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新战略部署,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创新路径。针对长春市域社会治理布局、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及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坚持高位统筹,完善机制,打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组合拳”;构建体现长春特点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新时代长春社会治理品牌;发挥治理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补齐短板,深入推进平安长春建设。
关键词: 长春市;市域社会治理;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6.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0.01.01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1]可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新战略部署,也是建设平安中国的新路径。
新时代,立足长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社会治理领域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思路、新举措,加快推进长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一、推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新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手抓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抓打基础、谋长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之路,形成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社会治理思想,建立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2]这个论述阐明了社会治理的最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社会治理是面向人的管理和服务。“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2]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央政法委为加快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而提出的新理念。2018年6月4日,在延安干部学院新任地市级党委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开班式上,中央政法委委员、秘书长陈一新首次提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具体讲,市域社会治理就是以设区的城市为基本治理单位,以城区为重点,覆盖农村,城乡联动,充分发挥市级层面主导作用,在市域范围内统筹谋划和实施的社会治理。[4]2019年5月21日,陈一新再次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释,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五化”思想,即“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写进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
创新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推进社会治理的关键则在市域。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二、长春市域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市域社会治理布局亟待完善
一是反恐处突形势严峻复杂。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暴力恐怖活动向内地转移,潜藏蛰伏的新动向日趋明显。长春市位于东北地理中心、东北亚区域中心,面临暴恐威胁更加直接现实。
二是互联网的无边界加剧了公共安全风险。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使散布网络谣言、传播电脑病毒、电信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尤其是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成为当前公共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
三是社会治理问题增多,化解矛盾纠纷难度加大。随着长春市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弃管小区物业管理、劳资纠纷、债务纠纷等问题大量增加,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纠纷案件明显增多,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加上初访信访化解、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食药品安全监管等安全问题,给市域社会治理带来诸多新挑战,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亟待优化
一是对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统筹谋划力度不够。市域社会治理是一个新提法,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研究探索刚刚起步,从市级层面对社会治理体系进行统筹规划还不够。
二是社会治理水平区域性发展不均衡。县域和后撤县(市)设区的地区受职权范围、资源配置能力制约,社会治理水平明显落后于主城区。各城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在资金投入、力量配备、人员队伍方面存在差异性,也导致社会治理水平发展不均衡。
●基层社会治理中薄弱环节亟待增强
一是城乡社区减负成效不佳,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能力还不强。社区事务准入制度执行不力,社区工作依然存在检查多、考评多、台账多、盖章多等现象;基于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以及居民自助互助服务有待提升。
二是基层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度不高。群众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农村自治力度小,农民主体意识还比较薄弱。
三是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稳定存在隐患。一些农民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习惯于求助亲戚朋友,请人托人,使很多矛盾的化解游离于组织和法律之外,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三、加快推进长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坚持高位统筹,完善机制,打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组合拳”
一是以党建为引领,创设“党建+社会治理”领导体系,把党的领导优势充分转化为市域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各级党委对社会治理的统筹协调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是建立三级联动市域社会治理机制。构建“市级统筹谋划、县(市)区(开发区)组织执行、乡镇街道(社区、村)落实到位”的三级联动社会治理机制,使组织管理各单元能够精准、高效、协作和持续运行,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
三是探索推行“1+3+X”农村“三治融合”治理模式。“1”,即一个由党支部统一领导的管理架构,组织领导屯(组)党建和屯务工作;“3”,即由屯委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妇女委员等3名实职委员组成的核心团队,负责管理本屯(组)各项事务;“X”,即由若干名热心公益事业的有威望的老党员、种养大户、致富能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志愿者组成的义务委员队伍参与屯(组)各项工作。
●构建体现长春特点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新时代长春社会治理品牌
一是構建和完善以“六个导向”为工作抓手和着力点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以“政治引领”为导向,构建社会治理指挥体系;以“社会协同”为导向,构建共治同心圆;以“四大工程”为导向,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构建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以“法治保障”为导向,完善依法治理体系;以“文化德治”为导向,构建平安文化体系。
二是打造社会治理品牌。立足长春特色文化和内在城市精神,提炼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品牌名称,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理论体系、实践基础及巨大包容特性的社会治理品牌,使其成为推动长春走出去的金名片。
三是制定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标准体系和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分类、分层的要求,加快制定可操作、可落实、可推广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标准体系,提升长春市社会治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发挥治理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一是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为纽带,社会组织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治理的参与渠道,优化社会治理参与机制。
二是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解决社会治理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对城市乱象集中整治、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打击非法集资和网络电信诈骗、扫黑除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立法调研,及时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充分发挥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软法”的积极作用,不断培养居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三是以智能化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紧密结合“数字长春”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创新,构建城市智能化社会治理运行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雪亮工程等技术,推进大调解矛盾纠纷信息管理系统、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维稳信息系统三大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纠纷多元化解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效率、质量和效果。
四是以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为依托,以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支现代社会治理人才队伍,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按照社区工作专业培训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基地、社区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城市基层党建研究基地的功能进行定位,把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打造成吉林省乃至全国社区工作者培训平台和品牌。
●补齐短板,深入推进平安长春建设
一是建立长效化舆情应对体系,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要重点从组织力量、工作机制、策略技巧等方面着手,建立舆情风险应对体系。建立长效化的网络评论员联系和协作机制;建立舆情研究智库,成立舆情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着力构建“制度+技术”工作机制,如舆情信息采集分析机制、舆情风险快速应对机制、舆情信息发布机制、舆情反馈落实机制。把握舆情风险应对策略技巧,如争取在“黄金2小时”内化解舆情危机;善于“借力发力”,掌控舆论引导权,讲好吉林故事、长春故事;注重“转危为机”,将舆情风险应对与城市形象正面宣传有机结合。
二是建设长春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打造诚信长春。依托政务服务网和云平台等大数据资源,打造长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将“信用惠民”作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行为及道德荣誉计入“信用银行”。
三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市县两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在镇村综治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室,在学校、信访等重点单位设置心理服务点。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专门人才和机构的培育力度,逐步建立以社会心理安全为目标,前端普遍服务、终端监测预警、末端精准干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2]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侧记[N].解放日报,2014-03-06.
[3]习近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6-10-12.
[4]姜方炳.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着力点[J].杭州(周刊),2019,(5).
[5]陈一新.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05-21.
作者简介
张永新,中共长春市委党校资政研究部教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责任编辑 王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