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蛟
摘 要:地理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很多不知道的知识,将学生已知的知识再做一个扩充加强,将学生的生活与世界连接起来。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使学习的知识不仅对学生当下的生活以及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影响学生毕生的学习以及发展。本文就初中地理“生命教育”的渗透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命教育;策略分析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学生现在年纪尚小,对生命的意义还没有深刻的了解,生命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生命是一切的起源,只要珍惜生命才能创造一切东西、享受一切东西,领略生命的真谛。不仅要看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有敬畏之情。人生的每段路都需要在生命的支撑下才能走过去,关爱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成长,在社会环境中引导健全生命的成长。身体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有了生命才能创造一切。心理是精神的自我,精神自我支撑着身体,因此精神也很重要。因此要重视精神的生命,也要重视大自然中的生命,保证身与心两者共同发展。
二、深入教科书内容,开启生命教育之门
首先,教师应及时对课本进行解读,把握重点知识[1]。初中地理教科书主要从当下时代的人口、资源、环境等作为出发点,关注地球环境。为了之后的生存,環境保护是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必须做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及时深入生存教育,帮助学生从生命的各个层面认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时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不破坏环境,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尊重每个生命,深入向学生灌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观念。
以初中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为例,在讲述《多民族的大家庭》时首先告诉学生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正确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有什么差异。进一步举例我们国家民族很多、人口基数也很大,但是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现实生活中做起,落实到实处。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且还呼吁学生要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达到世世代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讲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带给人类很多物资,如土地、石油、矿物、阳光等全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下去的物质。有可以再生的资源,其资源可以经过人类的加工循环使用,有很大的价值,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节约资源。有不可再生资源,用尽了就没有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自然赋予人类资源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挥霍。治理环境不是一个人的任务,需要每个人内心都能一直保持治理环境的观念,进而才能落实。
三、拓展教科书内容,深化生命教育理念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科书中的内容,同时将教科书中的内容向外拓展,了解更宽泛的内容知识[2]。例如,在《水资源》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到水对人类来说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贯穿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水。给学生讲述课本知识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都是什么,我们国家有南水北调工程。由此可见,相对北方来说,南方水量较充足。在学习完课本知识后教师将内容延伸扩大到生活中,提问学生在解决中国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直接参与的都有什么,以此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向学生讲述缺水地方的人民是怎么因为水而失去生命的,内容使学生十分震惊,但是这时就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利时机[3]。此时的教育是静默的,需要学生自身体会有多少人喝不上水,有多少人每天用水洗澡这种差距。从学生震惊的表情到进一步研讨,使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刻。
四、拓展地理教学内容,领悟生活中的生命教育
教师可以适当开设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程,例如气象百科。让学生观看天气预报,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再记录一些别的地方的恶劣天气带给人类的灾害、损失,引导学生在极端恶劣的天气环境下如何减少险情的发生。学生组成气象信息小组,每天都对日常的天气变化进行观察。在这类课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不同的天气情况分别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提出坏的影响应该怎么进行及时补救的措施。给学生讲述天气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在什么情况下天气才会变化。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点,由此引起学生的遐想能力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教师也理应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演练。
五、结束语
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行为习惯、思想特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灵活化运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将自身学习地理的好习惯输送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现象,帮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将生命的教育观念渗透到小事中[4]。
参考文献:
[1]张荣滑. 初中地理“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 天津教育,2014(13):42-43.
[2]陈淑芳.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9.
[3]王旭蕾. 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 2016.
[4]钱莹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J]. 天津教育,2014(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