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英
摘 要:故事田”秉持对价值世界的担当,从“真善美”出发,用在地化、儿童化、数字化等故事构成课程。课程通过对故事田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建构、学习模式的探索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故事田;课程建设;儿童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114-2
“故事田”,是指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真善美”出发,用自立、平和、诚实、理性、开放、公益等故事构成的课程。一百种语言:一百种语言不是具象的数量,而是表示“种类繁多”的意思,即借助多种各具特色的方式或符号系统,来表达、认知、记录、理解和表现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记忆、想法、预测、假设、观察和情感。笔者下面谈谈我们如何打造通过“故事田”课程,推动儿童“一百种语言”实践的策略。
一、梳理“一百种语言”的目标进阶
儿童是天生的学習者,他们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一百种世界等着儿童去想象,一百种世界等着儿童去创造,儿童用“一百种语言”认识世界。这“语言”包括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感知、理解、表现、思辨,体现的方法、合作、情感、价值观等,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表现出以下不同的能力表征。
二、整合“故事田”生长的方式
1.“在地化”:开垦一亩方田
每一个故事,都有孕育的肥沃土壤。雪小位于拥有千年历史阖闾遗址的江南名镇,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雪堰又创建了雅浦、太滆等新农村样板村,回民村、中华孝道园等社会文化景点,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地域学习资源。校内建有道南书院、翰晖堂,校史馆内呈现的一件件展品、一张张校友图片、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地化的资源,成为滋长故事的一亩方田,成为发展学生“一百种语言”的田园空间。
2.“儿童化”:唤醒一颗种子
故事是土壤,儿童犹如一颗颗种子在其中孕育、萌发,破土而出,为茁壮成长积聚力量。在儿童的世界中,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它帮助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并构筑自己的世界,用安全的距离探究“危险”的问题。“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思维和表达的方式,是儿童精神的呈现,儿童借由这种方式展现自己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教师,当是儿童“一百种语言”的唤醒者、养护者、传递者,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讲儿童喜欢的故事,在这一片故事的田野上化作春雨点点,守望学生的成长。
3.“数字化”:拥抱一缕阳光
互联网+的时代,为“故事田”提供了更为便捷、丰富、生动的素材。各种APP层出不穷,“喜马拉雅”“荔枝电台”“趣配音”和各种有声书、电子书、短视频等,为学生由“输入”到“输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故事艺术与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等多种媒体介质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的田野,让全世界成为儿童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这个大宝库里不断发现更美的故事,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建构乡村“田园故事”的流程变式
1.跨学科思维——打开全科育人新格局
在学科教学中,引入儿童故事田,将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上,关键点放在教与学关系的转变上,落脚点放在学习方式的优化上,增值点放在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与创新上,努力营造情境化、互动式、有情趣的课堂氛围,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经验、想象、思辨、情感等来参与“故事”的推进与重构,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滋养乡村儿童特质的“田野课堂”。故事田,成为多学科领域的试验田、研究田。
2.跨年段思维——涵育全程育人新征程
低年级的学生,天生爱模仿、喜欢过家家,乐于扮演不同的角色,“读者剧场”是他们发挥想象力和满足表现欲的舞台。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表达基础,能用诗歌理解并讲述故事。诗行里的故事,充满生命的质感。高年级学生以小讲堂的方式讲述身边故事,“故事”让学生学习综合的知识,学会综合地学习,培养学生整体地认识世界的方法。
3.跨领域思维——探索全员育人新社区
故事田不仅仅在课堂,更在广袤的课堂之外。太湖之滨雪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地域文化丰厚。走进中华孝道园,听千年蓼莪禅寺和闻雷泣墓的孝子王裒讲述感恩故事;走进太滆村,听村民讲述太湖传说和每天打渔的酸甜苦辣;走进雅浦村,听村书记讲述美丽乡村破冰后的奋斗故事,听农民企业家讲述雅浦黄酒的文化变革;走进吴稚晖、吴伯超、董亦湘故居回望历史,走进回民村探访民族融合、共同富裕的改革开放足迹。听故事、讲故事、画故事、演故事、写故事,“故事”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胶着,拓展了学生的成长社区,让学生在广阔的乡村田园时空里,在多姿多彩的经历中得到学习和成长。
“故事田”课程内容接近孩子生活实际,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思考、运用。每一份独特体验都必须尊重,每一次微小的呐喊都必须得到响应。探索、体验后,学生在诵读、讲述、绘画、书法、情景剧、制作简报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中,锤炼语言技能,促进个性发展。
四、发展儿童“一百种语言”的学习模式
1.朋辈式学习:以儿童为中心
“故事田”的实践,就是要基于儿童立场,从学生视角出发,以尊重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导向,指向儿童自主学习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唤醒,指向生命个体潜能的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让儿童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出发点和共同创生者,最大程度地参与到项目的开发、实施的过程中来,并始终站在学习的中心。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处于平等状态的朋辈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以儿童的方式构建积极向上的朋辈学习共同体,促进儿童语言、思维、审美、人格的良性发展,正是故事田的价值所在。
2.项目式学习——以任务为驱动
“故事田”以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家乡名人等资源,以勤奋励志、报效家国、朴实笃行、善待他人等为主题,培养儿童认知、理解、表现、思辨等综合能力,涵育儿童真、善、美的人生态度。各年段设置总项目,班级在总项目下分出子项目,设计出班本项目并开展实践活动。如年段设置太湖风情故事会,班级设置太湖传说故事会、太湖三白故事会等。活动前儿童根据“故事活动单”了解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搜集故事,练习讲演故事。活动后通過同伴互评、教师家长点评、朋友圈点赞等方式,评选出“小小故事家”。项目式学习以任务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实践、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角”。
3.关联式学习——以联结为纽带
21世纪,人的素质差异,其本质不在于所掌握的知识信息量的差异,而在于思维能力的差异。当学习由“串联”进阶到“并联”,呈现过程的思维深度,学习的效应将不断放大。我们将故事之间的关联之处巧妙链接,设计创造性的高效学习。如寻访家乡红色文化,讲述英雄人物故事时,确定寻访对象,设计寻访路线,拟定寻访提纲,展示寻访成果。队员们以校友吴伯超为寻访对象,讲述吴伯超用音乐作为武器创作抗日战歌,化作锋利钢刀刺向日寇的感人故事,在吴伯超铜像前深情朗诵学生集体创作的诗歌。在一个个故事中提升学习力,发展“一百种语言”。
4.社群式学习——以分享为特质
社群学习和个人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感染,它最大的特质是分享。社群不仅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有学习力和竞争力的团队。学生的学习积累、生活经验和故事本身凝成的前理解差异,造成了故事学习的开放性,使得听故事、讲故事成为一项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当信息差可以随着分享活动的推进在共同体之间传递和增长的时候,每个学生的能力才在同伴之间可感可触,学习思维的流量也就属于开启模式了。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场域的分享者,儿童会不断调整故事的内容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发展综合智能,让故事田成为一块分享田、成长田。
学校课程关注了一方水土特有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等,关注了儿童的学习动机、思维特质和游戏精神,紧密结合课程育人目标,将“故事”应用到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中,努力在教师“教”的流程变式中生长学生“学”的基本模式。学校将借助“一百种语言”的目标进阶,基于“学习”的本质和“学习者”的需求,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方式的创新,最大程度地为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寻求突破的路径。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江苏 常州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