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2020-04-13 02:14:16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
安徽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芜湖新兴产业长三角

文/葛 雯 方 敏(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

一、引言

产业创新中心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其核心是打造空间上相近,创新型企业集中,大学、研发机构及新型创新平台集聚的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高地。新经济时代,设立产业创新中心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有效缩短创新路径、提高创新效率,成为推动转型升级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推动区域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在此背景下,芜湖市提出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呼应和展现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芜湖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重大意义

1.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地区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也是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区域,在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芜湖正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发展路径,通过“无中生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有力支撑芜湖连续多年稳居安徽省经济总量第二,以占全省5%的面积和人口,创造了占全省10%以上的GDP 和财政收入,且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连续8 年居全省第一。芜湖作为皖江经济带的龙头核心,通过积极打造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将走在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前沿。

2.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2019 年 5 月 22 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首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芜湖举行。会议以“长三角: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为主题,部署了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重大事项。《规划纲要》体现了国家赋予长三角的全新战略定位——“一极三区一高地”,即将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芜湖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好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在此基础上,芜湖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打造国家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既有利于接受上海、合肥科学中心的辐射,又有利于长三角区域产业的整体布局。

三、芜湖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条件

1.产业建设

支柱产业建设。芜湖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市,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快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是全市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当前,芜湖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深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发展,芜湖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传统支柱产业。2018 年,芜湖市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15.67 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7.8%,同比增长9.8%。芜湖也形成了以奇瑞汽车、大陆电子、伯特利汽车、常春汽车、恒信汽车、博世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以芜湖海螺、芜湖新兴铸管、楚江科技、鑫科铜业、信义光伏产业、众源新材料为龙头的材料产业集聚;以美的、格力、江森自控、欧宝机电、飞科电器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产业集聚;以太平洋电缆、华菱电缆、安徽华宇电缆、安徽楚江高新电材等一批企业为龙头的电线电缆产业集聚。

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经过多年积累,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4 个省级产业基地,以及微电子(汽车电子)、轨道交通装备、新型显示、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大数据及产业互联网6 个市级产业基地。其中,我国唯一的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以芜湖为龙头,形成芜马合地区产业集聚。

2.创新平台建设

2017 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谋划打造长江经济带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通过组建市产业创新中心,统筹推进全市公共研发平台运营管理。

芜湖每年安排10 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微电子(含汽车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互联网及共享经济等领域的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目前,全市在建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共41 个,其中市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重大公共研发平台6 个。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发展,平台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芜湖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目标

1.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聚焦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为突破口,完善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扎实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元、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夯实工业和实体经济基础。

2.创新竞争力显著提升

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微电子等产业领域,建设一批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和双创示范基地,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指标与经济同步增长。

创新资源充分集聚。快速推进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技术合同交易额、培育科技型企业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数、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等核心指标与经济同步增长。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创新配套政策更加完善,企业创新市场化主导作用全面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芜湖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示范城市和国家级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

五、芜湖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主要任务

1.完善工作制度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制及协调机制,统筹运用各部门资源,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强化创新平台

进一步推动重点研发平台建设。按照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做强核心创新链,为产业链各环节创新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并根据创新平台发展状况,优胜劣汰,动态调整。鼓励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与市场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一产业、多平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自我造血功能,引领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撑全市乃至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带动全市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在长江经济带持续发挥重要影响力。

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重点支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布局,更加突出平台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多领域多学科交叉集成,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

3.落实财政支持

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特别是创新链延伸度的支持。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财政投入体系。通过股权投资、支持设立子基金、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助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加快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等财政优惠政策。

4.创新金融体制

加大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根据科技型企业运营模式特点,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与科技企业合作力度,实现银企共赢;加快共享信息平台建设,破解政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相关业务、产品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完善产业集群金融服务,推出“园区流转贷”“奇瑞模式”供应链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服务高技术产业园区,以企业在园区内的资产进行抵押,在企业无法正常还款时,由园区代偿后再将资产进行流转;对接G60 金融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上市辅导、项目推介、巡回路演等产融对接活动,培育和助推优质企业登录科创板;拓展海外金融服务,推动集群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利用银行海内外一体化发展优势,引入海外低成本资金支持企业进出口业务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发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产业特色基金,增加和完善企业获得资本注入途径和资本赎回的退出机制;做大做强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多渠道多途径融资。建立企业上市孵化培育基地,推进企业在沪港深交易所、“新三板”及科创板上市(挂牌);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三个方面,推进国内外风投机构和公私募基金与科技企业在项目资金上的对接。探索股权交易发展中心业务范围,支持发展股权众筹融资等创新业务,为企业挂牌、融资、并购、重组提供便利。

5.集聚高端人才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集聚高端人才队伍。实施更普惠、更有力的人才政策,探索更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

猜你喜欢
芜湖新兴产业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芜湖滨江天际线
江淮法治(2020年9期)2020-07-11 04:55:44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6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