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本中插图的教学

2020-04-09 04:41彭光玲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刘绍棠师恩润物细无声

彭光玲

在小学语文第九册的教材中,共有三十多幅插图。这一幅幅图画,构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它们是教学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每一幅图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这一个个景点,去揣摩,去欣赏,去领略,去挖掘,去追求。

我认为,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心有灵犀”,古人以诗配画,或由画配诗就是最好的说明。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更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课文中的插图,或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说明,或是文章重要情节的再现,或是艺术境界的升华。所以,有效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近几年来,常有类似的报道见诸报端:博物馆内高雅的绘画艺术前无人驻足,人们的艺术欣赏力有待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纵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是,观察能力的不足才是直接原因。这个教训告诉我们:看图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课文中的几十幅插图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方便。

基于这些认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进行了大胆的“画中话”教学尝试,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做法,因其形式丰富多样而又灵活多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或借景抒情(文中情),或借题(课题)发挥,或就近取材(文本),不一而足,各具匠心。为显其详,现列举有关教学实录如下。

一、为插图写解说词

在《师恩难忘》一课中,田老师那独特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吸引了刚上学的刘绍棠先生,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刘绍棠老先生感谢田老师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时,我相机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为插图写解说词。学生借景抒情,说道:“啊,田老师,您那娓娓动听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如痴如醉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您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这种解说,道出了课中景。

二、为插图配对联

这种训练形式,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我便以填空的形式加以提示。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我出示了提示语:田老师( ),众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写一副对联。学生经过一番研究、讨论,最后完成了一副对联:田老师娓娓动听讲課,众学生如痴如醉听书。这一副对联突出了田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为插图配诗

在《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学生为插图一配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学生为插图配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师恩难忘》一文中,学生为插图配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挖掘自己的知识宝库,用诗歌来诠释插图。

四、给插图加标题

尤其是“画配题”这种训练形式,因其简便易行,效果尤佳,颇受学生青睐。有的标题直露,有的标题含蓄,有的标题意境深远。

学生在练习中,给插图加了生动的标题。如:《陶校长的演讲》的插图命题:谆谆教诲、呕心沥血、苦口婆心;寻隐者不遇》插图命题:云深不知处、云海茫茫、林海茫茫、扫兴而归;《所见》的插图命题:童年趣事;《在大海中永生》的插图命题:高瞻远瞩、情系中华、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求索、大海在哭泣……

从以上列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不仅用眼睛看画,而且用耳朵去“听”,听出了画中之音。他们听出了田老师学生的感激、寻隐者之人的叹息、陶校长的教诲……

学生在看和听的同时,还用心去体味画的意境。正因为这样,才会有“润物细无声”的由衷赞美;才会有“云海茫茫”的失望扫兴;才会有“高瞻远瞩”的钦佩……这一切表明,“画中话”训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艺术的殿堂,实现由“形”到“神”的跨越,使学生从精神境界的高度去鉴赏美,追求美,寓美育于画,寓美育于“画中之话”。

在“画中话”训练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锤炼语言的重要性,明白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从而对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猜你喜欢
刘绍棠师恩润物细无声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共叙友情 重温师恩2018“释德扬法师”首届海内外弟子联谊会隆重举行
润物细无声
不畏先生畏后生
春夜喜雨
殷殷师恩,触动了我的心灵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
师恩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