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教师管理工作机制研究

2020-04-12 06:57刘晓俏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归国教学科研侨联

■ 刘晓俏

(北京理工大学)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1],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中华民族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青年教师既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更肩负着立德树人、传道授业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各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留学经历,或取得了国外的学位,归国留学人员逐渐成为青年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底,已有超过365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随着归国留学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情况多样化,青年教师群体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做好新时代青年教师管理工作,创新工作模式,拓展工作平台载体,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对国家“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新时代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以归国留学人员为主要调查对象,面向北京市5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分析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当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工作对策与思考。

1 青年教师群体特征

问卷主要从工作满意度、压力状态及来源、人生价值等方面调查归国留学人员的群体特征。其中,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有效人数共518人,男生262人,女生256人,人口统计学信息详见表1。从数据来看,当前归国留学人员群体特征有四点,一是大多数人对目前的工作状态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二是大部分人认为当前工作压力过大或较大,较少部分人认为工作压力一般;三是人生价值排在前两位的是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四是绝大部分人关心国家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学校发展建设。

表1 样本特征

1.1 工作状态满意度高

21%的人对当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59%的人对当前的工作状态较为满意。目前,国家、北京市以及各高校在引进归国留学人员时,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包括为留学人员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方面的政策、为留学人员提供生活环境支持的政策等。这些政策解决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面临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部分后顾之忧,有效保障了归国留学人员基本的教学科研条件[2]。

1.2 工作压力较大

9%的人认为工作压力过大,65%的人认为工作压力较大。分析压力来源,认为压力来源于教学科研任务的人数占比最多,认为压力来源于工作业绩评价的人数占比排在第二位,压力来源于收入压力的人数占比排在第三位。在调研中,同时进行了压力排序。在排位第一的压力中,科研教学压力占比最大,工作压力和子女教育压力占比次之;在排位第二的压力中,仍然是教学科研任务占比最大,工作业绩评价次之,收入压力占比第三。在排位第三位的压力中,个人健康状况占比最大,工作业绩评价次之,人际关系占比第三。

1.3 积极追求人生价值实现

绝大部分归国留学人员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和为国家建设出力,为社会做贡献。归国留学人员具有良好的学历背景,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人生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人生理想,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尤其是回国之后,更希望将多年所学变为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因此,归国留学人员群体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高远的人生理想。

从思想容易受哪些因素影响力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受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影响,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排在第三位的是亲属的价值取向。这也进一步说明,归国留学人员的人生价值追求与国家发展建设息息相关。

1.4 关心国家发展建设

从调查结果看,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国家层面的重要会议、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国际关系等都非常的关心。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当前青年教师管理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

2.1 学校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充分

从统计数据来看,当前统战部门为归国留学人员排忧解难的作用体现还不明显。当归国留学人员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求助于所在基层学院(单位)和亲朋好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求助于亲朋好友392人,排在第二位的是求助于所在基层学院(单位)287人。可见,学校人事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虽然学校出台了很多很好的服务制度和政策,但是青年教师没有第一时间向学校寻求帮助。

2.2 快速进入工作角色还存在阻力和困难

青年教师进入学校以后,工作环境、科研氛围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能够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环境,进入工作状态,目前还没有非常好的解决办法。部分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培训、新教师入职培训等,虽然培训内容日趋精准化、个性化,但是依然不能够很好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

2.3 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青年教师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生活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涉及子女入学、入托等困难,时常会牵扯青年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当前来看,部分学校正在逐步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但是推进的步伐和力度与青年教师的期待还有差距。

3 构建新时代青年教师管理工作机制

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3]。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生力军,也是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做好青年教师的管理工作应着眼于思想引领、服务保障、创新能力建设、人才优势发挥等方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3.1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和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当前,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青年教师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要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激励青年教师建功立业新时代。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新教师入职培训、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午茶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国家发展建设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的智慧力量。另外,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青年教师更希望开展参观考察、现场教学、社会公益、社会服务、科研项目研究、案例研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学校应利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等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相关活动,活动时长以一天或两天为主,根据具体安排可适当延长。可充分发挥青年教师联谊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组织作用,针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教育改革等问题,邀请专家进行分析解读,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并通过自己所学为国家、社会、高校做出贡献。

3.2 营造优良教学科研环境,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

学校各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统筹协调,积极配合,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为他们教学科研创造条件,尤其是刚刚入校的一段时间,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各方面还不是很熟悉,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限,尽快融入学校环境,投身教学科研。构建完善的子女入托、入学保障机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提供周转房等,缓解经济压力。开展座谈沙龙、心理辅导等,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青年教师的学校归属感,激发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爱校、荣校、共同建设学校。让青年教师充分了解学校情况,并针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3.3 发挥留联会作用,增进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要努力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把广大留学人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新时代,青年教师基本都有留学精力,大多取得了国外学位,归国留学人员数量不断增多,留联会要充分发挥优势,在思想引领、凝聚力量等方面发挥作用,切实把留学人员思想凝聚起来、行动引导起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留联会班子成员都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具有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广泛的国内外人脉。应充分发挥留联会班子成员传、帮、带、引的作用,积极为新留学回国人员提供信息交流与沟通、人员活动场所等帮助[4]。组织开展适合留联会成员特点的联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加强高校间、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适应国内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开展报国论坛、创业论坛等激发青年教师的爱国热情,推动报国实践。开展科研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项目申报、科技攻关、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中组织和推动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

3.4 发挥侨联纽带作用,增强青年教师的凝聚力

在青年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归侨身份,侨联组织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推进侨联工作改革创新。深入侨胞,深入实际,了解侨胞所思、所需,为侨多办实事和好事。发挥典型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侨”特色的创新活动。广泛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利用侨联的平台优势,积极发挥归国留学人员的特色优势。构建“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模式,不断扩大联系面、增强凝聚力。探索建立以项目为牵引,广泛联络海外校友、校内外具有归侨身份专家学者的合作模式,为学校事业发展、地区经济建设等凝聚力量,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独特作用。

猜你喜欢
归国教学科研侨联
丹阳市“三个聚焦”精准服务归国留学人员
海归李钢:“红杉人”民族魂“侨联”中国心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云上中文”教学科研数字化资源平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
爱的微笑
——昆明侨联现代口腔之歌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