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2020-04-10 11:03刘君朝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诚信高中语文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之下,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尽己所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把人文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融,以便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政治的感知,对于爱国情怀的强化,对于教育发展的认同。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正可以使上述语文教育改革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方针变得更加清晰。

一、从教材内容中提取诚信教育因素

考虑到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其主要内容以教材课文的讲授为主,因此在思考诚信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策略问题时,重点便需要首先放在发现并探索文本中的诚信因素方面,从而率先达到诚信品质直观感受的目的。事实证明,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在正确解读文本内容中的诚信因素前提下,使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有效培养,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育人潜能。实践操作中,教师若想有效突出教材文本中的诚信因素,便要做好对具体篇章的字、词、句、段、篇内容的逐步分析,在了解内容前提下,主动挖掘出其中可供借鉴的诚信因素,为诚信教育提供合理的、不至过于突兀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新课导入环节便直接申明文章的诚信载体功能,使学生在明确指向下探索具体的诚信内在表现,例如当教学至《诗经·采薇》的导入环节时,教师即可以明确提出:人类以结成社会群体的方式存在,自儒家提出诚信观念以来,便一直是人类社会群体所应普遍信仰的原则,亦即诚信观念拥有超越于历史和时代的永久价值,在任何社会均不可缺少诚信的观念。本文中的主人公,便是诚信于国家的典型代表。让学生在此种认知前提之下,进一步挖掘文本中和诚信相关联的内容。而关于重点词句的赏析,同样可以由教师为主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因素,例如当接触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外阅读选文时,对于其中所出现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便可以在不违背文章主旨的前提下,顺势发挥出其在诚信教育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巨大力量。总的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教师均可以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诚信因素,这对于高中时期学生所疏忽的失信行为与表现,具有相当权威的警示与启迪功能,便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把诚信品质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品性之一种。

二、从生活实际中发现诚信教育机会

在从教材文本中提炼出诚信因素以后,教师还需要再接再厉,联系个人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发现更有价值的诚信教育机会。如果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考虑,诚信品质是一种必要的价值选择,但如果从中学教育的视角来看,它更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这种行为的形成,是行为个体真实意愿的表露,从这个角度上讲,高中语文教师若想让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充分培养,便一定要有充分的实践内容渗透作为支撑。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结合自我和学生的诚信经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丰富,以便保证教学内容的灵活化。比如讲解具体文本时,要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帮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真实性,使之对文本蕴含的诚信因素感同身受、形成共鸣。比如在教学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文章时,会自然描述相关名人的优秀品行,此时便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及这些人物的真诚品质、言必信行必果特点。教师在安排学生对此类文章进行阅读时,可以使其同时翻阅有关的资料内容,多找一些和诚信相关的轶事,这种做法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可促进学生作文素材的自然积累。当然,如果能够让诚信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教学效果将更加理想,比如在教学至当代文化参与部分,涉及到了家书、家史、家训;口述实录;家乡的名片几个专题,教师若能举出一些学生同龄人物的诚信案例,则更容易引起高中生的共鸣。在常规教学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一些学生同龄人生活状态的资料,渗透因践行诚信行为而受益的案例,会使诚信教育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同学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尝试分享自己所见过、所了解的小人物,主动挖掘这些人物的可贵诚信品质,以便与专题教学相呼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符合。

三、从跨学科视角跨展诚信教育范围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笔者认为,并非单纯某一学科教学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语文学科固然有其优势,然而若能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效果会更加理想,也就是教师可以考虑基于德育教育的视角,主动联系其他人文学科进行诚信等方面的教育。换言之,诚信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各学科均可以在突破难点方面相互协作,贡献自己的独特力量,使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被着重强调的点,在高中各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普及。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以其它人文学科为突破口,可达到更为理想的诚信教育效果,并据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举例来讲,当教学至《离骚》一诗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基于简单了解创作背景以及人物经历的前提下,与教师共同进入到相关历史知识的互相问答状态,使语文教材与历史教材相联系,进一步深化对于作品相关背景的了解,明确屈原的行为表现价值,从而感受到他的作品中所倡导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大诚大信精神。事实证明,这种融历史知识于语文课堂上的做法,可同时起到加强知识点之间联系、让诚信品质的讲解有史实为依据的作用。而除了历史学科以外,语文教学也能够同高中地理学科有关内容相联系,以便起到加强学生从文本中提取诚信因素、深化对诚信内涵理解的作用,例如当教学至《中国建筑物的特征》一文时,通过回顾地理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内容,了解不同地区的建筑知识乃至风土人情知识等,更加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国家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从而可以在这篇文章之中,自然融入更广泛意义上的诚信内容,明确若无诚,则中国建筑物不可能有如此光华璀璨的成果,若无信,作者也不可能取得对中国建筑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从评价角度拓展诚信应用空间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部分与高中语文教学相融,还可以由教师为主导,在评价角度进行诚信应用空间的拓展。我们认为,以诊断性评价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形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组织特色鲜明的教育行为,它的目标在于更多了解受教育者即高中生对所要接受的知识或者能力、情感等的认识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若想臻于理想的诚信品质培养效果,便可注意诊断性评价的优势,利用评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去了解学生所处的誠信状态,并给学生安排与之相对应的理想教学内容。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在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对于原有的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状态已经足够熟悉,而高中阶段的科目增加,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内容繁杂,难免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时,教师应当以评价引领为契机,应用简洁的评价手段,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学习的陌生感弱化下来,同时也让教师在评价中思考与探索诚信应用拓展的方式。实践操作中,最为常用的诊断式评价方式为“小作文”,高中语文教师在每一次新课教学之前,可要求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主要参考,完成一次小短文训练,在其中说明自己对于诚信品质的认知与了解。在对学生小作文的批阅过程中,教师便可比较顺利地掌握学生语言基础情况,以及实际应用水平,对于学生在作文中所展现出的价值观念,更加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除此以外,让学生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诚信小故事形式,在故事中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也是学生连贯语言表达能力、连贯语言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可在增进师生间互动效果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举例来讲,当教学至《高尚生活》、《获得教养的途径》等与品格培养相关联的文本内容时,小故事展现形式的应用,会让独具特色的评价方式起到诚信意识启发与诚信应用空间拓展的双重效果。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使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以便保证学生以正确价值观念与积极人生态度面对未知世界,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绝非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任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而爱因斯坦所强调的“教育是在学生离开学校很多年之后,以往所学知识后剩下的那一点东西”,剩下的东西同样与价值观息息相关。为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并驾齐驱,并且使前者成为后者的载体和平台。

刘君朝,重庆市璧山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诚信高中语文价值观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