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河北农业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1)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提出了建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调要加快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日益明显,中国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率显著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纽约州立大学的Henry Etzkowitz博士借用了物理创新的三螺旋作为模型,提出了基于“政府、企业、大学”的三螺旋理论来分析三者的互动关系[1]。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它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组合,三者形成交叉影响的螺旋关系,以达到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即所谓的三螺旋理论[2]。该理论强调了大学、企业和政府3方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相互独立,均可以成为动态系统中的组织者或领导者。三者在合作过程中保持自己独特的作用,同时相互影响,互利互惠,相互重叠[3](三螺旋模型运行机理见图1)。
图1 三螺旋模型
三螺旋理论是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明确各协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协同运行模式,成为进行多元创新合作的新范式之一,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产业学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4]。三螺旋理论的螺旋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可以有效互动,形成了三螺旋状态。在这个系统中,政府是确保三者之间稳定关系的基础,企业是生产中心,大学是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来源[5]。
在三螺旋理论的发展中,各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成和内部逻辑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主体不同,三螺旋结构主要以主体类型来区分,分别为:企业主体型、政府主体型和大学主体型。企业主体型,企业起主体作用,政府提供各种激励政策、大学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来促进生态圈的发展[6]。政府主体型,政府起主体作用,通过立法和投资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以提高创新和创业的水平。大学主体型,大学起主体作用,企业和政府作为支持和推动,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7]。
河北农业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河北省唯一入选高校,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农林类高校。2020年被评为河北创业大学。一直以来,学校立足办学优势和特色,开创独具特色的“太行山道路”并不断深化、拓展、延伸,基于“太行山道路”“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等工作基础和平台,以服务农业产业创业全链条为特色,积极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就业服务生态圈。
学校根据学科、产业发展方向不同,依托创新工作室及基础教学资源,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活动;依托专业化创客空间和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开展创业培训实训活动;依托校院众创空间开展创业孵化活动。
双创承载能力突出。采取统一资源配置、校院共同建设、学院自主管理的模式,建成一院一品创客空间群;结合西校区所属各学院创客空间、实验室功能和场地情况,设计了“耕读未来”双创特色功能区,完成食尚工坊、木意、绿色农药、本草兽药等创客空间群建设,可同时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近两百项。目前,学校已建成“生物智造+”“五棵松”“耕读未来”“创意工坊”“众联动保”“渤海众创”等各具特色、校级以上众创空间 6 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
在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国际化水平提高为导向,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着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力助推从就业从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型。
在推进创业培训和项目孵化方面。学校以加强创业服务能力为导向,创建创新创业导师库、师资库、项目库,建立了完善的创业项目遴选、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和动态调整、分层提升的导师管理机制,档案资料健全完备。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方面。学校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合作,构建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相衔接,由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三结合基地以及学校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众创空间构成的“六位一体”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覆盖了全校所有专业,为实现不同学科交叉创新、跨界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学校已经入驻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3S双创社区等园区,聚力打造更加宽广的多元化、专业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性实践平台。搭建“云创”实践平台,积极利用线上平台优势,开展独具农大特色的“项目发布会”品牌活动。根据农业高校项目特点,项目发布会云创校园计划强调重实践、强体验、求内化,平台为学生对接校内外资源,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转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强化创业意识,磨练创业意志,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技能。
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学者”人才梯队培育建设计划实施办法》,将推广服务型人才纳入太行学者支持计划,对积极参加科技推广、成果转化或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给予政策倾斜。构建农业领域应用型优秀人才持续培养和支持体系,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挂职锻炼,特别是鼓励教师到农业创新驿站挂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着力推进双创导师、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全面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对接,积极引入优秀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等担任校外导师。
搭建双创联盟方面。积极创建河北省高校众创空间联盟,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凝聚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更好地发挥高校众创空间在整合链接公益、资金、产业、智力资本等社会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河北农业大学联合有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发起成立“河北省高校众创空间联盟”。河北农业大学与地方合作共建“保定国家高新区创业学院联盟”,促进相关主体之间共同开展创新创业理念教育、实践平台搭建、创业主体孵化、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和深度合作,促进开放共享、协同发展,连接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资源。
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研究发现,河北农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和显著成效。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建设仅仅依靠大学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和企业是构建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因素,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力量。构建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关键是政府、企业和大学三方如何突破界限,进行协同创新。
三螺旋理论的出现为上述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三螺旋理论认为:企业、政府、大学之间可以实现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论,探讨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建,研究成果有利于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河北农业大学探索区域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新模式,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高等农业教育和新农科领域科技创新献计献策,搭建校际共享平台、产教合作平台,发挥高等教育集群“集聚-溢出”效应,支撑和推动产业体系、区域经济的先导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需要与时俱进,与技术发展相融合。
在三螺旋中,企业可以协调三者的发展,同时促进政府与大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
1.企业凭借丰富的设备资源优势,可以为大学提供实践教学的服务。拓宽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大学实践教学的要求。企业的导师资源,能够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导师引航,风投基金为入驻孵化园的学生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投融资服务。企业则可以通过风险投资、股权和其他形式获得收益。同时,大学也可以为企业培养具有市场敏感度、敏捷的执行力、敢于冒险精神的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8]。
2.企业提供的市场信息可以指出大学的前沿研究方向。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主体,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可行性、实时性和实用性。为实现上述目标,企业需要及时反馈给大学最新的市场需求,大学才能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提高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同时,这种合作也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创新产品的诞生,满足市场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加快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增加企业对大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投资,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9]。
3.企业可以促进产学研交流与合作。企业是资本和场地投资的主体。例如,长城汽车与河北农业大学的深入合作,不仅且激发了河北农业大学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也促进了长城汽车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并不断提高和增强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学校与河北云乡居集团本着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建河北耕读乡创学院的战略合作。进一步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旨在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和力量,在谋求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学生实践和就业创业渠道、服务乡村创业项目成长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加快集聚乡村振兴新动能,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10]。
企业和大学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帮助企业构建创新体系,同时也培养了许多创新型企业家人才,促进创新型创业教育生态圈的稳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的产出水平[11]。
在三螺旋中,大学是核心要素。大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源泉,以知识与技术为指导,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创新成果与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1.在科学研究方面,大学要扶持学校师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取代传统的技术转移方式,建立交叉学科研发团队,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平台和研究实体,充分发挥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完善校企合作与转化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标准。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默契合作是确保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前提[12]。
2.在培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教学能力,学习应用先进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和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如“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指导工作,推动师生实现专创融合,强化实践,协同育人。双创师资能够结合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服务[13]。
在三螺旋理论中,只有政府才有权制定政策。所以在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政府应积极与大学,企业合作,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同时,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扩大创新创业政策宣传,政府可以激发大学内部的动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14]。
2.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政府出面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大学与企业之间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建立联动纽带,促进产学结合。根据地方和产业特点,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平台可以通过整合大学和企业的技术资源,调动大学师生的创新活力,从而促进企业与大学对接开展科研项目,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3.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宏观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均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出台大量有利于大学师生创新和创业的政策。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快创新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5]。
作为农业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美丽乡村,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螺旋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为农业高校的运行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链、服务链、政策链、知识链、创新链、学科链、人才链有机融为一体。三螺旋模式的多元性和主体独立性,使得全方位协同、目标一致性、创新资源整合存在可能。河北农业大学开创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模式,开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的实践和探索。
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是近年来学校、相关企业、各级政府合作的成果,集推广、应用、孵化、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初步的建设规模是30个驿站,后期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规划建设。到2020年初,建设规模已经达到了50个。来自河北农业大学的十余个学院的四百多名教师参加了驿站的建设,各驿站均配备了学科融合型专家团队。截止到目前,共有十余项发明专利申请成功,五十余项新成果在河北省应用推广,一百余项新成果、新技术在驿站转化示范,涉及5家合作社及企业,二十多个现代农业园区,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个一”推进模式,即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具有优势特色并能带动全市的主导产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明确一个企业或园区作为产业承接平台、对接一个河北农大专家团队、建设一个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人才,校市携手培树“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战略品牌,山区突出绿色有机,平原突出科技高效,建设一批具有保定特色、能够显著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样板基地,引导保定基本形成保北蔬菜、保南特色农产品和山区林果、杂粮及食用菌的现代农业种植格局。
研究发现,在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建设中,大学、政府、企业都有自己的定位。三者之间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同时也有相互合作,三者之间呈三螺旋状。
一是政府为主导。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和责任、健全的创新和创业政策,政府可以增强知识的扩展和专业化、搭建产学结合的桥梁、为产学研融合提供合作基础。
二是大学做核心。大学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具有独特知识结构、特色鲜明、兴趣广泛的专业人才,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教育、教师科研及其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推进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三是企业来协调。企业可以为大学提供市场预测和资金支持,与大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同时,企业还可以为政府和大学之间的知识共享、快速交流提供平台,促进协同创新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在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过程中,三者形成了合作、创新、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与文化,系统、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上相互联系,呈动态的三螺旋结构。
综上所述,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将政府、企业及大学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及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