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乙涵
摘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融合了体验经济理论的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模式日益成熟。其通过对目标游客群体个性化体验需求的把握,挖掘乡村自然肌理、民俗文化等资源,设计出具有主动参与性、差异性、挑战性的体验模式,为游客带来参与农事活动的收获体验及回归田园的精神享受,也为乡村建设与振兴提供了新型路径。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通过村庄现状优势与挑战解析、国内外乡村营造案例借鉴,以类型体验为导向,提出“体验模式策划、社会组织重构、村民意识引导”三大乡村规划策略,并对策略具体空间落位进行概述。旨在以类型体验为发展路径,进行以农民为主体的行为疏导,运用政策和外部资本预先培植村庄自身活力,延续文脉基底,带动村庄差异化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乡村“生态的环境、适宜的产业、传统的文化、现代的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类型体验;体验经济;规划策略;佘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7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1-0035-08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Beautiful Village Planning Strategy Based on Multi-type Experience Mode: Taking She Village of Nanjing City Jiangning District as an Example
WANG Yiha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the leisure tourism-based rural construction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the experience economic theor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mature. Through grasping the needs of individualized experience of target tourists, it explores the natural texture and folk culture of the countryside, and designs an experience model with active participation, difference and challenge, which brings visitors a harvest experience and spiritual enjoyment also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She Village in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the village, the case study of the Japanese and Taiwanese villages, and multi-type experience mode, it proposes three major strategy which is "experience model planning, social organiz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villager consciousness guidance", and takes an overview of the specific spatial location of the strategy. The research aims to use the multi-type experience as the development path, carry out the behavioral guidance of villagers, use policies and external capital to pre-cultivate the villages own vitality, continue the cultural basement, promote the villages differentia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itable industrie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ife" in order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beautiful village; multi-type experience mode; experience economy; planning strategy; She Village
引言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2013年初,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范本和借鉴。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
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十年间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长了2096万人。据2016年《职场人生活状态调查报告》显示,近40.4%的人希望远离喧嚣、避开拥挤,向往着从城市搬回农村,呼吸自然空气,寻找内心的声音。为满足民众回归自然、探新求奇的旅游需求,融合体验经济理论的休闲旅游型乡村应运而生。此类型通过对目标游客群体个性化体验需求的把握,挖掘乡村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等资源,设计出具有主动参与性、差异性、挑战性的体验模式,为游客带来参与农事活动的收获体验及回归田园的精神享受,也为乡村建设与振兴提供了新型路径。
1佘村现状解析
佘村地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东北部,东临青龙山,南接佘村水库,北联横山,西靠黄龙山。村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狭长状。
1.1佘村现有优势
1.1.1政府扶持,区位优越
2013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五美乡村”的打造目标,即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2016年3月,出台的《南京市“十三五”时期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打造“美丽乡村+”模式,至2020年计划累计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3000km2,规划发展村庄全覆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同年5月4日,再次出台的《南京市美麗乡村建设指南》为示范村、特色村、宜居村打造制定相应标准,如建立南京美丽乡村建设三大保障等。(1)创新用地扶持。每年安排各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向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社会资本投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范围内建设连片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给予最高不超过10亩土地开展经营活动。(2)加大多元投入。支持农户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入股投入乡村旅游开发;每年拿出一部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建设;在全市范围内试行发放非节假日美丽乡村旅游消费券,鼓励市民休闲消费等。(3)健全推进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市对区年度目标考核,作为镇街分类考核重要内容(见图1、图2)。
佘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东北部。从都市圈尺度来看,佘村位于南京都市圈中心地区,可利用便捷的交通设施与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及杭州都市圈相联系;从城市尺度看,佘村距离南京主城区约14.5km,由南京各城区前往佘村时长均不超过2小时(见图3、图4)。
1.1.2生活闲适,环境宜人
佘村共583户、2091人,户均3.59人。其中,王家片区(西至佘村水库、南至青龙山庄、北至老采石场)的两个自然村分别为王家村(89户、273人)、孙家村(115户、399人);双建片区的两个自然村分别为建国村(75户、282人)、建设村(104户、398人);李家片区(东至足球基地、南至海源公司、北至佘村采石一厂)的两个自然村分别为李家村(88户、289人)、七甲村(88户、289人)。据走访调研得知,村内中青年均在城区务工,其中约80%留居城区,日常村中以老人、儿童居多,日常生活平淡朴实。
佘村位于青龙山—大连山郊野公园内,属江南丘陵村落,自然景观基础良好。村域内群山绵延、林木繁茂、梯田层叠、沟渠通达、农居错落有致。
1.1.3历史悠久,文脉绵延
佘村作为3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域内有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入选市、区级文保单位。其中包括南京地区仅存的明末清初民居建筑群,系徽派青砖黑瓦马头墙建筑风格的潘氏住宅;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潘氏宗祠;位于三茅宫西侧的佘村古井;另有古庙宇(文昌阁、观音庵、玉皇观、地藏庵)已遭毁坏,细节不可考。
另据村史记载,佘村也保有诸多民俗节庆。其中包括农历二月十六去玉皇观烧香佛,三月十六进地藏庵、三月十七观音庵、三月十八去高庙,三月十九去沙子岗抢龙旗的“过社火、上大旗”习俗。
1.2佘村当前挑战
1.2.1组织无序,空间废置
当前佘村建设基本靠“美丽乡村”等整治项目的专项资金维持,主要工作全部由村委负责,受限于资金量及聘用施工团队的有限能力,佘村现行美丽乡村建设进展较为缓慢。目前在远离村落的山林地带,仍有84栋质量较好的房屋被弃置。同时,较多的村内公共空间也被建筑废料、私人田畦占用,未得到充分利用。
1.2.2配套缺失,服务落后
在农业设施方面,全村农田实现自流灌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水利灌溉网络。交通设施方面,基地内铺设沥青路面5km通往集镇,为双向单车道;各村各组间铺设水泥路面4km,其余为石板砾土路;村内设一停车场,但存在大量私家车路边停靠的现象。教育设施方面,佘村小学已合并到上坊镇中心小学,村委会每日用学生专用公交车送学生就读。医疗设施方面,佘村医疗卫生站位于村委会旁五间新瓦平房内。卫生设施方面,村中设有垃圾箱40个,配备保洁人员12人,每日统一回收垃圾运往垃圾站。当前,配套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现有人口规模的需求。然而,如若考虑到后续开发后的外来游客量,现有设施远不能承担节假日游客高峰期的服务功能。
1.2.3特色模糊,同质竞争
2017年7月,江宁区草拟了《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了全域将分为片区、组团、点三个层级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将316个规划保留村分成完善提升类、培育打造类两个类别,建设成为特色田园乡村点。在江宁全面部署推进特色乡村的进程中,各村面临同质化竞争情况较为严重。佘村现有风貌在江宁区各村落中无法凸显,缺少村庄特色,因而亟需梳理自身资源特征,挖掘历史积淀,提炼文化内涵,提出有针对性的村庄建设路径,实现差异化发展。
2案例借鉴
在确定选用设计方向为合理开发基地要素的类型体验度假村后,选取了与基地现状存在相似度的国内外三个“自下而上”的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借鉴。
2.1日本金山町
日本乡村计划模式是以“村民主导、政府协作、社会支持”三元主体协同模式,从生态景观、产业、文化三方面入手推动村庄发展振兴(见图5)。
金山町是位于日本山形县东北部的一个人口约7000人的町,曾是大雪纷飞、人丁凋零的乡村。1955年至今,作为受日本国内及国际发展大形势影响下的典型农村,金山町经历了消灭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水准、着手营造农村景观、注重生态环境整治五个阶段。其乡村计划以谋求町个性化发展为基本方针,进行整治生活环境、振兴产业和文化、完善道路系统、建设特色景观等规划。同时,在活化产业方面,金山町基于现状历史人文及自然要素,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要素进行策划,现已成为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见图6)。
2.2台湾桃米社区
台湾社区的营造模式为“人、文、地、产、景”五位一体的融合模式,以人为基础,土地为承载,挖掘历史文脉、营造特色景观,进而推动产业发展,五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社区振兴(见图7)。
桃米社区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西南方约5km处的桃米里,本是埔里镇最贫困的地区,在1999年的“9.21地震”中进一步遭受毁坏,社区369户房舍受创率高达62%。其后,在“社区重建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社区营造工作。在社区团队和居民充分沟通讨论后,达成社区总体营造向兼顾生态保育与观光休闲的农村区域发展的共识。农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民宿经营、生态游览、农副加工、特色农产品种植的复合型产业模式转化(见图8)。最终成为每年游客量达75万的生态农业休闲社区。
2.3浙江棠棣村
2003年,浙江省率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倡导注重村庄的特性,因势利导,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以地域特色推动村庄发展。
棠棣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漓洙镇西北部,被称为“千年兰乡”,植兰历史可追溯至越王勾践时期。近年来,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的趋势下,棠棣村以兰花为核心,由点及面,村庄产业围绕花木发展,开展千亩花田、兰心民宿等项目,逐步形成“中国春兰故乡”这一资源品牌,现已成为国家级美丽村庄示范。
3规划策略研究
传统乡村规划注重对于单一村落自身自然特色及历史人文要素的深入挖掘,但同一地域具有相同特质的村庄往往会出现同质化竞争现象。本研究针对当前问题,对传统规划手段加以创新,从客群细分类型和网络新型策划两个部分入手,提出对应规划策略,为地域同类型村庄提供错位发展的可能性。
3.1策略解读
3.1.1体验模式策划
3.1.1.1体验类型概述
以游客體验为导向的角色类型分为农民与工匠两类,根据不同需求参照佘村资源细化分区。选择农民体验类型的游客,其需求主要为体验耕作乐趣、享受悠闲时光,参照需求进行分区包括农业耕作区、蔬果采摘区、畜牧饲养区及山林养护区;选择工匠体验类型的游客,其需求主要为结识同好、体验匠心、学习技艺,参照需求进行分区包括园艺栽培区、陶艺制作区、木艺雕刻区及匠心修禅区(见图9)。
3.1.1.2模式要素策划
所策划的体验模式将MMORPG的互联网策划模式实体具象化引入基地,MMORPG(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即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模式要素共有四点:角色、任务、成就、代币。以下分项记述。
(1)角色(见表1)。
(2)任务。设计基调为参与游客在专业指导下实行“耕耘即收获”原则,会为游客提供日常任务,经由专门APP发布。例如,选择农民体验类型的游客,日常任务为农业耕作、蔬果采摘、山林保护、畜牧看管等;选择工匠体验类型的游客,日常任务则是园艺栽培、陶艺制作、木艺雕刻、禅修冥想等。同时,设有组队任务,增加社交功能。
(3)成就。分为隐藏式成就和累计性成就,增加体验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完成后可在APP成就界面生成详细记录,此类信息具有唯一性和持久性。
(4)代币。弱化游客外界身份的主要方式,初始依据兴趣进行限额兑换,扣除基本费用后,完成任务或相应成就后会有奖励,也可增加游客的体验浸入感。
3.1.1.3模式优势剖析
(1)沙盘探索,复合功能。在现状分析中,基地人文自然要素丰富,但并无突出的特色。此模式恰好利用沙盘式探索体验方式合理利用现状各要素,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充分挖掘和展现基地魅力。
(2)细化类型,满足需求。类型细分的体验模式可增加旅游的娱乐趣味性,以双类型多小类细化功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多人体验,促进社交。以多人任务及成就引导游客不局限于亲友,进行广泛社交,使村庄成为结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者的平台。
(4)自主更新,适应变化。合理参照MMORPG模式的自更新系统,专业的策划公司依循大环境变化更新策划、完善功能,巩固客源的同时,还能吸引更多游客驻足。
(5)提高收入,积极参与。让村民成为日常体验的经营者,在提高收入,吸引原籍青壮年回村创业的基础上,也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3.1.2社会组织重构
重构乡村社会组织,以村民为主导,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小组,争取政府部门财政补助,联络非政府组织协助,接洽专业策划团队介入。其中,美丽乡村建设小组即通过乡村社会组织优化组构的方法,对乡村内部的民智民力进行融合汇总,巩固村民的凝聚力,制定乡规民约,以小组成员为主,逐渐转变守旧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上级政府机构按照地方政策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资金资助及相关扶持工作。非政府组织集结社会各界力量,组织活化运筹的中青年团队。专业策划团队提供全产业链策划咨询服务,全面实时跟踪指导乡村“软件”建设。
3.1.3村民意识引导
当新的价值体系、观念进入传统社会,必然遭遇到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用何种方式方法转变部分村民僵化的传统思想。为促进村民收入提升,配套体验模式“软件”进行的乡村建设“硬件”同步分期实行。注重前期资本投入,有计划地对适龄劳动力进行长期培训,为解说服务、工艺营造、体验引导等产业补充就业人口,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当村民享受到真实惠利,其意识转变速度将会大幅度加快。产业营收的利益共享,让所有参与其中的村民分享获利,解决的不仅是当前村民经济上的困顿,更多的是建构共同的愿景,恢复村民对土地的信心,提高村民自我认同感,重新建立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
3.2策略落位
将策划的工、农两条体验功能与现状相结合,形成最初的基础结构。其后丰富功能,补充节点,形成网状结构。再将发掘基地原始资源形成的体验活动点补入结构,最终形成功能复合、活动丰富的基地空间(见图10)。
3.2.1空间组织
3.2.1.1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规划“一核三心,三轴六区多点位”。其中,“一核”指代工农类型日常活动交融核心;“三心”分别为农民体验中心、工匠体验中心及门户中心;“三轴”分别为村庄发展主轴、公服轴线及景观轴线;“六区”分别为民俗文化区、农民体验类型活动区、工匠体验类型活动区、高山游憩区、山林保护区及门户服务区;“多点位”即工农体验者的活动点。
3.2.1.2功能布局
依据空间结构规划,将基地进行如下分区:依托水库的水源涵养区,依托林地的山林保护区,主要用于接待游客及展示面貌的門户服务区,直接展示农业景观的翼形梯级景观区,以复原石灰产业毁坏的山林复原区,内含散落的工匠作坊的手工匠人体验区;以文保单位构建线路的民俗文化体验区,合理修缮民居的传统农居体验区,以机械务农为主、人力为辅的农耕体验区,以团队为活动单位的蔬果采摘区;将庙宇原貌复建的匠心修禅区,以观景为目的的登高游览区,以及结合起伏地势及山林湖泊的林丘露营区。
3.2.2专项规划
3.2.2.1道路交通
在梳理路网,重建交通道路网络时,在保持各功能区间通达性的基础上,主要遵从以下两个原则:(1)依地势,保原貌。按等级进行道路修整拓宽,维持乡村小镇道路特有风貌,保留住宅间依照地势而建的石板小径;(2)外来车辆不进村。途经的车辆可由东西两侧道路绕村而行,前来体验的游客可将车辆停放在入口处的公共停车场内。
3.2.2.2公共服务
以游客服务中心的区域为公共服务核心,其囊括了行政管理、商业贸易、医疗保健、教育机构等多个不同功能的公服设施。以各居住点为依托根据需求设立相应功能的公服设施,在基地构建覆盖全面的公共服务网络。
3.2.2.3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为两核两轴多中心。其中,自然景观核心是将原有三向三景的区域略作修整而得;人文景观核心则是以游客服务中心为中心的区域,西为工匠作坊风貌区,东为历史民俗风貌区;两轴分别为自然景观轴及人文景观轴;多中心也是选择了原始景观良好区域加以些许人工干预形成的。
3.2.2.4旅游策划
规划旅游要素包括:服务类(游客接待处、公共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住宿类(独栋竹屋、露天营地、传统民居)、农民体验类(盆栽种植、蔬果采摘、农业耕作、垂钓中心)、工匠体验类(工匠作坊、玉皇观禅院)、历史人文类(村史博物馆、三茅宫、潘氏宗祠、潘氏住宅、佘氏住宅)、自然景观(九龙埂、生铁塘、登山观景平台)。
旅游要素的空间配置突破功能区的限制,从人的尺度细致设计,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选择的体验类型去往相对应的活动点,各活动点均有专人对活动进行引导,具体说明也可经由APP中的专门页面获取。活动中运用的专业工具可由代币消费借取,在不同区域活动时长累计即可获得相应成就。
4结语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通过村庄现状优势与挑战解析、日本与台湾乡村营造案例借鉴,以类型体验为导向,提出“体验模式策划、社会组织重构、村民意识引导”三大乡村规划策略,并对策略具体空间落位进行概述。旨在以类型体验为发展路径,进行以农民为主体的行为疏导,运用政策和外部资本预先培植村庄自身活力,延续文脉基底,带动村庄差异化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乡村“生态的环境、适宜的产业、传统的文化、现代的生活”,推动乡村振兴。在后续研究与实践中,对于乡村问题的剖析仍需更加深入,不断更新充实体验模式的策划内容,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
注:
① “里山里地”是深山地域与城市地域之间幅员辽阔的中间地域,具有生态多样性价值,且是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地区空间,其核心是由次生林构成,包含周边农地,占四成国土面积的广阔区域。
② 只见河为金山町内河流。
参考文献:
[1]张文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乡村体验旅游开发策略——以重庆市中梁村为例[J].农业经济,2016(5):138-140.
[2]乔治,廖和平.我国乡村体验是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J].商, 2014(1):36-37.
[3]莫筱筱,明亮.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91-96.
[4]潘宝凤.日本山形县金山町的町建设介绍[J].小城镇建设,2005,23(6):84-8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5.06.031.
[5]程哲,蔡建明,崔丽,等.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1):143-150.
[6]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时间[J].城市规划,2012,36(10):58-62.
[7]郑源.旅游导向下的环莫干山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策略与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2016.
[8]陈玲玲,邱琳,冯年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导向型生态乡村的特征和发展模式 [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5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