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庚,帖 玲,郝 冉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下,全社会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比任何历史时期都凸显其集体的自觉性。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应该做出相应改革,把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坚强意识的音乐师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师范类院校音乐学专业在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针对自身人才培养需要,制订了“4551”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在音乐学本科专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能演唱50首歌曲,演奏50首钢琴作品,能为50首歌曲伴奏,能指挥50首音乐作品等要求,并规定其中每一项都必须包括30首中国作品,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音乐教师,在培养音乐师范生时,要处处渗透文化自信的观念,让学生在做到“4551”要求的同时,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学生内心。
音乐课程新标准已经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表明了亘古不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山歌小调、器乐、歌舞、歌剧、劳动号子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存在于中国各省、各民族,它汇集了古中国音乐文化的精粹,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源。[1]传统民族音乐理当是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并不断强化,目的是为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新课程标准和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理念达到了高度契合。
高师音乐学培养的是一线的初等教学岗位,目标已经明确,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等也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当前,新课标中既然已经强化了“文化自信”这一主导思想,换言之,培养人才未来工作的重点即是这一主导思想,这就使得高师音乐教学迫切需要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之适应。《视唱练耳》课程作为其中的主干课程,在教授中加大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刻不容缓。
1.教材中民族音乐占比少
现阶段高师音乐学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为许敬行、孙虹编著的《视唱练耳》第三版,在此对《视唱练耳》教材中的视唱曲目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作品占比
表2 中国传统音乐类别占比
从上面的表格可得出结论,在这版教材里,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已接近于1:1的比重,相对于前两版有了显著的提高,反映出编者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但就此教材选取的中国音乐来说,选择的大都是民族歌曲类,很难从书中找到歌舞、说唱、戏曲音乐的影子,稀有的传统音乐更是没有涉及。可以说是用民歌替代了众多民族音乐类型,并且在民间音乐中,少数民族作品较少,涉及的省份、地区也相对单一。中国传统音乐在《视唱练耳》教材中逐渐被淡化,不自觉地脱离了传统音乐,以西方音乐为根本的主导思想并未改变,相关的音乐理念还是没有摆脱“欧洲中心”的观念。选用了中国的作品,却要用欧洲的音乐方法去分析,用欧洲的视唱技巧去演唱。《视唱练耳》作为“4551”工程的基础科目,势必要做出改变,这种单纯的数字上的“增加”,对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而言,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了。在高师《视唱练耳》这门基础性学科中增加传统音乐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是音乐文化内涵建设所不可缺少的。
2.与现阶段音乐教育脱轨
音乐课程标准改革后,各类音乐教材中中国元素比例大幅度增加,涉及类别也极其广泛,兼具了民族传统与时代特点,其主导思想是力争让新时代的接班人能够对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感兴趣。2018年以来,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里,已经整编创作了58首中国古诗词改编的经典歌曲,均由知名作曲家创作旋律,知名歌唱家或当红歌星演绎,旋律新潮。例如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谭维维演唱的《墨梅》,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等。
这些经过改编的诗词歌赋在具有自身深厚意蕴的同时,被新时代的明星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度。年轻一代大都喜爱明星,酷爱流行音乐,他们对民族音乐或者古典音乐的关注度远远低于流行音乐。经典诗词伴随着好听的旋律植入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些歌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们的审美和兴趣,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的传授提供了更多的解决途径,“音乐能力”“国学底蕴”同时得到了升华。
高师《视唱练耳》教材十几年不变,我们培养的未来音乐教师唱着几十年前的老段子,殊不知整个音乐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变,整个民族对音乐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新一代的作曲家已经将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与新时代的新潮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些旋律紧跟时尚潮流、歌词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歌曲必将走进高等师范音乐院校的音乐课堂。等到音乐师范生未来走进属于他们的三尺讲台时,他们能够胜任这个位置吗,所以在坚持选用传统的经典教材的同时,应该适当补充新的民族元素,依照“4551”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培养音乐师范生的民族乐感,使他们兼具牢固的专业知识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
1.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疏忽
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要用多元化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将教学的目标转换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而不是仅仅教授知识技能。每个人对音乐的审美都因为风格、音乐文化背景、立场角度等形成了独有的音乐文化审美视角。作为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高师《视唱练耳》课程,要紧扣义务教育新课标的精髓,在不放松单纯技巧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2]
《视唱练耳》课程在训练学生听辨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开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要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音乐审美听觉氛围,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语言。教师应该在音高、音色、音准、节奏、韵律、体裁等方面,对学生音乐文化审美能力进行较为系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情感理解的引导,让成熟的音乐审美深入学生内心。
2.对学生民族元素音乐感知力培养的不足
目前的课程教学设计大都使用的是西方音乐作品,由于西方音乐的和声织体普遍比较复杂,在进行音高概念的训练和听觉辨别的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前期的旋律听记后,仍旧对这些复杂的音乐难以产生共鸣。而我国民族音乐作品的篇幅大都比较短小,旋律律动与音乐意境统一,音乐内容贴近切身生活,很大程度上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尤其在听记出音乐旋律的音符、和声后,更能加深对音乐表现力的感知认识。学生在了解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旋律特色后,喜爱上民族音乐,这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也有着积极作用。[2]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节奏类型来进行音乐节奏听辨训练,选择某一地域代表音乐作为乐曲地域风格辨别练习,培养他们对特定音乐类型的辨别能力。每一段旋律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性与风格特色,教学中对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通过民族性技巧训练来把握。教师还可以将民族乐器带进课堂,利用丰富的民族乐器来进行音色的听辨训练。
3.对民族属性表达方式的忽视
视唱练耳的音乐表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书面与口头。书面表达的方式就是通过对音乐乐谱的研究而形成对乐谱迅速而准确解读的能力,而口头表达的方式就是对音乐口头表达的解读能力。在现在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西方音乐片段听记能力较高的学生却因为不习惯五声调式,在较为简单的中国旋律听记中出现低级错误。这就是学生适应了以西洋音乐为主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果,这极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也不利于表达方式中民族属性的发展。[3]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情境中,不可否认,它的表达方式带有明显的文化属性层面。外国音乐较之中国音乐更注重谱面的规范严谨,在视唱曲目中这种特点最为明显,外国音乐片段几乎没有脱离调式调性的倚音、滑音等,但在中国视唱作品中随处可见装饰音,不同种类戏曲视唱作品中均有各具特色的“腔体”变化音。如果不对中国视唱作品进行系统的训练,学生们很难掌握“唱”与“听”的技巧。
视唱练耳的提高是一个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在老师的训练下,对音高的判断进行强化,记住各种节奏的类型。我国的音乐师范生都是经历过艺考才进入大学,高考前的培训都是应试教育下针对考试范围进行的教学,只是功利地去学习视唱练耳,反复去听去记来应对艺考,根本不会讲述背后包含的文化意蕴。进入高校后,音准、节奏的准确性仍然作为高师《视唱练耳》的评价标准,学生对音乐理解程度和音乐风格的把握、对音乐表情的表现力等标准和音乐文化听觉的培养不够重视。但教学专业化程度的加大,使得大多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节奏,在此期间,教师对学生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评价必然使学生情绪上感到失望。
现在各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考核模式太过陈旧单一。这种总结性评价仅仅是从技术层面来打分,忽略了学生对民族作品听辨能力的考核,对提高学生文化自信非常不利。
在“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高师《视唱练耳》作为“4551”工程的基础核心课程,理应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摒弃旧的教学思路和方式,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新要求的先进教学理念。在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时,要处处渗透文化自信的观念,采取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进措施,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大力度地融入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和素材,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视唱练耳》课程形成。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从现在的以西方音乐为主转向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主,在文化自信语境下的《视唱练耳》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除了保留优秀的西方大小调式乐曲外,应加入大量的诸如民族音乐、戏曲的中国文化元素,以此来培养师范生所必需的中国民族音乐思维。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选取本国的优秀传统音乐,培养师范生的文化自豪感,唤起学生对悠久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样日后作为音乐教师,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调式、特色节奏等,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也提高音乐师范生的文化自信。
在视唱教学环节中,结合具体的视唱谱例辅以民族乐器进行伴奏,不仅能够发挥民族乐器专业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在进行专业的视唱训练上,熟悉和掌握作品所属地域的音乐风格特点,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有利于建立民族调性感,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肯定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和艺术价值。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弘扬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文化色彩紧紧相连,关系到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及价值观念。中国的音乐教学理念已经开始着重传统音乐的传承,但还没做到真正在教育中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学习没有引起重视。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想真正做到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就要做到了解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在教学中,要广泛使用传统音乐曲目,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热爱传统音乐、弘扬中国传统音乐的热情。
教师在教授民歌方面的视唱曲目时,可以把它和中国传统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音乐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其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因为民歌流传广、经久不衰,被人们广为传唱,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其他民间音乐素材同样来源于民歌。民歌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中国的民歌源远流长,各地的民歌汇聚成中国特色的音乐体裁,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多样风土人情。通过民间歌曲的视唱,引领我们走进中国民族音乐,走向音乐的传承,树立民族听觉思维。[4]
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基于“4551”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指导,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多选用中国经典音乐素材,加入戏曲、说唱、民间歌舞等内容,全面系统地整合民族音乐素材,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性、民族性、地域性,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合理运用西方训练体系的同时,逐步构建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视唱练耳训练体系,加强音乐师范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自豪感,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民族文化素养,自发探索、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音乐师范生是未来的音乐教师资源,针对现阶段提出的“文化自信”观念,高师《视唱练耳》也应加入相应的歌曲作为视唱曲目或是练耳曲目,在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上,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师。[5]
在高师《视唱练耳》教材中可以增设介绍传统文化的板块,例如在课后题型中,加入有关中国音乐知识点听觉分析的简答题,让学生写下对这一曲目的所知和理解。或者在平时的课堂练习部分,选用民族音乐作为新谱的视唱,或者加入新谱视唱,培养学生以后作为教师时的范唱能力。
对高师《视唱练耳》的成绩考核评定应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着手,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力度。形式上,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在考核的内容上,在旋律的听记方面,平时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民族调性感,考试时加入考查学生对民族特色曲调掌握的问题;在节奏听记方面,加入民族音乐中的特色节奏型,提高学生对民族性节奏的辨识能力;在和弦连接的听记方面,也要加入适合培养学生民族性思维的和弦。在减轻练耳考试绝对音准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赏析的乐趣,在训练练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师范生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今天,必须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中进行改革。在“4551”工程中,《视唱练耳》课程从民族音乐中汲取优秀养料的同时,也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贡献。[6]音乐师范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达到文化与技能双重目标的交融,为成为符合未来音乐教学要求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文化自信语境下,基于“4551”工程要求,高师《视唱练耳》在教学中要有选择地使用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的根、民族音乐的魂,根植于音乐师范生的心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感悟并发扬民族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