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陵
摘 要:数学学科对学习者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较高,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是刚刚系统化地接受数学教育,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障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不注重方法的引领,会让学生从小就对数学这门学科丧失兴趣,不利于今后高年级的深度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注重激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数学学科的学习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学科性质的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需要从低年级开始打好基础,培养起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能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的自信心。接下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性年龄特征和学习需要,笔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有效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一、引入生活化元素,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灵活地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逐渐消除他们内心对数学的畏惧感,建立自信,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价值。
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笔者引入了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买卖东西的生活场景,在教学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过程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1元、5元和10元的人民币,然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带着10元钱去文具店买了4元钱的铅笔,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帮老师算一算,售货员应该找给老师几元钱呢?通过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场景的创设,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和动机也得到有效激发,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有助于帮助他们夯实减法知识。
再如,还可以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训练,笔者曾以生活中常见的“乘坐公共汽车”为例让学生进行計算。例题如下:公交车上本来有10个人,下一站有6人下车,又有5人上车,请大家给算一算现在车上一共还有多少人?引入熟悉的生活场景,教师巧妙地将原本枯燥的数学加减法算式转化为实际问题,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小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二、手脑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有句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低段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外,还要引导学生“动手”。低年级小学生一般就是七八岁,正是好动的年龄,数学教师如果能过巧妙地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引导其将爱动的特点转移到数学学习上来,能够真实地摸一摸、摆一摆,在此过程中真实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认识这些数,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手脑并用的机会。上课前要求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个计数器,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笔者在讲台上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在此过程中,笔者启发学生一边拨珠一边思考: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学生在多次实际操作后,了解到: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并明白了每个数的来源。随后,为了让学生牢记1~10各数的正确顺序,明确每个数的大小关系,笔者让学生与自己的同桌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其中一位学生负责摆小棍,另一位学生负责摆数字卡片。每次一位同学横着摆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由另一位同伴同时摆出标有数字1的卡片,以此类推,最后,笔者在学生动手摆放的过程中提出了问题:“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由此,让学生知道了“0”是数的起点,从而在第一根小棍的左边摆上了数字0。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将摆好的小棍子作为刻度尺,数字越来越大,使其明白了“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10在9后面”,准确地掌握了数序的知识。
三、课前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前导入的作用不容小觑,导入如果足够精彩,会让后面的教学事半功倍。因此,为了在上课之初就让学生对下面要学的内容感兴趣,笔者在导入环节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小悬念,希望能够产生一招制敌的效果。
例如,教学“时、分、秒”时,笔者发现学生在时间的转换上,经常容易与其他进率问题相混淆,搞不清楚,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1=60?”看到这个等式,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好奇,非常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从学生们的表情和反应来看,笔者知道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会带着这个疑问认真地听课。
总而言之,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升入小学,其在幼儿园时期的一些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摆脱,一时间无法接受规规矩矩的授课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然后转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尊重低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在其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带着兴趣慢慢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淑萍.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法的实践分析[J].学周刊,2019(34).
[2]王伟.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