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伟强
(中共绩溪县委 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安徽 绩溪245300)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对华侵略战争,时间长达14年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惨绝人寰的灾难。绩溪县在抗战时期处于非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对绩溪县发动了十次空袭,造成了绩溪县大量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绩溪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绩溪县地处皖南山区,东与杭州市临安区交界,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连,西与旌德县、黄山区及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邻。抗战前隶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38年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1940年3月,直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至解放。抗战时期县域总面积1022.5平方公里[1],治所在华阳镇。绩溪县属于山区小县,抗战初期全县辖4区196保1844甲,1939年撤联保建立乡镇,1940年撤区署,全县设1镇12乡至抗战结束,未有变化[1]53-54。1933年全县人口89938人[1]128,境内土地贫瘠,主要依靠农林经济谋生,粮食不能自给,商业成为县民除农业外的第二生存手段。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党政军学人员后撤皖南,进一步加深了绩溪人民的沉重负担,特别是日本侵略者出动飞机对绩溪县城乡进行狂轰滥炸,给绩溪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抗战时期,绩溪县属于非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对绩溪县的打击方式主要以空袭为主。1937年至1942年,日军对绩溪县城共发动空袭十次,造成人员直接死伤达140人。
1.1937年秋日机轰炸黄土墈,炸毁火车客车车厢9节,有乘客伤亡[1]672。
2.1937年12月5日日机第一次轰炸绩溪城,炸毁南门外余许祠堂(今外贸公司处)半座和民房数间,死伤士兵及民众20余人[1]672。
3.1938年2月26日下午1时50分日机3架向城内县政府大门前、女校前、城隍街、油榨坦、隆田投弹16枚,死6人,伤10余人[1]672。
4.1938年5月日机轰炸油坑口(今瀛洲),投弹3枚,伤种田农民2人[1]672。
5.1939年下半年一天上午日机3架轰炸县城西,毁民房2幢[1]672。
6.1940年11月5日8时15分,敌水上轰炸机8架突来绩溪上空轰炸,历时40多分钟,投炸弹2枚,并用机枪扫射,炸死25人,伤18人①。
7.1941年8月26日日机6架轰炸洪上塘九二兵站医院,死伤兵40余人、农民近10人[1]672。
8.1942年5月日机3架炸毁临溪贸易会仓库,后飞至县城上空,向体育场扫射,死岗警1人[1]672。
9.1942年5月22日11时许,敌机6架由歙县窜入本县临溪镇上空,炸死3人,伤2人①。
10.1942年6月2日10时5分,敌机5架由歙县窜入本县上空大肆轰炸,死1人,伤2人①。
通过调查,另有因日军空袭间接造成死伤3人,其中2人为灾民,系徽商章长华的两个儿子,因战争摧毁了家业,流落家乡,惊吓与贫病交加而亡。1人为小学教员,因抗议日军入侵而自缢身亡。“上庄毓英小学教员胡文波因愤日寇入侵而自缢,冀以死唤醒民众奋起抗日。”②
表1 绩溪县抗战时期日军轰炸伤亡统计表
根据《绩溪县志》记载,1933年绩溪县总户数为18893户,人口为89938人;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开始轰炸绩溪县城,总户数和总人口数出现下降,人口减少了260人。1940年和1941年人口突增现象是因为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灾民流入和部分绩溪旅外人士逃回家乡入户绩溪所致。据民国29年(1940)统计,安庆6县迁入累计4000多人。庐、凤、颍等地迁入1000多人。抗战期间,沦陷区灾民入境,县政府收容,给部分难民土地耕种[1]130。
1945年和1946年出现人口不正常负增长,1933年总人口89938人和1946年的总人口86161人相比,发现绩溪县13年之间总人口减少了3777人。说明1945年抗战未结束前,绩溪县持续出现非自然死亡现象。
表2 绩溪县人口变化情况
抗战爆发后,绩溪人民踊跃参军,1938年至1944年5个年度中,共征兵2717人[1]668(如表3)。民国34年5月县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从军”,中正职业学校5名学生、绩溪初中3名学生和机关团体、社会失业知识青年共39人参军。其中有女兵3人[1]667。查阅资料未发现1937年、1940年、1941年和1945年4个年度绩溪县征集兵员的具体数字,根据其他5个年度数字推测,1937年至1945年,绩溪县青壮年应征入伍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据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驻皖抚恤处的亡恤档案资料,绩溪县籍抗日官兵阵亡58人。其中军官8人(少校1、上尉1、少尉5、准尉1),士兵50人[1]914。这些绩溪籍军人为全中国抗日战争流血牺牲,在抗战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表3 民国时期绩溪县5个年度兵员征集表
1.社会财产损失
日军轰炸绩溪县城,在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破坏。绩溪县是古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徽派建筑享誉一时,尤其古祠堂是徽派古建筑的精华,其财产损失是无法折算的。
(1)1937年12月5日,毁南门外余许祠堂半座[1]672。
(2)1938年2月26日下午1时50分日机3架向城内县政府大门前、女校前、城隍街、油榨坦、隆田投弹共16枚,毁碉堡1处、章氏支祠及民房6间[1]672。
(3)1940年11月5日8时15分,敌水上轰炸机8架突来绩溪上空轰炸,县政府亦中弹1枚,毁办公室2间①。
(4)1941年农历5月中旬日机数架,炸毁舒家祠堂(今血防站旧址)前两进及民房数幢[1]672。
(5)1942年5月日机3架炸毁临溪贸易会仓库,损失生丝、桐油10吨[1]672。
(6)1942年6月2日10时5分,敌机5架由歙县窜入本县上空大肆轰炸,毁汽车1辆①。
日机轰炸绩溪县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主要以祠堂庙宇为主,其次则是生丝、桐油、汽车和县政府办公场所建筑。1940年炸毁办公室2间,计200元;1942年损失的生丝、桐油10吨,分别按5吨计算,计12820元;同年炸毁汽车一辆,损失482元。合计13502元。
表4 绩溪县抗战时期财产损失统计表
抗战时期,军队和交通部门被迫自毁绩溪境内的公路、铁路,京(南京)贵(贵溪)铁路即今皖赣线从1937年被迫自毁,直至1981年6月才重新开通火车。绩溪县作为当时第三战区后方基地之一,曾先后驻军约十余万,绩溪人民为驻军服务,如支持九二兵站医院建设,修筑丛山关等地防御工事。江苏省江南行署和一些中学曾退驻绩溪,大批难民涌入境内,城内的机关、学校因日军飞机轰炸而被迫迁入乡村。间接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同样也是无法估算的。
2.居民财产损失
绩溪县人历来重视住房条件,有“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之俗。绩溪县城是绩溪县的核心区,也是日军轰炸的重灾区,居民最大的财产损失就是房屋。
根据统计,1938年2月,损失民房6幢15间[2];1939年下半年,损失民房2幢6间[1]672;1940年11月,毁民房10幢45间①;1942年6月,毁民房35间①。1937年和1941年轰炸,损失民房数幢,因房屋类型和结构不清,无法计算。以上民房可以计算的间数为101间,每间100元,合计10100元。
日军的十次轰炸,打乱了绩溪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尤其是绩溪传统的蚕桑生产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抗日战争爆发后,销路受损,丝价暴跌。民间流传“成片桑树荒成桩,蚕农三月挂丝帐,高利盘剥难度日,挥泪抛桑离家乡”的歌谣。[1]239大批旅外工商业者因战乱逃回绩溪避难,或因日军轰炸而店毁,或因经营条件丧失而失业,居民家庭因此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如民国著名出版家汪孟邹1903年创办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在1938年毁于日寇之手[3]。同时绩溪人民为抗战募捐,慰劳驻绩国军将士,慰问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九二兵站医院伤病员等。这些也是无法计算的。
抗战时期,绩溪县处于第三战区抗战后方的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军十次轰炸绩溪城乡,首要目标便是打击我抗战部队。从驻军数量上,绩溪县先后驻军万余人,九二兵站医院医治了数以千计的抗战官兵[1]678。临溪商埠是水陆两运码头,祠堂庙宇和大户人家皆住过军队,绩溪先后征兵超过3000人,军队在绩溪伤亡超过百人[1]678。抗战军队是日军攻击的首要目标。其次是打击县政府机关,日军对绩溪的十次轰炸,其中就有两次轰炸了绩溪县政府。其三是打击居民的精神家园——宗祠及部分重要住宅,这其中既有打击军队的因素,同时更有摧毁意识形态和精神奴役的因素。抗战时期因为日机的轰炸和战争灾难,非沦陷区的绩溪亦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从数据上看,绩溪人口伤亡143人,直接财产损失23602元。由于资料缺失,伤亡人口和财产实际损失远大于上述数字。战争严重阻碍了绩溪县人口和社会财富的自然增长,给绩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注释:
①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内部书刊,1995.第81页.
②中共绩溪县委党史办公室.中共绩溪党史大事记.中共绩溪县委党史办公室内部书刊,2000.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