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摘要]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大语文观出发,通过延伸课堂的外延、转变师生的角色、开发课程资源等途径,使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收获,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外延;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23-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样,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开放而富有活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呢?
一、外延拓展,课堂是广阔天地
什么是语文课堂?一般来说,它是指进行语文教育活动的教室。这是它的本质意义。语文学习一种母语学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课堂的外延是相当广泛的。只要学生能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因此,我们应拓展课堂的外延,引导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学习语文意识,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
例如,在参加开学典礼时,学生感受到了仪式的庄重严肃。他们听到了领导对教师提出的希望:“一是守望初心,用奋斗书写未来。二是涵养爱心,用感情温暖学生。”这样的语言,句式整齐,富有感染力;同时,内涵丰富:教师的初心是什么,爱心是什么……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就会感受到这样语言的魅力,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其实,语文课堂的外延是广泛的。我们只要做个有心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提醒学生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思考、学习,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角色转变,课堂生动而活泼
语文课堂要从死气沉沉转变为富有活力,就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科学引导下,通过合作、讨论、展示等方式展开学习,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
例如,学习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示儿》这首诗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这首诗是作者临终时所寫的。一般来说,一个人临终前会说什么?而作者又说了什么?为什么呢?”让学生去读、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体会这首诗的主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有的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陆游的一生为了促进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国情怀?有的学生从儿子的角度思考:父亲奋斗了一生没有能促进国家统一,“我”要继承他的遗志,让他能在地下安息。他们的阅读感受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什么作者具有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呢?临死前还要交代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请大家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开放起来,让学生进人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中。
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进行讲授难以达到的。只有开放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
三、资源开发,课堂更加丰富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对农村学校来说,课本是学生可以利用的最主要的、最基础的、最直接的、也是最经济的课程资源。第二,教师要善于使用教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挥教材的优势;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弥补教材的“缺点”。对教材中的文字和图表等显性的资源,教师要选准切人点,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教材中没有呈现的一些背景材料,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链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理解课文。
教材固然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语文教学只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中汲取养分;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采集乡风民俗的资料,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语文的魅力。应该注意的是,师生自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的知识能力、为人处世,学生的经验知识、个性修养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总之,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只有在不断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