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辉
【摘要】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老师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尤为重视数学应用题的授课质量,应该根据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进行教学的开展。为了促进应用题教学的稳定发展,本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实践教学的考察,总结了一些宝贵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往往带有探究意义和开放性,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解决应用题的逻辑思维是学生数学意识的集中體现。很多高年级学生普遍感觉应用题难度高,作为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一、具体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问题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面言,他们普遍认为,应用题的学习难度高,久而久之,对应用题就丧失了兴趣,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面临着一些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固定的应用题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没有创新,总是很老套固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教学模式不灵活,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2)讲题模式枯燥重复,老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数学思想,而不注重从文本的字里行间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是单一的讲解应用题,导致学生越听越糊涂,自己的解题思绪反而被打乱,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等叛逆心理;(3)学生通过应用题的锻炼,提高的是综合素质,而老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解题答案是否正确,而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应用题的讲解时,只会以逻辑思维为出发点,不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意义,导致应用题变成了纯数学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1.努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挖掘水平和对题目的认知水平
应用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年龄成正比,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应用题也会随之复杂。读懂题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读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字里行间信息的挖掘能力。虽然身处高年级的层次,但是很多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没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导致他们在短时间内找不到题目的方向,理解不了题目的初衷和意图,往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读题目这一环节上。学生应该重视审题,审题的目的在于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快速提取有用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归纳,并明白题目的意图,找到已知数据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正确的数学模型,使用合理的数学方法将题目解出。但是由于小学生不成型的价值观和有限的认知水平,往往在审题环节上就出现问题,进而导致题目的错误思路的产生。因此,教师应该尤为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条件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只有把题目读懂,明确题目的意图,找到已知条件和数据,才能确定题目的解决方向,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题目进行高效合理的解答。这样才会使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方面有质的变化。
比如,这样的应用题题目:某工厂每天用于生产所消耗10吨煤炭,为了响应国家环保的号召,决定每天消耗比原来减少30%的煤炭,那么现在每天消耗多少吨煤炭?
部分审题能力较差的同学,会直接将题目中仅有的两个数进行乘法的运算得出最终的结果,这明显偏离的题目的意图。那么,作为老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仔细读题的思想,找出问题关键的参数和关键字“少”,明确题目想让我们求出哪一个未知量,并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存在着何种逻辑关系,两数相乘得出的只是工厂少消耗的煤炭重量,并非最终结果。再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小红一个星期内一共买了5斤苹果,每斤苹果的价钱是4元,问小红这一周内平均每天花了多少钱买苹果?很多粗心的同学,不好好审题,没有找出正确的解题方向,错把4乘5当作结果,原因是误认为题目求得是小红一周共花了多少钱买苹果?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不要想当然,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圈出重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解题能力。
2.将书面情境现实化
应用题往往有着很抽象的问题情境,教师应该善于将情境重现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将抽象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最直观的感受,这也调动了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比如,在对“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应用题的类型总是陈旧老套,给出两个长方体容器长宽高,比较两个容器的容积和表面积。老师应该注重题目的改编,应该将干瘪的数学词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数学题的情境生动形象的体现在生活事物中。比如,将题目改变成这样:有两个不同规格的长方体泳池,长宽高分别是20米、30米,2米和40米、15米、1米,给两个泳池都注满水,并将两个泳池的表面贴上相同规格的瓷砖,问哪个泳池装的水更多以及哪个泳池消耗的瓷砖多?这样把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问题用泳池来代替,这样充满乐趣的生活情境既能克服学生面对冗杂数据时的厌烦心理,还能激发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更顺利的数学教学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3.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解题能力
良好的解题能力和综合素质往往在解题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老师应该将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课堂之中,不断地钻研和自主探究,再结合着老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灵动的数学意识。老师应当给学生讲解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并且深刻剖析题目内部的关联,帮助学生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一根铁丝10米,比另一根铜丝长了10%,问铁丝比铜丝长了多少米?这种类型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谁比谁多,哪一个量是单位“1”,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本题中“铁丝比铜丝”,那么铜丝就看作单位“1”,这10%是铜丝的10%,而不是铁丝的10%,所以我们不能用10×10%,而应该设铜丝为x米,铁丝为1.1x,列出方程1.1x=10,解出x的数值,从而相减就能得到答案。
3.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对应用题题型的分类整理,并针对每种类型的应用题进行经验的总结,写出解题心得。一种应用题可以演变成不同形式的题目,但是它们的本质类型是相同的,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题的分类整理,因为通过这样的整理,学生搞懂一道题目,该种类型所有的题目也随之掌握,学生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整理,不能按照老旧的教学方式,整理出来再灌给学生,这会使一部分学生无法掌握解题技巧,只有自己去总结经验,分类归纳,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学生再能从根本上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很多应用题中存在着关键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解决应用题常用的手段之一,那么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等量关系这一板块,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使孩子们的解题能力更上一层楼。再大量练习之后,学生应该主动地将做过的题目进行整理,写出解题心得和感悟,并且对比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之处。
三、结语
最后,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不断地探索和钻研,总结经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老师还应该极力地构建良好的应用题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保证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李佛佑.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156.
[2]杜林龙.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140.
[3]陈玉嫔.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三点体会[J].华夏教师,2018(19):46-47.
[4]房艳芳.论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