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倩
摘要:在“互联网+”的普遍发展的应用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相互交流、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利用,使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心理素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创新
随着移动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逐步兴起,“互联网+”开始在各个领域传递着自己的能量,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许多的传统行业进行了频繁的变革与改造。这种情况作为新时代的常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需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努力的构建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载体,获得知识更为便利、信息路径更为广泛,不同的思想观念的缠绕下,一些垃圾的思想和错误的“三观”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承载着大学生希望与未来的各大高校,应该对于此情况着重探究,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标,合理科学的管控互联网带来的利弊,制定符合新時代发展的大学生规则规范,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正确认知方向,贴近实际社会发展内容,最终保障高校在教育中形成正确创新的教学理念方式。
一、“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效率的提升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大学生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并表达自身的观点与建议,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学习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互联网内容驳杂,大学生对于网络游戏、社交的沉溺易形成身心健康发展的阻碍,影响其正确“三观”的组成。但在互联网教育中,利用相关媒介和平台,提高对于教育资源的数据分析、整理等不同的手段,实施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便捷的发展。
2、效能的增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品格思想塑成的影响愈加明显,在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资源共享的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互联网的加入紧密的联合了学生与教学人员的关系,实现了地域性的突破,打破了空间与实践的限制,极大的促进了学生教育的高效能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生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下,通过互联网的“定位”功能,能切实的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动态与实际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知识运用和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者做好管理服务工作,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
3、效果的最优
在当下互联网作为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联系方式,其终端的多样性对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终端的利用是处于主力军的地位,不仅仅体现了思想的交流碰撞,更是体现了在教育手段方式的创新性变革,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稳步发展。互联网对于信息资源进行了关键的整合,教育者利用整合性的特点,立足学生的基本状态,可以形成主观能动的创新型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在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下,让学习效果实现最优化、最佳化,使大学生走在时代发展前行的道路上。
二、“互联网+”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路径的构建
1、构建双线教育
在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线上、线下相互交叉的形式构建教育新形式。在线上教育中,通过利用新媒体的发展,进行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传统的知识赋予新型的能量,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理念有机的分割开,灵活运用互联网的图文并茂的特点,合理的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以“微”课程为主要载体,从网络的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利用当下即时的网络语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一起施教,不仅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线下的教育过程中,开展趣味课堂教程,积极组建校园内思想教育活动,不仅让学生的思想融入其中,更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全身心的思想教育的双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的双线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便了学习的进程,加强了思想政治的传播。
2、正确走进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是通过网络课程进行网络搜索、网络互动、网路交流等一系列教育功能的体现。实现学校教育和网络的无缝对接,整合了网络的信息资源与学生的基本信息,促进了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平和稳定的心态,正确认知和体会互联网带来的积极效果,抛开旧思想的偏见,主动融入到其中。才能在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合理科学的引导学生学习教育,并理性的以平等心态听取学生的建议,以此为基础有效的回馈学生所需的知识理念,净化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垃圾信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3、疏与堵的相互结合
互联网教育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互联网优质信息与劣质资源共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疏、堵两点共同管理互联网学生教育的环境。“疏”指的是疏通以互联网为教育平台下,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利的方面,例如:运用微信和微电影与学生交流施教,针对学生主体问题结合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开展相关活动,利用学生的自主性拍摄对于互联网教育理解的微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进行微电影的宣传,潜移默化的转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堵”则是运用现代网络的技术,局域网与区域网相互连接,把有害、有毒的信息强制的堵塞在校园之外,从而净化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
结语: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发展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目标。要深切落实与时代相互进步的教育原则,科学严谨的制定大学生互联网教育的规范规则,通过互联网平台,形成双线管理、堵与疏相互结合的措施,真正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教学中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新跃.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江淮论坛,2015(6).
(2)宗晓.互联网思维与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赤子,2015(3).
(3)刘玉珠.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求是205(1):44-47
(4)张旭平,刘春梅.互联网时代维护校园文化安全的路径思考.首都医学大学学报.2009增刊:156-158
(5)杨俊懿.互联网时代与文化反哺.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