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哲学反思

2020-04-12 11:27李理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人工智能教育

李理

摘   要: 人工智能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带有的特征和人工智能教育的不完善,必须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引发的教育变革的负面影响:机器化教学,阻碍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阻碍人际间真实情感的交融。人工智能的教育在实际进程中拉大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导致受教育者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   教学反思

一、引言

1956年夏,美国数学家、计算机专家麦卡锡、明斯基、罗彻斯特和香农等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共同商讨了人工智能这一议题,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自那之后60多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跌宕起伏,直至2016年谷歌研制的阿尔法狗对战韩国棋手李世石成功的消息经各大媒体报道之后,“人工智能”一词的热度指数上升。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已经从科幻走入现实,如今在政府的推动下更是蓬勃发展,技术本身负载价值,却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带来消极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反思,教育在二十一世纪成了民生最关注的领域。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的一种自觉性活动,也是在社会要求下进行一场必需的社会活动,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能力、AI教师等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正改变并重塑教育。本文把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起来,谈谈教育在新技术的融入下会出现怎样的现时性、前瞻性变化,这种变化会附带怎样的负面效应?综合学习和思考,笔者写下这篇文章,中心内容是人工智能革命推动教育变革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二、阻碍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体系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VR”技术,“6D”技术将静态的知识转为动态的知识,通过声音、场景的模拟重现让受教育的主体身临其境,且强大的数据储备能力,可以满足师生全方位的知识欲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发生改变:人工智能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记录考勤情况,建立考勤数据库,利用模式识别快速批改学生作业,通过算法进行个性测试,科学地将学生分层,因材施教;传统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智能机器与教育活动中的学生和老师频繁互动,学习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随时随地都能在智能机器的强大知识库中进行信息采集、资料收集和新知识学习。智能技术环绕教学场域的种种优势,很多人认为智能机器可以取代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一旦被替代,可以想象到整个教育活动的场所就变成了机器工厂。

现代化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个体,智能机器运行是按照人类设定的程序在规定场域作出特定的反应,机器交互提供教育主体确定的程序化教学服务,缺少变通。长期与机器交互的学生主体慢慢浸染到教学机器人指令化特质,缺乏辩证思维、创新创造能力,智能机器的教育绝对造就不了金庸、乔布斯和马云,因为没有哪一项创造性活动是由机器驱动的。密切参与教学活动场域的智能机器还会进一步控制受教育者。如智能机器批改一份试卷,程序员将每一题的答案变成算法导入机器内,机器就能快速判断对错,这种方式不能反映出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创造性思维答题情况等比知识、分数更重要的指标,长期处在这种评估环境中的受教育者为得到机器的认可,自我思维和认知方式向着机器评估程序靠拢,在较长的时间内机器便实现了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抑制教育活动主体的全面发展。

三、阻碍人际情感交流的和谐

社会性是人最根本、最特有的属性,始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显示出来的特征,这种社会性群居交互唤起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碰撞所产生的喜欢、欣赏、愤怒、厌恶、嫉妒等社会性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眼神交汇、肢体接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通过注意力的集中度、言辞反馈自己的学习状况,这种真实的情景交互充满多种情感共鸣。现代教学场域不仅要求教师传授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入度的知识,还需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之惑、学习之思、学习之悟、学习之得,更要求教师为学生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榜样,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学习如何在复杂关系的交互中保持纯净的心灵,形成美好品德、宝贵精神,构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同体思想,形成推动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人际和谐交互的合力。

数字化教学,推动教学场域的虚拟化发展。智能机器外壳的各个部分的机械装置是用螺丝钉组装而成的,内部则使用一个个芯片合成类似于人类智能的工作机制,情感来源是人类智能编辑的代码,情感的表达是传感器接收到外部信息,再通过内部识别而打开特定情感识别器按键而实现的。在这种模式识别下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只是对人类情绪表达的表层模拟,无法完全理解真实情感是什么,也不会懂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不明白“输赢是什么感受”,不懂得“人的七情六欲,美或爱或恨”,当然无法真正理解信任尊重、价值观、人生观、幽默感……技術无法支撑师生间复杂的情感沟通,无法实现真实场域中心连心的师生情感交互,无法感同身受地教会学生怎样控制情感和欲望,如何在权衡欲望中从善去恶,如何树立一个尽善尽美的榜样,如何引领学生主体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机器教师把虚拟的情感带入课堂,在一言一行的情感虚拟交互中,受教育者习惯性模仿机器情感表达,似乎学生的情感行动的开启有了识别器的感应,甚至在机器长期的教育下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缺乏真实情感交互的学生在人际交流中找不到润滑剂和情感共鸣点,感受不到周边的爱和温暖,逐渐困囿于主观世界,愈发自私冷漠,不利于人际间和谐共处。

四、阻碍地区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最新的驱动力最先作用于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真正占有和享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必定是这些经济高度发展、法律道德体系较完善的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代表性一线城市,在经济、生活、教育水平上相比其他中小城市,已经遥遥领先,技术的进步会越来越加大中小城市和发达城市的“地域鸿沟”。首部面向中小学人工智能基础教材“AI上未来制造者”系列书籍已出版的6册,现已经在上海部分学校开始试用,这一系列教材以机器人为载体,通过教学机器人进行人工智能方面教育。

一些中小城市的教师可能更多地致力于为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可观的分数,导致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不受到重视,被主课所替代;有可能因为所在地区、所在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搁置了人工智能教学机器人购买计划,毕竟购买机器人的费用是很高的;有可能是从事人工智能研究教学的老师招聘力度不够大,造成这一批孩子不会深层次地了解智能机器工作机制,也不会有实践性教学培养受教育者程序设计能力,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之一——从小形成程序设计的思维也是无稽之谈。从更现实的层面来看,信息闭塞的偏远山区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智能机器是什么,温饱问题才解决好的他们,认知层面更多的是只有拼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发达城市已经能及早地监测到人工智能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造成的一些风险,及时优化教育体系,优化智能机器,快速出台相对应的方案和政策规避风险,相对比较被动地接受人工智能教育的地区会因为地区的技术应用不成熟而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良性作用。人工智能教育的差距来自起跑线,在后面的马拉松中差距可能得以扩大。

五、人工智能教育导致受教育者的功利化倾向

全球主要国家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是未来国与国间竞争的关键赛场,纷纷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对于中国而言,为了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政府将人工智能视为重点发展领域。当代,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企业层面,还是从事人工智能科技活动主体层面,关注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技术带来的价值,这种价值偏向于用利益表达:夺得科技制高点的政治利益,实现社会进步的现实意义,增加企业创新发展的商业利益,获取个人收入的利益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而带来的功利主义行径将个体沦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教育部提前20年布局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2019年人工智能教材全面覆盖到中小学。正是各行各业都需要与人工智能专业相关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体,不得不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层次融合。在不间断的人工智能教育宣传中,受教育者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型人才,不仅就业需求大,薪酬也颇高。这样,刺激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各项专业就成了高考报考的火爆专业。学生个体在自我意识、他人强化意识中逐步形成的功利论下,追赶时代最需要的东西,忽视教育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使这一批受教育者萌生的经济利益优先和功利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找不到与之抗衡的力量,很容易造成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与人文教育分裂。当从小处在受人工智能教育的学生个体长期得不到人文道德教育的洗礼和伦理道义的植入时,待他们长大后成为一批人工智能专家,在实际工作中很可能将自己放到不合适的位置上趁机谋取私利,在法律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做出违背伦理道德、损害人类共同利益的事情。

六、结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呼之欲出,引发的教育革新迫在眉睫,新技术引发的消极作用程度取决于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能否做出及时的反思和改变。

数字化教学能替代应当是传统“机械式教学”课堂,平时教学方式应该是有思想、有温度的,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特色教学。有教师交互的课堂应该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个体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应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好地引导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怀,存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广的视野,摒弃功利主义思想。

教育活动中的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学会基础的程序设计,形成设计创新思维,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有意识地形成批判性思维,对于技术异化的消极方面及时做出预防和批判,去除功利行为和思想,重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将技能与人文紧密结合,追求真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世界。

国家和社会层面应该在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体系之前完善法律体系,加强道德建设,统筹规划好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实力、技术基础等不够强有力地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地区,给予技术、经济、人力资源上的扶持,缩小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保障当代人工智能原住民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文·明斯基.情感機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

[2]王作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4.

[3]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4]鲁宾,等.人工智能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5]张之沧.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6]张忠良,龙佳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8.

[7]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

[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4.

[9]杜占元.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变革[J].中国国情国立,2018(01).

[10]陈颖.人工智能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南昌:南昌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人工智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人工智能与就业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