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霞,杨积芳
(皖南医学院 检验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学生处,浙江 杭州311231)
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要求也日益显著[1]。
近年来,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相关问题。[2-3]“优良学风班”是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班集体。此前研究已表明,某医学院2016、2017、2018年“优良学风班”大学生进校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大学生[4]。为研究“优良学风班”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6PF对该医学院“优良学风班”大学生和对照组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优良学风班”心理健康组与症状阳性组大学生进校初期16种人格因素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以期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优秀班集体提供依据。
研究纳入的“优良学风班”是某医学院校2016年、2017年、2018年下文表彰的“优良学风班”,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获奖学金情况、考风考纪、科研创新、学习成绩合格率、CET-4/6成绩、课堂出勤率、个人竞赛获奖、班级集体获奖、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分布于临床、口腔、麻醉、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10个专业,计46个班级1360名学生。对照组依照与“优良学风班”年级、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匹配的原则,在上述10个专业中随机抽取46个普通班级,共计1343名学生。
采用由华东师范大学戴忠恒和祝蓓里1988年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问卷(大学生版本),全面评估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该问卷分为16个分量表,共有187个题目,具有较好的信度(r=0.61)和较高的结构效度[5]。采用的数据是标准分,各因素标准分的范围是1—10分,其中1—3分为低分,4—7分为中间状态,8—10分为高分[6]。
研究是回顾性分析,采用的数据是新生普测结果。普测情况是新生进校后一月内,以班级为单位,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集中上机,在独立、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测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SNK-q法)和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整体上来看,16种人格因素中,“优良学风班”大学生G(有恒性)、H(敢为性)、O(忧虑性)、Q3(自律性)和Q4(紧张性)5个人格因素与对照组大学生、所有调查对象差异显著(P<0.05),其余并无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16PF测试总体情况分析
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4.92±2.05 2.49±1.73 5.51±1.72 5.17±1.79 3.91±2.09 5.14±1.83 3.84±1.71 6.01±1.83 5.02±1.99 4.91±2.02 2.49±1.73 5.53±1.71 5.23±1.79 4.09±2.05 5.12±1.76 3.94±1.76 5.83±1.77 5.23±1.97 4.92±2.04 2.49±1.73 5.52±1.72 5.20±1.79 4.00±2.07 5.13±1.80 3.89±1.74 5.92±1.80 5.12±1.98 0.024 0.000 0.097 0.743 5.441 0.071 2.020 7.123 7.481 0.877 0.994 0.755 0.389 0.020 0.790 0.155 0.008 0.006
通过SCL-90测试,“优良学风班”大学生SCL-90总分项目均值为124.19分,阳性项目数平均值为23.26。借鉴程琳杰的选样方法[7],以SCL-90总分≤124分、阳性项目数≤23个、阳性项目数平均分≤1分,选取67名大学生为心理健康组。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数超过43个、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查为阳性[8]。以SCL-90总分≥160分、阳性项目数≥43个、阳性项目数平均分≥2分,选取105名大学生为症状阳性组。两组大学生人格因素比较发现,除B(聪慧性)、M(幻想性)2个人格因素无差异外(P>0.05),其余14个因素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优良学风班”心理健康组与症状阳性组之间的16PF值比较
分别以SCL-90量表各项因子作为因变量,16PF各人格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除B(聪慧性)因素未能进入SCL-90各项因子回归方程及M(幻想性)、N(世故性)、Q1(实验性)3因素进入部分SCL-90因子回归方程外,A(乐群性)等12个人格因素全部进入SCL-90各因子回归方程。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5个因素进入躯体化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15.9%;有7个因素进入强迫症状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33.8%;有7个因素进入人际关系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40.0%;有6个因素进入抑郁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31.3%;有5个因素进入焦虑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29.0%;有4个因素进入敌对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24.4%;有6个因素进入恐怖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26.5%;有5个因素进入偏执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26.1%;有7个因素进入精神病性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22.4%;有4个因素进入其他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18.0%。经F检验效果显著。具体详见表3。
表3“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SCL-90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0.313104.397***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他Q4(紧张性)O(忧虑性)C(稳定性)L(怀疑性)F(兴奋性)G(有恒性)Q4(紧张性)O(忧虑性)L(怀疑性)C(稳定性)E(恃强性)Q4(紧张性)L(怀疑性)Q3(自律性)C(稳定性)O(忧虑性)Q4(紧张性)H(敢为性)C(稳定性)E(恃强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L(怀疑性)G(有恒性)Q2(独立性)C(稳定性)Q4(紧张性)C(稳定性)L(怀疑性)O(忧虑性)G(有恒性)N(世故性)F(兴奋性)Q4(紧张性)C(稳定性)L(怀疑性)A(乐群性)0.290111.926***0.244110.701***0.26582.733***0.26196.923***0.22457.111***0.18075.556***0.046 0.031-0.024 0.03-0.019-0.015 0.048 0.039 0.032-0.021-0.016 0.063 0.033-0.016-0.015 0.036 0.041-0.021-0.016-0.015-0.012 0.046 0.059-0.027 0.02-0.016 0.033-0.022 0.029 0.019-0.015-0.015-0.012 0.054-0.029 0.029-0.015 0.007 0.007 0.007 0.006 0.005 0.006 0.007 0.007 0.007 0.006 0.006 0.006 0.006 0.006 0.006 0.007 0.007 0.006 0.006 0.006 0.006 0.007 0.007 0.006 0.006 0.007 0.007 0.006 0.006 0.007 0.006 0.005 0.005 0.007 0.006 0.007 0.005 0.210 0.149-0.115 0.121-0.102-0.073 0.220 0.188 0.128-0.102-0.070 0.321 0.148-0.076-0.080 0.177 0.191-0.114-0.075-0.069-0.053 0.211 0.234-0.125 0.080-0.075 0.162-0.112 0.125 0.099-0.076-0.066-0.069 0.250-0.140 0.117-0.068 6.747 4.613-3.729 4.709-4.100-2.749 7.004 5.768 4.909-3.392-2.834 10.639 5.555-2.802-2.614 5.183 5.963-3.640-2.410-2.467-1.969 7.134 8.835-4.537 3.379-2.452 4.905-3.422 4.548 2.862-2.678-2.731-2.627 8.107-4.559 4.212-2.75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6 0.000 0.000 0.000 0.001 0.005 0.000 0.000 0.005 0.009 0.000 0.000 0.000 0.016 0.014 0.049 0.000 0.000 0.000 0.001 0.014 0.000 0.001 0.000 0.004 0.007 0.006 0.009 0.000 0.000 0.000 0.006
调查结果显示,此次纳入调查的所有大学生15种人格因素基本处于中间水平,但其L(怀疑性)因素处在低分状态,这一结果与魏鹏程[9]、潘芳[10]、杨小玲[11]等的研究不尽一致。总体上而言,该校“优良学风班”和对照组大学生表现为信赖随和、易与人相处、比较放松的特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G(有恒性)、H(敢为性)、Q3(自律性)3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O(忧虑性)、Q4(紧张性)2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预示着,相比对照组,“优良学风班”大学生可能表现得更为有恒、负责、尽职、敢为、自律严谨、沉着自信和心平气和。G(有恒性)因素相当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超我”。“超我”含有父母观的道德感,按照道德原则活动[12],对自我进行监控、抑制本我冲动、实现自我为善[13]。“高超我”能很好地帮助个体在面对心理压力和冲突中避免失衡,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照组大学生因为其紧张性较高,容易被紧张困扰、激动挣扎,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较高的忧虑性使得他们常常悲观沮丧,容易患得患失,极易处在消极状态中难以恢复。
研究发现,“优良学风班”心理健康组与症状阳性组有14个人格因素存在差异,其中A(乐群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N(世故性)、Q1(实验性)、Q3(自律性)9个人格因素得分明显高于症状阳性组;而I(敏感性)、L(怀疑性)、O(忧虑性)、Q2(独立性)、Q4(紧张性)5个人格因素得分明显低于症状阳性组。心理健康组大学生人格特征总体表现为高稳定性(F):热情、稳定、成熟;高兴奋性(C):轻松、兴奋;高敢为性(H):敢为、少有顾虑;低怀疑性(L):信赖、随和及容易融入集体;低忧虑性(O):安详、沉着和自信。依据卡特尔定义的心理健康者人格因素推算公式C+F+(11-O)+(11-Q4)[14],“优良学风班”心理健康组大学生的C(兴奋性)、F(稳定性)2个人格因素的高分状态和O(忧虑性)因素的低分状态,在维护其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发现,“优良学风班”大学生的16PF人格因素能很好地解释SCL-90因子的总变异15.9%-40.0%。SCL-90各因子与Q4(紧张性)、L(怀疑性)、O(忧虑性)等因素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与郭静[15]的研究基本一致;与C(稳定性)、Q3(自律性)、G(有恒性)等因素有显著的负相关,这与孙洪礼[16]的研究有些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选择有关。人格特征的不同维度对SCL-90各因子有着不同的预测作用,最为突出的是Q4(紧张性)、C(稳定性)2因素进入了SCL-90所有因子的回归方程。Q4(紧张性)、O(忧虑性)2因素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等5因子有较好的预测;Q4(紧张性)、L(怀疑性)2因素对敌对、偏执2因子有较好的预测。C因素(稳定性)高分大学生,热情稳定成熟,具有高自我力量,面对生活事件和外部压力,他们能够很好应对,呈现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低分大学生因其情绪容易激动、易生烦恼,加上学业压力等外部刺激,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Q3因素(自律性)低分大学生,由于不顾大体,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冲突,不仅让自己陷入强迫与反强迫的矛盾中,也会增加敌对、恐怖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阳性症状风险;G因素(有恒性)低分大学生,因为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往往容易出现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和躯体化症状。
心理健康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状况,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人格特征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加强医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注意优化医学生的Q4(紧张性)、L(怀疑性)、O(忧虑性)等不良人格特征,努力提升他们的稳定性、自律性和责任感,以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