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梦婷
【摘 要】主体性是不依赖于其他物的存在,是一个自我独立的个体,因而主体性的问题不是单个主体的问题,是主体间的联系而非对立。主体性的迷失体现在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消费不是真实的、自愿和主动的,而是虚假的和被动的,具体应从消费主体在认知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判断主体性是否在消费活动中出现了迷失。依据主体性在当代表现,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消费目的抽象化、消费行为被动化、消费需求感性化。
【关键词】消费;异化;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226-01
一、消费目的抽象化
消费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人是把自身当成主体去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实现自身心理和生理的满足。消费以满足人们需求转变为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追求目标。人们仅仅为了消费而消费,忘记了消费的真实价值和意义。消费目标抽象化主要是针对非发展性消费。具体表现在符号式消费和其他一些病态消费。
面对大众媒体的宣传,人们在商家的操控下进行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很容易受到商家所引导价值标准的影响。在消费时,首先不是关注于购买的商品是否有用,而是注重是否能够得到商品的象征意义。以追求时尚为动力,以货币作为万能载体是它的主要特点。人们在进行购买时着意体现的是个体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品位,凸出的是商品的符号功能及背后隐藏的符号意义。消费变成不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没有目的的消费。生活于被时尚包围的价值符号体系中,享受不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能无止境被引导拼命消费,从而也加深人对物的依赖。此时的人性被物性所代替,人很可能失去自我创造性和自主自觉性,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费异化现象。
还有一些人的消费欲望在难以得到实现或者满足时,便想利用其他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欲望,以一种不正常的方式,例如盗窃等等。他们为了获取别人的关注,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此时的主体性是迷失和盲目的。
二、消费行为被动化
消费行为被动化主要表现为诱导性消费和盲从性消费。
消费主体的需要是通过消费行为来实现的。作为主体,能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控制,即能自由自主做选择,才会根据选择支配行为活动。这不仅是人与动物重要的区别之一,也是人的特质和证明自己真实存在的重要依据。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很难感觉到自己已经被动地接受训导,最终获取的某种知识或者是信息并不是真实世界所提供的,而是对真实世界的加工(删减和重构)后的结果。因此人们得到的是这种有曲解的成分信息的传递。主体的消费变成诱导式被动消费。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往往通过与群体中大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来获得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和安全感。当出现某些情况时,就会出现盲从消费。例如“大家都买我就买”的消费理念,当大多数人购买,其他人也会一拥而上。这种消费需求并不是来自个人真正的意愿,是由社会力量强加给个人的,个人只是在被动地搬运商品。这种消费行为更多地依赖于社会,而由于社会提供的商品和自己真实的需要之间存在差别,这样的主体自我意识是迷失的。
三、消费需求感性化
需要是一种感性,摆脱不了压抑性的满足。由于审美喜好、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内涵的体现。设计师品牌、私人定制等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当代的年轻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自己看好的事物上特别坚持,把自我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鲜明的自我意识会不自觉驱动他们做出预判。个体化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个体希望摆脱身份、等级的束缚,克服抽象共同体的控制。
人们沉迷于消费带来的享乐感受和身份标识,人们对于自己的消费方式已不自知。主要表现在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
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一些小额消费贷的金融产品出现。例如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为暂时没有能力消费的人群提供了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满足自我提供了便捷通道。现在很多人追求奢侈消费,例如婚丧嫁娶、模仿潮流明星,投资巨大,竞相攀比;旅游要去明星、富豪去过的地方;衣服要穿Prada、包包要拎LV、手机要用苹果。有些人为了買名牌手机或电脑不惜让父母挨饿受累,仅仅是为了在同学面前有面子。
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大多都远远超过自己的经济能力,是典型的花明天的钱满足此刻的消费欲望。攀比心理被生活和他物所引导,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都是虚幻的。
四、总结
就消费本身的意义而言,本来在于给人一种更幸福、更满足的生活,人们的消费应该是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有创造性的消费。但是,人们的消费已失去了和人真正需要的联系,在物质欲望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氛围下,主体的真实身份感更加模糊,主体的消费行为不断被符号化。多消费和高消费并不能让主体更加幸福,应该从物化的主体性走向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4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