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 (236400) 张翠兰
(Ⅰ)求cosA的值;
(Ⅱ)求c的值.
有高三备考资料中,关于此题给出的参考答案如下(不妨称解法1):
(Ⅱ)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得
这道题不仅题型比较常规,而且解答思路也常规,容易上手,不少学生也能想到上述求解思路的,但有一点却不易使大家想到,就是第(Ⅱ)问的解答中在利用余弦定理求出c=3或c=5之后,就认为求解结束了,已经万事大吉了,根本想不到还需检验c=3是否符合题意,从而就会造成因“增解”而导致错误发生.当然,检验c=3或c=5是否符合题意,也不是难事,对于我们来说,难在想不到“第(Ⅱ)问的最后解答还需检验”这一环节,这一盲点现象为何比较普遍呢?是什么导致增解呢?
笔者也向同事们询问他们对于上述解法“验证”的观点,有的教师对学生说:“此题是高考解答题的第(Ⅰ)题,第(Ⅱ)题不可能平铺直叙,一点弯弯没有,否则,太简单了,索然无味,既然解答出现了两个结果,最好验证一下”;有的教师对学生说:“第(Ⅱ)问是属于‘知道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解三角形的问题,虽然利用余弦定理求解的,但余弦定理不能保证三角形存在,故需检验求解的结果.”笔者认为对于上述解答的“验证”原因持这两种观点的教师不少,因为找不到产生“增解”的根源,只好自圆其说,糊弄学生.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缺乏理性思维,是认识问题肤浅的表现,显然观点1是无稽之谈,观点2是对余弦定理隐含着保证“三角形的存在性”这一功能的认识.
事实上,本题第(Ⅱ)问,还有其它更好解法,下面再提供两种解法:
通过以上思考,可以看出教师只有将问题讲透,学生才能学得明白,学得轻松,从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然而如何才能做到把数学问题讲透?特别是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也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难题,其实,有不少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教师也稀里糊涂的,只不过是“身经百战”,见多了,其解法都烂熟于心了,教学中一旦遇到它们,就直接将熟知的解法抛给学生,而不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与结论以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可谓告诉的多,分析的少,究竟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想法,则不舍得花费时间分析,所以一旦学生问到:“老师,这个解法,您怎么想到的?”之类的话题,教师往往哑口无言,不清楚为何,因为平时对“为什么这样做”思考得少,自己就昏昏然,怎能使人昭昭?难怪不少教师发出感叹:这道题都讲几遍了,学生仍然不会.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之所以比较普遍,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将问题讲明白,感动不了学生,引发不了学生心理的震撼,并不是说我们教师天天重复讲,学生就能学会数学的,因为不理解的问题是难以接受的,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及灵活运用了.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自己能被数学感到了,教师才能自觉地、不失时机地用数学的魅力去打动学生,试想:我们数学教师面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自己就感动不了,怎么能感动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