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计算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04-12 02:44陈满念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陈满念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标从“双基”提到“四基”,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方式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笔者以《小数乘法》的课堂实录为例,结合平时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历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实施新课程以来,新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所不同的是,新课标与原大纲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方式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在许多计算课堂教学上,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不可否认,这样的尴尬情况的确存在,它凸显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缺失。

一、学生计算能力下降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的说法一直存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日益凸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问题情境与“数学化”的对接错位

实施课程改革后,教材编排遵循“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体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显得到强化。课堂上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计算与应用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计算的需求,继而进一步探究如何计算,这一过程是问题情境与计算模型对接的过程,也是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计算教学是要联系生活,但如果整节课都是生活情境,那计算教学也就无法真正实施。当前很多课堂就特别注重创设这些情境,一个接着一个,一串接一串,这样的生活情境大串联,势必影响学生探究算法,感悟算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只见生活不见数学,不但失去了数学味,也必然挤占算法建构的时间,使得算法的建构很难有效完成,从而最终影响学习效果的有效达成。

(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造成偏颇

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大致遵循这样的教学模式:复习铺垫——教学新知——练习巩固。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题目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重新探索新课标背景下计算教学模式,大致是:情境导入——算法呈现——提炼算法——归纳算理——练习巩固、拓展。与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新的教学模式明显具有以下特点。

以情景导入代替复习铺垫。情景的创设是新课改带给计算教学的生机,它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突出新知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归纳算理的过程充分展开,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该过程中教师往往呈现解决问题的多种算法,让学生进行分类比较,交流讨论较优化的解题方法,并引导学生明确新计算方法的算理。

练习巩固环节给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比较少,往往只有一两题,有时也会以游戏形式进行,甚至还安排该环节。

正是由于新课程背景下这样的计算教学模式得到认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以下笔者就以《小数乘法》的课堂实录为例,结合平时工作实践来谈谈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取舍有度,实现问题情境与数学化有机融合

问题情境要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构建计算模型。对于问题情境中所承载的其他信息,我们要进行合理取舍,本着利于学生算法建构的思想,使问题情境能在“数学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其应有作用。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时,教材安排了如下图所示这样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就要用好这个问题情境,取这个情境中的算法暗示来帮助学生建构算法。如:要购买3个3.5元的风筝要多少钱?在教学中,笔者往往会引导学生在图中众多信息中筛选所需的数学信息,并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这样利用情境图马上开始小数乘整数的意义的学习,然后通过试算想出算法,再问:“如果买12个3.5元的风筝要多少钱呢?你会算吗?”自然也就能有效地建构出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这样开发利用问题情境,就使得情境与探究算法有机融合。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算法之间的沟通应及时有效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他们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这看出,旧方法与新算法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新旧知识的有效沟通呢?下面笔者仍以《小数乘法》一课的板书加以阐述。

3.5

×1 2

兩个风筝的价钱→35×2=70→70

十个风筝的价钱→35×10=350→35

两部分风筝(12个)的价钱→70+350=420→420

在教学引导时,师生的交流始终围绕三个中心问题展开:①因数3.5扩大几倍,积就缩小相同的倍数;②计算时,为什么新算法第二个积的末尾数要与十位数对齐?③为什么新算法要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这些关键问题不就是小数乘法的难点所在吗?课堂上,把新旧知识作了有效沟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更有的放矢了,如以下的教学片断——

师:因数3.5要扩大几倍?看作多少?

生1:3.5要扩大10倍。

生2:可以看作35个0.1。

师:为什么列竖式计算时要把第二个积的末数与十位对齐?

生1:因为它表示350个0.1,如果对齐个位就错了。

师:说对了。下面谁来说为什么竖式要分两层写?

生1:因为70表示买两个风筝的钱;350表示买10个风筝的钱。

师:最后乘得的积还应该缩小到原数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生1:最后乘得的积要缩小原数的十分之一。

生2:因为最后的积420只表示有420个0.1元,就是42元。

生3:因为3.5扩大了10倍,乘得的积应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

……

多么精彩的发言。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突破了算法上的难点,还大大减低在练习上出错的可能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和发扬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参考文献

[1]蒋海燕.中小学核心素养方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永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广州510000)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