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后勤建设研究

2020-04-08 09:02陈苗苗孙明臻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智慧

李 鹏,陈苗苗,赵 婧,孙明臻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随着全国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以期通过改革形成对“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支撑。后勤综合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的高校必须有一流的后勤作为保障,当前,高校后勤的发展目标是构建服务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后勤保障体系[1]。

大数据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而产生,是人们借助互联网技术捕获海量信息并加以处理分析,得到有价值信息的数据收集处理技术[2]。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对传统服务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使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模式、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2018年,我国发布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对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给出了指导。高校后勤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后勤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3]。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4]。

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业务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信息系统,改变了原有后勤管理的组织形态、运营模式和成本管理,促进了后勤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实现了后勤资源的高效利用[5]。近几年来,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后勤工作者在智慧后勤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一些高校也进行了智慧后勤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些研究、探索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智慧后勤建设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遗留问题破解等展开了探讨,对高校智慧后勤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庄孝彦研究了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设轻应用、资金投入不足、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共享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6];康华等设计了现代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新疆农业大学后勤服务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为高校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7];胡莎等针对当前高校后勤人员缺少和老龄化条件下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构建现代化监管体系的问题展开探讨,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时代先进技术与西北大学后勤管理业务相结合开展了实证研究[8];盛金峰从高校后勤管理转型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出发,提出树立“互联网+高校后勤”的理念以及构建智慧后勤的实现路径[9]。当前,如何通过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如何更好地践行高校后勤“三服务、三育人”的服务宗旨[10],如何更好地为“双一流”建设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急需解答的现实命题。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在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开展高校智慧后勤建设的意义,通过分析现存问题设计高校智慧后勤体系基本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对策。

一、高校智慧后勤的概念与意义

高校智慧后勤是指设备设施先进、服务便捷高效、管理规范智能、生活绿色和谐的一种后勤服务信息生态,是建立在完善的后勤服务信息化平台基础上的,是信息化后勤的延伸,也是信息化后勤的更高级阶段[11]。高校智慧后勤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和提升。从后勤业务运行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后勤主要注重管理的信息化,而智慧后勤更加重视信息技术与后勤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科学分析与决策,提供跨部门的业务服务交叉融合,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智慧后勤的特点主要是: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感知、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适应学校后勤的物理环境,智能获得各类业务、非业务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智慧后勤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智慧性”,即充分利用大数据,将各个业务部门分散的数据整合,实现后勤内部以及校园内部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资源同步、共享。高校智慧后勤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后勤的建设是实施后勤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在充分开展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建设基于数据驱动的智慧后勤平台,创新服务模式[12]。实现传统后勤向智慧后勤转型,由满足一般的、大众化的需求,到能够满足个性化的、定制化的需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面向需求。提高后勤的管理效率、服务水平的同时,可以进一步降低管理、运行成本,实现后勤保障能力的大发展、大提升。智慧后勤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

(一)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

智慧后勤平台能够根据感知数据、业务数据以及智慧校园数据池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科学地给出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统计和执行运转情况,能够根据历史变化情况分析出未来的变化趋势,以大数据技术辅助管理人员决策,引导、促进资源向真实需求方面配置。智慧后勤平台的数据是全部数据、全景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或个体数据,能够为后勤决策者提供更多维度、更准确的决策支撑,以此来推动后勤管理创新,进而引发服务模式创新,从根本上提升后勤管理效率,管理工作也就能够更快地随着师生不断变化的后勤服务需求做出快速准确的调整。

(二)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

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因此过去在高校后勤服务定位上更加强调服务群体需求的共性,将其内部个体之间个性的差异放在次要位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服务行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服务定位上应该有所调整。服务群体的共性应适当弱化,其内部个体之间个性的差异应得到适当强化,即个性化需求应该更加受到重视,智慧后勤将更加及时准确的向师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

二、高校智慧后勤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智慧后勤建设开展较好的高校,已经实现了学生“智慧入校”“智慧在校”“智慧离校”,即入校时凭借一部手机即可办理报到手续,在校学习期间,选课、考勤、购物、就餐、洗浴、维修等均可享受智慧后勤服务带来的便利,临近毕业还能够享受就业信息或创业机会的推送和一站式离校服务,毕业后仍受到跟踪关注。而有些高校在政策、机制、人才、投入等多方面困难面前,智慧后勤建设进展缓慢。

实际上,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后勤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在海量的纷杂信息中,分析、筛选、归纳出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为各项业务需求提供数据保障,为各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实现从传统人工到现代智能的根本转变。当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开展智慧后勤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研究探索智慧后勤的建设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智慧后勤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一些高校后勤管理者对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缺乏了解,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主动服务高校发展方面动力不足,导致智慧后勤建设停滞不前。长期以来,高校后勤工作多以被动服务的模式存在。一些高校长期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智慧后勤建设规划和资金投入上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常态化的建设机制,造成有关建设零零散散、不成系统,无法形成大数据的合力。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全国2 845所高校中只有50多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效果较好[13]。

(二)智慧后勤与其他智慧校园项目的整合难度较大

智慧校园中并存着多个子系统,如智慧教务、智慧学工、财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但因为各个子系统的建设需求、使用对象、起步时间等各不相同,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建设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子系统已经相对完善,例如一些高校的智慧教务系统已经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提供选课指导、职业规划,以及实现学业预警推送等。而有的智慧校园子系统则可能正处于起步阶段,同一所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不同子系统的发展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如果智慧后勤的建设滞后于其他子系统,则会增大自身建设难度,以及与智慧校园其他子系统的整合难度。

(三)缺乏高水平专业化技术人才

一般高校的技术支撑是由其信息化部门承担,但是由于信息化部门承担的校园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工作较多,而且偏重于日常的运行维护,而不是信息业务流程建设、管理、优化,所以往往不能很好地为后勤相关信息系统提供技术保障,更不能为后勤业务系统的迭代、升级、更新提供及时服务。而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多以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员为主,新招聘的人员专业背景多为管理、财会、水电等,组织结构仍是按照传统的后勤业务块划分和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智慧后勤建设的需求。

(四)后勤内部信息化业务应用繁多,整合难度很大

现有信息化业务应用包含了水电暖管理、伙食管理、节能管理、维修管理、校园一卡通管理、财务管理、物业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公寓管理、门禁管理等多种业务应用,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后勤业务子系统往往是在多年中陆续建成,分属不同公司开发、维护,数据库格式不统一、业务流程不一致、数据量大且分散,不同业务流程中交叉重复的子流程较多、软硬件维护成本较高,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大,运行和管理效率随之降低。由于数据整合难度很大,实现业务集约部署、安全可控、可追溯、数据共享,以及实现现有业务应用整合并向智慧应用转型的难度较大。

三、高校智慧后勤体系基本架构

智慧后勤体系架构是建设智慧后勤的关键,高等院校构建智慧后勤的目标是实现学校物理资源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根本目的是实现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智慧后勤体系支撑平台时,应以智能感知为信息节点,以移动通信为互联网络,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以业务应用为交互,实现高校后勤各项业务的智慧运行。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智慧后勤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智慧后勤体系架构

1.数据基础层。包括智能感知数据、业务数据和共享数据。智能感知采用无线传感、射频识别、视频监控、ZigBee和物联网等各种感知技术,获取后勤数据。业务数据主要来源于用户主动办理业务时产生的申请、消费等数据。共享数据主要来源于智慧校园其他应用产生的数据通过共享的形式传入。

2.网络通信层。全面覆盖、高速传输的校园网络是取得良好用户体验的重要保障。随着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校园内有线、无线网络可以实现即时数据传输,满足教学、科研、生活等不同应用场景的数据互联需要。

3.云计算服务层。是智慧后勤的公共支撑层,应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带宽资源的高效分配使用,为智慧后勤提供统一的软硬件支撑平台。

4.大数据层。大数据层是智慧后勤的核心,提供数据管理、挖掘、分析的支撑,包括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治理。结构化数据主要来源于后勤业务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来源于智能感知数据,大数据层兼顾各种结构数据的整合和管理。

5.智慧后勤应用层。包括餐饮服务、医疗服务、购物服务、宿舍服务、水电维修服务、保洁服务、门禁管理、决策服务等,通常以一体化的形式呈现,包含多个业务流程,并根据用户身份划分权限。智慧后勤应用层是后勤服务的载体,是智慧后勤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各类后勤业务梳理成果的体现。

6.智能设备层。包括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自助机、可穿戴设备等各种智能终端,以手机App、小程序、网页、客户端等形式呈现,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环境,完成交互。智能终端层为用户提供感知,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能够实现不同应用终端的互通。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后勤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增强后勤管理人员大数据意识

伴随着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应用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互联网用户大幅增加,《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占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由于现在的学生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成长起来的,所以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必须主动更新观念,增强大数据意识,使后勤管理工作做到与时俱进。首先,高校后勤管理者和决策者亟需转变观念,以超前的眼光来看待大数据思维对于高校后勤转型发展的关键作用,就智慧后勤建设的意义、目标、框架、总体方案等关键问题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其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在目前阶段,单纯从管理角度强调后勤服务意识、精细化管理已经很难达到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的目的,只有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从供给型服务保障向需求型服务保障的根本转变,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后勤“校方提供服务,学生被动接受服务”“校方提供产品,让学生消费”的模式,改变一味从提升传统的、单一质量入手的方式,加大推进智慧后勤建设,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另外,智慧后勤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后勤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结果,是一个涉及服务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业务种类多、工作流程细、归口单位多,需要统筹设计、合理规划、重点推进、协调开展。在建设工作推进的同时,配合人员的培训,提高人与系统的融合程度。

(二)加强高校智慧后勤建设顶层设计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后勤建设绝不单纯是后勤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站在学校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首先应考虑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用大数据的思维和视角审视智慧后勤建设,高校的各项管理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站在行政管理角度,看似独立的两项业务,在大数据角度看来其实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学生工作与后勤工作。小数据时代用随机采样的方法,以最少的数据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采集总体的数据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样本=总体。通过对已有子系统的整合,打通大数据通道,改变传统的业务驱动模式,真正形成数据驱动的新模式。其次,智慧后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意义上对原有信息系统功能升级和增加,科学的顶层设计是以统一的建设标准为指导,对高校后勤服务各类型、各层次、各环节的统筹规划,使得各子系统有机融合,建设一体化的智慧后勤平台。另外,在具体实施层面,要在保障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智慧水平,以点带面,逐渐将智慧后勤建设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三)大力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打造高校智慧后勤专业团队

智慧后勤的建设对后勤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智慧后勤的建设中,只有当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能够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要素充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在高校后勤的发展过程中,历来比较注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但在智慧后勤的建设和运行维护过程中,后勤部门的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部门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智慧后勤管理所需要的业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通常要求的管理服务能力,还要具备将大数据技术与后勤业务进行深度融合的思维和实现能力。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后勤建设的所需人才仅仅具有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是远远不够的,后勤从业者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计算机和其他信息终端使用水平、后勤智慧化管理平台操控能力等将成为后勤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所以在大数据背景下,后勤部门在招聘时应重点引进具有软件开发、数据挖掘、互联网运维方面的技术人才;在培训时应聘请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先进高校的后勤管理者,就智慧后勤建设的各类主题进行定期培训。

(四)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高校智慧后勤建设资金保障

智慧后勤建设属于基础性工程,本身就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收效速度慢等特点,而且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程,高校智慧后勤建设在硬件方面需要不断更新设备、购买更先进的技术,在软件方面需要后续的运行维护、升级更新等费用,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一项关于451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及“制约校园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82.7%的高校选择“资金”[14]。可见资金短缺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后勤的非营利性属性决定了其无法负担全部的资金投入,除了积极争取高校对智慧后勤建设关键期的资金支持和国家教育类经费支持以外,还必须采取多样化的筹资方式。首先,应该充分挖掘后勤创收潜力。开发后勤房产、人力、技术等资源,通过出租闲置房产、出售服务、推广技术等形式增加后勤资金。其次,采用新型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EPC)、校企合资合作、产权租赁、产学协同育人等新型合作模式被广泛采用,能够为高校后勤带来资金、技术支持。另外,积极争取行业组织机构支持。高校后勤各项业务分属不同行业,各行业又有各自的政府或非政府性质的组织机构,高校后勤应按照业务归口积极申请相关行业组织机构资金、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智慧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ViolationsoftheTraditionalBioethicsinNeverLetMeGo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浅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后勤工会创新路径探索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