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是肝病发展至晚期危及病人生命时采用的外科手术方法,对失去功能的组织进行切除,再置换为健康组织[1-2]。目前,肝移植手术为终末期肝病病人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病人接受手术后,由于手术带来的创伤,再加上身体素质受疾病影响而下降,易使病人出现一系列相关并发症,阻碍术后康复进程[3]。因此,对于肝移植术后病人,通常需要给予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以便改善预后,促进疾病康复进程。常规护理方式缺乏对病人的心理教育,且对于病人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对疾病认知程度不足,未能有效改善预后。而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应用认知、行为等技术,改变病人的不良认知,进而矫正病人的不良行为[4-5]。为探究应用于肝移植术后病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本研究将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肝移植术后病人并探究其对病人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肝移植术后病人61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肝移植术后病人6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1例,女30例;年龄30~75(47.68±5.46)岁;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8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4例,原发性肝癌20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观察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29~75(46.89±5.21)岁;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8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4例,原发性肝癌19例,酒精性肝硬化1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为首次接受肝移植;术后24 h内停用呼吸机并且拔除气管插管;意识清楚,能够正常进行交流。
多次接受肝移植手术;伴随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肢体瘫痪;存在难以控制的肝外感染。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即医护人员做好各项工作、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确保室内环境干净、整洁,调节好室内温度及湿度;密切观测病人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病人用药,并向其讲明所使用药物的作用、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等。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其常用治疗手段有心理教育、认知改造、活动教育以及松弛训练等,具体如下。
1.4.2.1 心理教育
医护人员在术后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耐心聆听其真实感受,并对病人进行肝移植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为肝移植术后病人提供一个平台,使其能够相互交流,并定期组织病人举办座谈会,邀请已康复的肝移植术后病人进行讲述,协助病人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缓解其负性情绪。此外,医护人员鼓励病人的亲友、家属等,使其能够加强与病人的交流,给予病人一定心理支持。
1.4.2.2 认知改造
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包括病人个性、文化水平、年龄等基本信息,给予病人个性化改造方案,使其充分了解肝移植术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向病人介绍疾病成功治愈的案例,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医护依从性。
1.4.2.3 活动教育
对于手术过程中选择全身麻醉的病人,在其清醒后给予低坡半卧位,抬高床头30°左右,避免出现腹腔感染,减少伤口张力,有效缓解疼痛;嘱咐病人完成握拳、屈肘及抬高等动作,尽可能活动上肢,每天2次,每次10 min;引导病人进行早期床上活动,每日定时进行呼吸操2次,并进行双上肢伸展运动、双下肢屈曲运动等;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协助其完成早期床旁站立、下床行走等活动,并鼓励病人在病区走廊、楼道等处散步,但需以不觉劳累为前提。
1.4.2.4 松弛训练
医护人员播放病人喜欢的较为轻柔的乐曲,在音乐的陪伴下引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冥想,尽可能协助其放松紧张情绪,在病人掌握后自主练习,每天1次,每次30 min。
1.5.1 负性情绪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评估病人的负性情绪,其中HAMD量表中共有17项条目,每项计分为0~3分,满分为51分;HAMA量表中共有14项条目,每项计分为0~3分,满分为42分,得分越高说明负性情绪越严重[6]。
1.5.2 睡眠质量
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评估病人的睡眠质量,该量表共有10项条目每项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低说明睡眠质量越高[7]。
1.5.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并记录干预后病人肠粘连、腹胀、腹腔出血及感染等的发生情况。
组别例数 HAMD 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 HAMA 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对照组6147.68±3.2539.45±2.6536.33±3.2934.35±3.76观察组6147.44±3.3430.21±2.0636.09±3.3028.23±2.73t值0.40221.5010.40210.287P0.6880.0000.6880.000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①采用Fisher精确检验。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对照组6145.42±3.2634.57±2.17观察组6145.32±3.4020.18±2.08t值0.16637.390P0.8690.000
肝移植病人身心均处于应激状态,病人在术后不仅面临躯体与功能改变、排异反应,还需面临着手术后生活的安排、工作选择与社会适应等方面带来的难题,上述因素会对肝移植术后病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病人出现一系列负性情绪,阻碍疾病康复[7-8]。睡眠为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过程,确保术后病人具有较高睡眠质量对于恢复机体精力、体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肝移植术后病人在ICU期间睡眠障碍较常见,造成睡眠障碍的原因常与环境不适应、手术创口疼痛、担心病情等因素密切相关[9]。因此,给予肝移植术后病人较为有效的护理方式极其重要,以便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躯体、心理等康复。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为强调认知过程在决定情绪与行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帮助病人改变认知不合理成分,调整其错误或歪曲的思维、信念等,协助其摆脱消极、悲观观念,接受新思想,进而消除病人的不适应行为及负性情绪[10-11]。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能够让病人充分认识肝移植,且对于提高病人依从性、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肝移植术后病人,可缓解病人负性情绪。其原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加强与病人的交流,了解其内心感受,并且对病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积极向病人介绍术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告知病人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使病人对疾病、肝移植手术的认知水平提高,从而减少其焦虑情绪[12]。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鼓励病人亲友、家属等,使其能够加强与病人的交流,给予病人心理支持,进而有效缓解病人负性情绪[13]。本研究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睡眠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肝移植术后病人,可显著提高病人睡眠质量。其原因为医护人员能够根据病人的个性、文化水平、年龄等基本信息,为其制定较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向其介绍疾病成功治愈的案例,改善其心理状态,并为病人提供能够相互交流的平台,定期邀请已康复的肝移植术后病人开展座谈会,讲述自身治疗的经历,协助病人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疾病[14-15]。此外,医护人员为病人播放较轻柔的乐曲,引导其在音乐的陪伴下进行深呼吸、冥想,平复情绪,进而有效缓解病人的睡眠障碍[16]。本研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肝移植术后病人,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原因为医护人员对于全身麻醉的病人,在其清醒后给予低坡半卧位,抬高床头30°左右,有效避免腹腔感染的出现,并减少伤口的张力,缓解疼痛[17]。此外,引导病人完成握拳、屈肘及抬高等动作,活动其上肢,并引导其进行早期床上活动,每日定时完成呼吸操,进行双上肢伸展、双下肢屈曲等运动,尽可能恢复病人的体力,再加上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对疾病治疗、护理等均具备较高认知水平,从自身主动改正不良习性,进而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肝移植术后病人可显著缓解病人负性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疾病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