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红毅
【摘 要】研究Vr技术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传承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意义重大,无论对于品牌形象宣传、价值观弘扬都具有积极的客观需求。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Vr技术;建筑文化遗产;作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TP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219-01
Vr技术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作用明显,影响深刻,研究这种应用无疑对提高传承效果具有积极的参考性。
一、 Vr技术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的意义
Vr是一种品牌形象设计的简称。Vr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维护自身品牌形象的重要技术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品牌特色,宣扬品牌价值观的重要技术依托。Vr技术在传统不可移动的建筑文化遗产当中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Vr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第一,有利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宣传。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扩大旅游市场,提高国内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通过Vr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传统建筑的形象设计,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建筑,了解传统建筑,享受提供的服务同时自觉加入到传统建筑的品牌传播中。
第二,有利于宣扬传统建筑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传统建筑本身蕴含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比如苏州园林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均匀对称的美学思想。通过Vr设计,可以进一步凸显这种传统价值观体系,让年轻人了解到传统建筑当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动力。
总之,Vr设计应用在传统建筑当中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增加服务品质、挖掘市场潜力、有效传播价值观,等等。
二、Vr技术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发挥的作用
(一)Vr技术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
我国许多传统建筑在传承中面临诸多问题,政府给予了许多支持,但是仍然效果不佳,透过Vr技术背景可以看得更清楚。举例来看,渤海上京龙泉府作为一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地理位置三面临江,一面平原,远处环山。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16千米,以石块砌城墙,墙外有护壕。共有城门10座,城内外還发现9处佛寺遗址。传承的困难在于:第一,历史悠久所带来的文化承载重量过大。第二,地形复杂所带来的视觉形象元素混乱。第三,城内规划格局与长安城相似,品牌识别度不高。
透过Vr技术来看,这些问题在传统条件下难以解决,为传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 Vr技术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第一,Vr技术可以对建筑品牌形象设计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品牌形象设计元素包括视觉、听觉、触觉,传统手段无法照顾到这种多样性。
第二,Vr技术可以将传统建筑的文化承载元素进行系统化分解,按照关系理论进行重要性排序,并且将之进行重新组织,更好地将细节进行优化设计,提升整体文化承载的输出效果。
第三,Vr技术可以将传统建筑所在地区的历史脉络和传统建筑本身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自然过渡,扩大传承的价值内涵。利用周边文化元素带入到传统建筑的品牌形象设计当中,巧妙借力。
第四,传统的建筑文化遗产传承手段单一重复,游客只有到了现场才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建筑的内容,建筑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制约了传承的力度。Vr技术打破了这一约束,它通过高科技的应用,将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的传播效应扩散到每个角落,强化了大众的心理认知,从内心上触发认同感,到了现场后可以进一步从各种元素组合来进行了解。
三、Vr技术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
消费者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审美认知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建立在个人审美价值体系之上的。Vr技术的应用可以增进消费者的审美视角,提升审美体验。
第一,提升造型感染力。传统建筑的造型代表着传统审美价值,以渤海上京龙泉府为例,这座建筑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建筑,它与长安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无论是线条设计还是色彩搭配,都具有强烈的唐代风格。由于这种建筑规模宏大,很难从主观视角上窥见全貌,因此Vr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弥补视觉缺陷,消费者可以直接体验到造型的独特性。
第二,凸显价值特色性。任何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都要凸显其价值特色,利用Vr技术可以更好地传达这种抽象的特色,将这种抽象特色转化为直观的感性特征。通过Vr技术可以迅速高效地完成这种转换。仍以渤海上京龙泉府为例,如果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利用Vr技术,可以突出此建筑的地理区域特色,从而避免雷同的设计元素出现。渤海上京龙泉府建筑位于环山之中,临江近原,如果从视觉符号分析,体现为黑、白、绿三种基本色素,这是区别于长安城建筑的视觉符号,完全可以体现土地肥沃、风景优美、环保等价值元素。
四、结语
本文对Vr技术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Vr技术可以提升造型感染力、凸显价值特色性,为传承提供有力的实践支点。
参考文献:
[1]王奇.论Vr设计中的形式美感[J].艺术教育,2017,(Z5):267-268.
[2]何璐.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Vr设计中的运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7):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