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雨
摘 要:中职学生是一类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处于从青少年向成人发育的过渡时期,伴随着性发育成熟,在性活动活跃,好奇心重的驱动下,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由于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中职学生逐渐成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在全世界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1/3是15-24岁的青年人。在艾滋病流行的今天,青少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1],所以当下剖析中职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不足,加强相关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生;健康教育;艾滋病
一、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赣州市在调查在校大学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以及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有关问题的知晓率呈偏低趋势,对该知识了解率波动于在37.01%至 87.52%[2],国家在2017年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对大家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已提出相应要求,特别提出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的知晓率要超过九成。我们目前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比国家提出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对艾滋病的现有了解的知识出发,继续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推广普及,进一步提高大家对艾滋病的了解与认识,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迫切需要学校对艾滋病教育工作加以重视。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艾滋病的几种传播方式,如不洁性行为、共用注射针头等等,但是对于应该如何防治艾滋病却知之甚少, 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艾滋病的验血结果认知不足,对艾滋病度检测的窗口期更是一头雾水,认为发生不洁性行为后立即检查艾滋病毒如果呈阴性就没有感染了,正是由于这种无知认识导致艾滋病毒变得更加可怕。此外,缺乏了解艾滋病毒非血液传播途径,很多人都误认为平常的生活接触也有可能会被感染。这些错误的认知可能会导致过度惊慌,同时还会影响到正常之间的人际交往。很多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十分不友善,歧视现象更是经常见到。这些种种现象都体现大家对艾滋病的认识很局限,大家都走进了认知艾滋病的误区中。因此,学校强化艾滋病知识学习刻不容缓,让学生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相关知识,提升自身预防艾滋病的能力,避免因为认识的不足引发其他严重后果。
二、当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我们当前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十分不友好,歧视现象更是经常见到,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是预防艾滋病传播,控制艾滋病发展的关键一环;很多调查都证明艾滋病毒携带者不需要单独隔离开来,也不需要设专室专床专厕,更不影响学习和工作。但是关于“你会与他们如常相处吗”,在接受相关教育后仍有近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同意[4],说明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仍需要继续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既是该病的传染源,但同时又是不幸的受害者,平时的日常接触一般不会感染病毒;所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应冷落和看不起他们,而是应该多点包容和理解,给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友好的氛围,鼓励他们积极正确面对,努力治疗,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体恢复,而且对于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应当使全社会都明白这个道理。
三、艾滋病教育任重道远
部分地方教育部门以及院校领导并未能够全面深入的认识到艾滋病已开始危害在校学生和实施艾滋病预防教育的迫切性,未能引起对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的重视[5]。生命健康教育视域下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开展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甚至还有很多地区的院校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流于形式;艾滋病预防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现阶段,虽然我国大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开展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但是部分院校仅仅是发放了艾滋病预防教育处方,并未将艾滋病预防教育作为一项选修课程,也未能够定期的组织进行艾滋病预防教育讲座。艾滋病预防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很难收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此外,缺乏优质的师资队伍,虽然目前已经有部分院校将艾滋病预防教育設置为选修课程,但是,其任课教师通常是由该院校的医务人员来担任,而大部分医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相关艾滋病预防教育方面的培训,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均很难满足目前健康教育要求。
因此,我国各地方教育部门和各院校应该对生命健康教育视域下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开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并不断的丰富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形式,同时,将社会性别观点融入其中,以此提高艾滋病预防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另外,我国各地方教育部门还应该定期的针对院校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已确保艾滋病健康防教育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尹利军,樊红光,尹晓静.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47.
[2] 许琪,樊文龙,袁欣欣,等.赣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现状及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39(7):706-710.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
[4] 郑煜煌,杨旭,龚国忠,等.长沙中专学生性观念和艾滋病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49-450.
[5] 刘艳瑞.生命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的途径[J].保健文汇,2019(5):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