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中的“盻”字

2020-04-08 06:56赵雅琛张承坤沈澍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灵枢斜视伤寒论

赵雅琛,张承坤,沈澍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南京 210046)

“盻”“盻”和“眄”三个字属于中医古籍里的常用字,在阅读中经常能够遇到,三者不仅字形比较相近,字义也相近,都有“看”的意思,因此在运用和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混淆的情况。但是细究之下,这三个字的字义仍然有所区别,并不能同义替换,校注者和读者往往因其相似的意义和相似的字音而忽略三者不同的字义,对这个问题没有重视。以下列举“盻”“盼”“眄”三字混用情况,以资鉴别。

1 盻眄误读

“眄”“盻”以及“盼”三个字讹误混淆者颇多。明·张自烈在《正字通》中写道:“《南史》晋文帝眄睐则目光烛人,读书十行俱下;陶潜《归去来辞》中‘眄庭柯以怡颜’。书本讹作盼或作盻,并非。[1]”在文史资料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诗经》和《论语》所引《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的“盼”,在《经典释文》和《十三经注疏》均误以为“盻”[2]。在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里,对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的“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这句话特地出了一则校曰:“‘盼’,元本、弘治本、汪本、张本、两京本、何本、梅本、凌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作‘盻’;诗纪别集一、文俪、四六法海同。按‘盻’字非是。[3]”由以上可知,“眄”“盻”“盼”这三个字的讹误由来已久,无论在文史资料中还是在中医典籍里,皆非一时抄写的错误。

在中医古籍中,这三个字出现的频率并不少,且同样出现了混淆使用的情况。关于“眄”“盻”“盼”三字的论述,钱超尘曾经在《宋本伤寒论校注》一书中说明“眄”的俗体字写法为“”[4],因“”字又与“盻”字的俗体写法十分相近,故此更为区分“眄”“盻”这两个字增加了难度。

图1 《伤寒》

1.1 《伤寒论》中的误读

图1显示,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中《伤寒论》第一卷里,有此句:“……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此句中用的是“盻”字的俗体写法。查《说文解字·目部》:“盻,恨视也,从目兮声,胡计切。”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目部》中引《孟子》:“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赵岐注:“盻盻,勤苦不休息之貌。[5]140”在《说文解字注》中,“盻”字的意思有两种,“仇视”以及“勤苦貌”。然而无论是选择哪一个意思,带入原文中都会令人疑惑,患者见到医生却出现了仇视的眼神,或是出现勤苦的模样,上下文联系后皆不符合语境。

又查《汉语大字典》“盻”字有两种读音,或念xì,其下有三种意思:第一为“恨视,怒视”,第二为“视,看”,第三为“勤苦不休息貌”。或念pán,有两种意思,第一为“动目”,第二为“美目貌”。虽然有“视,看”的意思,但是此处患者的特殊体位为“向壁卧”,又言“不惊起”,应当是体位没有改变只有眼睛活动。念pán时虽然有“动目”的意思,但是仍觉不妥。结合下文“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诈病的人见到医生来时,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看,视”或者是“动目”,可推测这里动作应当偏向“窥探,打量”的意思。

综上,此处“盻”字讹误的可能性比较大。从字形上看,“盻”字与“盼”字非常相似,容易产生形误。查《说文解字·目部》:“盼,白黑分也。《诗》曰:‘美目盼兮’,从目分声。[5]137”与原文的意思仍然不相符合。段玉裁注曰:“盼眄盻三字形近,多互讹,不可不正。[5]137”俞越在《茶香室四钞》卷十四“眄盻盼三字”中引元人吾衍《闲居录》语:“宋儒不识顾眄字,皆读为‘美目盼兮’之盼;又不识盼字,写作‘使民盻盻然’之盻;又不识此盻字,而读为盼。今详之曰:从丐者音湎;从分者音攀,去声;从兮者音异。[6]”由此可知,除了“盼”字之外,“眄”字也极易与“盻”字形误。

翻阅字书,“眄”字,《说文解字注·目部》写道:“目偏合也,一曰衺视也,秦语。从目丏声。[5]141”查《汉语大字典》,书中“眄”字有三种意思,分别是“眼病”“看”以及“斜视,不正面看”。“眄”字与“盻”“盼”字形相近,因此容易造成讹误。《伤寒论》中,“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此处的“盻”字不是仇视,也不是单纯的“看,视”的意思,而应该是“眄”的误字,即是“斜视貌”。诈病的人察觉到医生来了,于是身体面向墙壁不正面看医生,将其装病心虚的姿态描述得十分生动形象。

1.2 《内经》中的误读

《灵枢·论勇第五十》所言:“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盻,恐不能言,失气,惊”(见图1《内经》),此条的“盻”字究竟做何解,历来也是存在着很多的争议。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在校注此处条文时认为:“盻,怒视。面盻,形容面部斜侧向外,惊不敢正视。[7]”但查《说文解字》中,“盻”字并无“斜视”之意,面对惊恐时人的本能会侧脸转目,若是面目斜侧的斜视貌,此字应当做“眄”字解,而不应该是“盻”。郭霭春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中认为:“盻,为怒视。本句是谓目珠转动,怒目而视。但怒现于外,却恐不敢言,此其所以为怯。[8]”但“怯”字《说文解字注》中记载为:“多畏也。从犬去声。[5]484”本就是害怕畏惧的意思,而毫无怒气可言,何来“敢怒不敢言”之说?这样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张珍玉所编《灵枢经语释》则与上述的文献意见不同,他认为:“据《灵枢识》按,疑为‘眄’之讹……此作斜视讲。[9]”

胆小者遇到痛与难应当是害怕惊恐,这点无可厚非,但若有怒气强行面转怒视,则有些解释不通。就像人在遇到令自己害怕的事情时,总是转过头去不敢正眼去看。“盼”字是美目的意思,此处讲不通。而比起“盻”字的“怒视,仇视”而言,“眄”字的“斜视,不正面看”更符合语境。此处“眄”讹误成“盻”的可能性更大。

2 盻盼误读

除却“眄”“盻”二字的讹误外,“盻”和“盼”因形近也极易混淆误读。

《食物本草·卷首》提及“眼子菜”,书中记载道:“眼子菜,如张目。年年盻春怀布谷,犹向秋来望时熟,何事频年倦不开,愁看四野波漂屋(见图1《食物本草》)。”前文形容眼子菜像睁开的眼睛,但“盻春”就值得思考,是仇视春天的意思吗?还是看着春天的意思?都很难说得通。

查《救荒野谱》一书中也收录了这句歌谣。《救荒野谱》是明·王磐所作,之后姚可成又作《救荒野谱补遗》,二书共同收录在《食物本草》中,内容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复。

在《救荒野谱》一书中,“年年盻春怀布谷”却写作“年年盼春怀布谷”[10]。结合语境,《食物本草》中的“盻春”应当做“盼春”,“盻”为“盼”的误字,此处应当是“盼望春天”的意思。

除了在一些官方编撰传世的文献中可以看见“盻”与“盼”二字讹误的情况,在敦煌写卷中这两个字相混淆的情况也已经出现[2]220。黄征在《敦煌俗字典》一书中写道:“由于‘盻’‘盼’二字形近易乱,故典籍中传抄、翻刻多有错谬者。[11]”敦煌写卷多数是由民众抄写而成,内容非常广泛,虽然多以佛经为主,但文史、医书、蒙书等都有所涉猎,在时间上以隋唐五代分布最多。正如徐时仪在《〈一切经音义〉俗字考》中所说:“玄应和慧琳所释反映了汉唐时期佛经翻译传抄中眄、盻、盼三字相互混用现象。[12]”中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之中,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之下,中医典籍中会出现三字互讹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

3 结语

结合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中医古籍中“盻”“盼”“眄”三个字极易发生讹误的情况,而除了这3例外,散落在浩如烟海典籍之中的误读情况仍然多不胜数。中医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多几经传抄,经常会发生讹误的情况,或为抄写错误,或因误读误解,很多除了抄写者的个人因素之外,还与时代潮流以及文化习俗相关,如避讳字或者武周新字等,在后世的解读中极易造成误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医古籍的过程中要先“认字”后知意,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同样需要提高文字功底,认真思考,注意区别。

猜你喜欢
灵枢斜视伤寒论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目不斜视
部分遮盖法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短期疗效观察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