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东升
【摘要】
目的:探究中医和法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5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36例。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行中医和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中采取中医和法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化内科;中医和法;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148-02
消化道疾病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疾病,指病变位于胃脏、胰腺、肠道等[1]。常见疾病有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功能性肠胃紊乱、慢性肠炎等,此类疾病具有节律性、周期性及长期性特点,多因消化系统遭受病毒及细菌感染,造成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个别严重者出现脱水及休克现象[2-3]。目前,临床针对此类疾病,多采取西药抗菌治疗,一定程度可缓解患者症状,但伴随使用频率增加,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引发多重耐药风险,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性相对较低[4]。中医和法近年来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和解疏泄的中药方,达到祛除病邪目的,受到广大医师及患者的推崇[5]。基于此,本研究对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行中医和法治疗,观察其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9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72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7.47±10.25)岁;病程2~11个月,平均病程(6.41±2.35)个月;疾病类型:胃炎8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慢性肠炎7例、功能性肠胃紊乱9例、其他4例。观察组中,女性16例,男性20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5.35±10.62)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7.17±2.43)个月;疾病类型:十二指肠溃疡7例、胃炎9例、功能性肠胃紊乱9例、慢性肠炎6例、其他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疾病类型及病症进行治疗,对照组行西医治疗,针对十二指肠溃疡,行奥美拉唑(20mg/次、2次/d)、阿莫西林(1g/次、2次/d)、果胶铋(20mg/次、2次/d)、克拉霉素(0.5g/次、2次/d)治疗;胃炎行硫糖铝(1g/次,2次/d);慢性肠炎行诺氟沙星(0.2g/次,3次/d)、奥美拉唑(20mg/次、2次/d)治疗;功能性肠胃紊乱行阿普唑仑(0.4mg/次、1次/d)。治疗周期为2周。
觀察组行中医和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行愈疡汤治疗;胃炎、功能性肠胃紊乱、慢性肠炎则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腹胀、嗳气者可加枳实、厚朴,发热者加柴胡,腹痛严重者可加炒白芍。早晚分两次服用,每日1剂,均持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医治后,腹痛、腹泻等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有效:症状有所缓解,仍需持续治疗;无效:症状未明显好转,严重者病情出现恶化加重。
②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头晕、口干、便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构成,采用x2检验;“平均数±标准”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
2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发生恶心、口干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消化内科疾病具有起病急、复发率高、病情危重等特点,发病多因细菌感染而致[6-7]。长期暴饮暴食、饮酒过度、饮食过冷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发消化内科疾病的高危因素,病程随短,但易反复发作,威胁患者身体健康[8]。因此,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对降低此类疾病发病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在西医治疗中以克拉霉素、果胶铋、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等药物为主,其中阿莫西林可快速溶解细胞壁,克拉霉素可抑制细胞蛋白合成,奥美拉唑抑酸效果好,果胶铋可清除胃肠道壁中Hp,诸类药物可清除Hp,增加抗生素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表面,促进胃黏膜愈合,但长期服用易出现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消化道疾病多因气血不足、寒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导致气血不畅、阴阳失和。法治疗遵循扶正祛邪、标本兼除原则,通过和法调节人体气机、疏导气血,针对不同病症辩证治疗,以和解少阳法、调和营卫法等诸多和解法,抵御邪气入侵,保障消化系统气血运转,调节肠胃。通常采用半夏泻心汤、愈疡汤、小柴胡汤等方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具有化瘀散结、止呕功效;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止泻功效,两药配伍使用,共同发挥梳理气机、止泻止呕、调和肠胃、清燥热作用;参、甘草、大枣具有行气活血、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之功效作用;黄芪具有化湿、清热解毒、胃黏膜保护作用;白芍具有缓急止痛、健脾行气功效,诸药联用可起到攻补兼施、和胃降逆、寒热并用。愈疡汤中白术、丹参、党参、三七具有行气活血、健脾益气作用;白花蛇舌草、黄连、蒲公英、具有化湿、清热解毒、胃黏膜保护作用;白芍、陈皮缓急止痛、健脾行气功效,诸药联用可行气和胃,切中病机,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肠道恢复[15]。进一步研究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和法有效改善症状的同时,可降低药物对人体副反应,治疗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应用中医和法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长云, 吕小红. 急性胃炎临床诊断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 2019,26(8):774-777.
[2]方明书, 周军怀. 基于聚类分析研究周军怀教授五脏变治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用药规律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8,22(14):164-166.
[3]张慧静, 张翼宙. 运用“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体质在慢性泄泻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31(3):134-136.
[4]王蓓, 苏晓兰, 张晓红,等. 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25):185-187.
[5]牟少农, 王成, 雷成阳,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H.pylori感染的效果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18):3544-3546.
[6]来要良, 和媛媛, 李淑兰. 邓贵成谈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J]. 环球中医药, 2016,54(2):211-213.
[7]梁展图.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15,25(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