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胜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了当务之急。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核心素养“落地”,达到既能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又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成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优化历史学科的教学策略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做好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和时序性的特点,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神入历史”,即采用情境导入法,让学生“神入”那段历史情境,使学生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精选、用好材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必要的讲述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呈现适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但是,笔者认为所选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为妙。史料教学法是当下历史学科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用好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由此看来,教师能否精选材料、用好材料,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
首先,教师选择材料要严谨。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所以教师要选择科学性的材料,而不是伪材料。如果教师的教学态度不严谨,所选材料不真实,那么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误导作用,这就违背了教学的真谛。其次,教师选择的材料应具有典型性。历史教学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所以教师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如果材料不具有典型性,所得出的結论难免出现偏颇,也无法保证“论从史出”的科学性。再次,教师所选材料要有针对性。所选材料要与学生的学习内容之间有共同的知识要素与思维通道,这样才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从而感悟历史。总之,材料挑选得好、用得好,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可能会增加教学负担。
三、准确把握提问契机,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所以问题式教学成为当下众多教师开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钥匙,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能否把握准确提问的时机,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把握提问的契机,使课堂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呢?首先,教师要抓住知识疑难点。学生的疑难处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抓住疑难点提问,可以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要敏感地感知学生的困惑,善于在疑难处进行设问。其次,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有趣的知识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此处设置一些悬念,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实践表明,那些没有知识背景作铺垫的问题,会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往往答非所问。同时,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会导致学生不思考,教师也就没有讲解的必要性了。
四、精心组织教学,上出有历史味的历史课
历史学科是高中的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公民素质和提高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学科又是包罗万象的,既有人文艺术,又有科学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把历史课上成语文欣赏课,或是文学艺术课、科学课,而应把握好历史学科的特点,上出历史课程的特点,上出有历史味道的课。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要求学生简单记忆历史事实上,还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即历史上的共性共相、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时,历史课应该讲出历史味,所教的内容应该是历史的内容,这既是上好历史课的底线,又是上好历史课的原则问题,也是检验一堂历史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优化历史教学策略,才能上出一节有效率、有“历史味道”的历史课,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是学生需要的历史课,这也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原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平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