义为在环境限制和社会经济分配公平的相关约束下,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空间实体,据此提出了一个包含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框架。陈伟等[8]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5 项投入指标和4 项产出指标对国家实验区进行实证研究。Raszkowski 等[9]基于66 项从全球角度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采用综合发展措施(SMD)分析和展示中东欧国家在2010—2016 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水平方面的情况。部分学者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法(DEA)、层次分析法(AHP)等研究方法测算可持续发展指数。Jha 等[10]批判性提出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改进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测算。Miguel 等[11]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为企业提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信息。陈套[12]构建4 个方面共31个指标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08—2013 年的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算。朱卫未等[13]基于网络结构DEA 模型对全国30 个省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处于学术前沿的基于生态学法的生态足迹和能值分析模型也运用于可持续性指标研究。黄洵等[14]引用构建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城市健康能值指数(EUEHI)对 1997—2012 年泉州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能值分析。He 等[15]利用江苏省1993—2012 年的生态足迹数据,采用可再生生态足迹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的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此外,胡韫频等[16]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SD 模型模拟预测湖北省创建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核心指标发展趋势。郝亮等[17]从治理视角分析深圳、桂林、苏北、太原4个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显著,但仍有待深入研究。第一,一些评价法对权重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应用中随机性、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表现明显。第二,鲜有学者根据《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点领域和中国创建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主要任务,定量化地研判创新、科技、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对国家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程度及制约瓶颈。

二、实证研究

1.可持续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牛文元[18]关于可持续发展已有成果和《201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19]中的指标体系,结合科技部正式发布的国家实验区创新能力监测指标,按照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通过对指标进行判别能力和相关性分析、筛选、构建并最终形成以“可持续发展指数(SDI)”为总指标,“创新驱动(x1)、经济发展(x2)、民生改善(x3)、资源环境(x4)”为 4 个一级指标,下辖31 个二级指标的反映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可持续监测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下:

创新驱动(x1):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x11)、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x12)、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x13)、高新技术企业数(x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x15)、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x16)。

经济发展(x2):人均 GDP(x21)、GDP 增长率(x2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23)、新登记注册企业数(x24)、城镇登记失业率(x25)、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x26)、万元 GDP 能耗(x27)、万元 GDP 水耗(x28),其中x25、x26、x27、x28为约束性指标。

民生改善(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33)、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x3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x3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x36)、城镇化率(x3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x38)、每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x39),其中 x38、x39为约束性指标。

资源环境(x4):森林覆盖率(x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42)、地表水高于Ⅲ类水体比例(x43)、空气质量高于二级以上天数(x4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4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x46)、工业废水排放强度(x47)、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x48),其中 x47、x48为约束性指标。

2.可持续监测模型构建

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由可持续发展指数(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缩写SDI)来衡量,本文参照郭亚军[20]和易平涛[21]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进行地区SDI动态测算,该方法在权重确定上的客观性和时序立体数据分析上的动态性,使得测算结果更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定义对于n 个被评价地区s1,s2,…,sn,取定m个评价指标x1,x2,…,xm,并按年份顺序t1,t2, …,tN获得原始数据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得到无量纲化数据就构成一个时序立体数据矩阵Ak。具体测算步骤和公式如下。

时序立体数据矩阵Ak构造的关键在于二级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本文尝试从被评价地区的内外部可持续性发展水平比较进行标准值确定。从内部考虑,确定某一被评价地区N 个年份各二级评价指标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确定为该地区的标准值,每一个被评价地区的标准值不一致,可以动态地反映该评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若从外部考虑,确定所有被评价地区N 个年份各二级评价指标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确定为标准值,所有被评价地区的标准值一致,可以直观地反映所有被评价地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差距,发现被评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和瓶颈。

上述公式中SDI(tk),为 tk年份被评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数,xj(tk)为tk年份被评价地区的一级指标测算指数,xij(tk)为tk年份被评价地区的原始数据值,wij为被评价地区的二级指标权重测算值,wj为被评价地区的一级指标权重测算值,k=1,2,…,N;i=1,2,…,n;j=1,2,…,m。

三、福建省国家实验区发展比较研究

1.数据来源与选择说明

相关原始数据获取来自福建省科技厅上报科技部的关于国家实验区创新能力监测数据,以及福建省市、区(县)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发布的2013—2017 年共计5 年相关数据。

2.SDI测算结果

SDI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进行动态测算,从福建省国家实验区发展趋势和发展差距两个角度出发,分别确定各个二级指标标准值进行SDI测算,并用SDIt和SDIg表示。

(1)SDIt测算。为准确把握福建省国家实验区的发展趋势,本文将福建省每个国家实验区2013—2017年31 个二级指标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效益性指标为最大值、约束性指标为最小值)设为该国家实验区的标准值,7 个国家实验区的标准值不一致,可以动态地反映各国家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福建省7 个国家实验区测算数据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详见图1、表1。

(2)SDIg测算。为准确寻找福建省国家实验区的发展差距,本文确定7 个国家实验区 2013—2017 年31 个二级指标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确定为标准值,7 个国家实验区的标准值一致,可以直观地反映各国家实验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差距,发现各国家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和瓶颈。福建省7 个国家实验区测算数据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详见图2、表2。

3.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对福建省7个国家实验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福建省7 个国家实验区发展趋势良好,呈逐年稳步提升态势。从图1、表1 可以看出,2013—2017年,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各国家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漳平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速度较快,2013 年为0.6834,2017 年为 0.9868,提升幅度为44.4%,这与漳平市国家实验区为老区、山区及对周边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实际情况相符。

图1 福建省7 个国家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趋势图

图2 福建省7 个国家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差距图

表1 福建省7 个国家实验区2013—2017 年 测算值及排名

表2 福建省7 个国家实验区2013—2017 年 测算值

(2)福建省7 个国家实验区发展差距显著,呈区域不均衡性。从图2、表2 可以看出,思明区的SDIg最高,表明思明区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17 年思明区的SDIg为0.9444,将乐县的SDIg为 0.5697,的差距幅度达65.77%;其余5 个国家实验区的差距不大,但相较于排名第一、第二的思明区和将乐县的差距明显增大;2017 年龙岩市的SDIg为0.2065、排名第三,和将乐县的SDIg差距幅度达175.88%。这与将乐县以工业为主导且近年产业结构优化明显,高新技术企业增多,而龙岩市以资源型为主且科技基础条件和持续创新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相符。

(3)福建省7 个国家实验区发展瓶颈集中,创新驱动力薄弱。在SDI测算过程中,不论是从各国家实验区的发展趋势还是发展差距的角度比较,各国家实验区发展瓶颈主要集中在“创新驱动”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以2017 年为例,龙岩市、将乐县、惠安县、南平市、漳平市5个国家实验区的“创新驱动”指标测算值低于其他3 个指标测算值,思明区和东山县的“经济发展”指标测算值低于其他3 个指标。“创新驱动”指标测算值低于其他3 个指标测算值的国家实验区占比71.43%,表明各国家实验区的创新驱动力普遍薄弱以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这不仅符合当前各国家实验区的发展现状,也是福建省各设区市亟需寻求突破的关键节点。

四、结语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对2013—2017 年福建省内国家实验区进行局部性、简要性的研究分析,而未能对全国区域范围内的国家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宏观性对比分析,这也是今后相关后续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任务。

猜你喜欢
实验区标准值议程
平江县入选教育部学前教育实验区
科教新报(2023年47期)2023-12-02 15:58:53
15个健康“硬指标”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大经贸(2019年9期)2019-11-27 09:21:19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投资北京(2017年1期)2017-02-13 21:09:25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
湖南新增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
经济与管理(2015年4期)2015-03-20 14: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