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独招生政策的推广给高职高专学校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实施信息化教学是应对当前问题、改善授课效果的有效途径。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大二上学期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课程为例,从学生、教师、过程的角度阐述了信息化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指导思想;课程
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单独招生政策的推广,“单招”学生比例不断提高,生源结构较过去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学活动面临新的形势: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自律性差[1],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厌学情绪蔓延,加之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学生沉迷于手机,课上全程做“低头族”的现象让任课教师头疼不已。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模式变革迎来了新的契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工具等的强大统计与分析、计算与展示、反馈与互动等功能,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以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的必然趋势。
基于上述形势,建设信息化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出路。它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实现师生交互,改善授课效果。本文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大二上学期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课程为例,阐述了信息化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授课活动的中心地位。知识的传递采用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方式,授课过程缺少师生交互,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创造性和发散思维被抑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旧知识迁移到新情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无法得到充分训练[2]。而在信息化课程设计时,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强化这些能力的培养。
以本课程的一个知识点“描述流体的物性参数——比体积”为例,在介绍体积的测定方法时,按如下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课前推送爱迪生教助手测量灯泡体积的小故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故事提炼出测量不规则容器体积的一般方法,即在灯泡内装满水,通过量筒测量水的体积间接得到灯泡的体积,这一处理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转化”这一工程上常用的思想。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前推送的小故事基础上,将这一问题深化,发起头脑风暴:如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学生通过课上的充分思考、联想、讨论,运用上述“转化”思想,最终提出如下方案:将固体放置在大量筒内,装入水淹没,记下总体积,然后将固体取出,记下剩余的水的体积,两体积相减得到固体体积。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培养了将已学习获得的“轉化”思想进行迁移,应用于新情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充分思考、分组讨论,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到了“转化”的思想,培养了“迁移”这一重要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表达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二、把握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导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信息化课程教学中,对“主导”的认识应有新的发展。传统授课模式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活动实际上被局促于“课堂”这一狭促的时空范围,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往往被迫拔高自己的“主导”作用[3],越殂代疱成为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包办一切,学生被动模仿学习,教师的作用已远超“主导”这一定位,成为教学活动的统治者。在信息化条件下,这种现象有望得到纠正:泛在、移动的学习方式大大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了课前到课后的全时间延伸以及教室到宿舍的全空间覆盖,进而使学生从局促的时空限制中解放出来,随时随地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教师也可以从满堂灌的课堂授课中抽身,专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好地发挥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课前针对学情,预判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设信息化资源,并根据课上教学需要有选择地推送给学生上。学生课前充分学习推送的资源,及时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中根据学生对资源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采用探索式的方式解决问题,归纳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出一般性的理论内容。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答疑、互动,并以推送视频、工程案例等形式呈现相关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际。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设计是脚本,师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推进。
三、加强教学过程考核
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多采用期中、期末等一次性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很难充分开展。因为要实现频次足够、覆盖全面的过程考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提供这样的条件。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以随堂测试为例,通过实时推送测试题,可以实现同一题目全员参与,互不干扰。此外,信息化技术使教师从对学生答题对错的评判中解放出来,借助强大的统计和分析功能,不仅能够对答题情况作出快速批阅,给出高信度的评判,更重要的是能够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学生短板和共性问题,从而为有的放矢地制定补救措施提供参考。
以本课程为例,考核必须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全覆盖。课前推送测试题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资源,并了解学生对资源的掌握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课中考核是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考核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并给出评判。课后考核参照课前和课中的考核结果,有针对性地推送测试题进行强化和拔高,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内容。
结语
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而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借助信息手段的优势,建设丰富、实用、有效的资源,合理推送资源,并以测试活动贯穿其中,发挥督促、评价和反馈功能,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东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学生培养模式创新[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1):83-84+87.
[2]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09):103-110+117.
作者简介:逯国强(1985-),男,山东泰安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热能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汽液两相流动换热、通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