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和
摘 要:近年来,关于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性教法的探讨从来没间断过,教无定法,方法因人而异,但只要能顺利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并产生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可行的方法。遗憾的是,当前还有很多语文教师仍在“走老路”“炒旧饭”,仅凭原有的经验教,不顾学生的感受与需求,不图教法创新,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课堂参与度低,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唱“独角戏”,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掌握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性教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先探究中职语文教学无效性的几个因素,然后介绍了四种有效教法,以供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无效性;有效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无效性的几个因素
(一)教学目标固定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教材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总体情况来定的。教学目标具有普遍性。但一些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显得“高大上”了,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很难,教师操作起来也不容易。如果完全按教学目标来处理,不考虑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的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比如有些课文的教学目标:“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语言表达艺术”“学习文章的写作技法”等。实际上,要实现这些目标对普高的学生都有难度,何况是接受能力较差的中职生,因此,教师如何来优化这些目标就非常必要了。
比如,在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其中有一项教学目标: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对黛玉、宝玉、熙凤的肖像描写是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之一,在描写的语言中有很多文言词语、生僻字,加之那个年代人物服饰、装饰的习俗离现代有点远了,对阅历与能力有限的中职生来说,要理解“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技巧”确实有困难,笔者认为,“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技巧”这一目标完全可以摒弃,中职生能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就可以了。生搬硬套,不懂优化语文的教学目标,这是无效教学的因素之一。
(二)教材处理生硬化
教材的灵活处理是智慧型、成熟型教师的能力体现,同样要进教室,前门紧锁,后门虚掩,就不必硬撞前门,非撞个头破血流,走走后门岂不轻松?在一次听课中,有位教师讲毕淑敏《我很重要》一文时,为阐释清楚“我为什么很重要”,从“个人的生命价值”“对自身的责任感”及“对父母的重要性”等角度翻来覆去地解释,讲了一大堆道理,学生就是听不懂,有位学生听烦了,脱口而出:“老师,说来说去不就是我很重要嘛。”从讲解的角度来看,这位教师没做错,但是在教材处理方面就显得生硬了,更好的方法是通过几段视频、几个镜头或几幅画形象直观地阐释“我为什么很重要”。比如,可以播放“失去孩子的父母过着多么孤独、痛苦的生活”的视频来唤起学生的良知,或者展示与主题类似的几幅画,甚至可以播放《懂你》《父亲》等歌曲,让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听觉的感化,将心比心,让其产生情感共鸣。情至理明,这样学生自然能认识到“自己对父母、对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同样的教材,灵活处理一下,效果就截然不同。
(三)教学方法简单化
教无定法,只要能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并产生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课堂上,如果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效果就不理想,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比如,在教授课文《鸿门宴》时,由于这篇文言文篇幅长,大多数的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法:从头到尾,逐字、逐词一一解释,逐句一一翻译。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如果这样讲,无疑是“催眠曲”。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教师教学时要紧抓这一点。笔者在讲这课时,先让学生看“鸿门宴”的视频故事,让学生有个总体印象,然后再通过幻灯片推出八幅图“曹无伤告密”“项伯夜访”“张良献策”“刘邦谢罪”“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脱险”“诛杀无伤”,要求学生分别找出这些图画在文中的段落位置。学生可以参考图、结合注释来翻译段落,将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分小组讨论,若还不理解再向教师寻求帮助。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教法
以上“三化”是笔者分析的中职语文教学无效性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没有创新。语文教师应该多摸索、总结、实践,下面是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有创意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创意的导入往往能先“镇住”学生,使其紧跟教师的授课节奏。
比如,在教授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好几种导入方法:一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二是通过介绍苏轼的方式引入;三是联系怀古诗詞自然导入;四是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视频引入。笔者在一个班用第二种方法引入,在另一个班用第四种方法导入,显然,第四种方法产生的效果更好。那波涛汹涌的长江水、杀声震天的古战场、雄浑高亢的男高音彻底征服了每个学生,视觉形象的冲击、听觉旋律的感染,使学生具备了学习课文的感情基础,由此对诗文的赏析就驾轻就熟了。从长江到赤壁,从赤壁到古战场,再由古战场引出风流人物,整堂课一气呵成。
又如,在教授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很多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荔枝的形状来导入课文,这种方式不错:形象直观,印象深刻。笔者跟别的教师不一样:从市场上买了些鲜荔枝放到讲台上,先吊起学生的“胃口”,然后把荔枝分给学生,叫学生介绍荔枝表面有什么特征,谁说得好,荔枝就归谁。没想到这小小的创意竟产生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骤然活跃,有些女生甚至叫起来:“老师,能否分几颗给我吃?”由此可见,一个创意的想法,一次小小的举动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那种平平淡淡、枯燥无味的开端,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唱“独角戏”也就难免了。
(二)与专业相结合,开设第二课堂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社会的语文。中职语文是为专业服务的,寻找与专业的结合点,开设第二课堂,往往能达到“双赢”的效果。笔者所教的学生是汽修专业的,学校有专门的汽修车间,汽修实训课就在那里上。在教学说明文“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的作用”时,很多学生感到很枯燥,不想听。笔者突发奇想,能否把语文课堂设在汽修车间,让学生通过介绍小轿车(实体)来掌握这一知识。学生听到在汽修车间上语文课,感到很新奇,兴致十足,早早地来到了车间。上课时,笔者先给学生梳理了一下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然后请学生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来介绍眼前的小车,分小组派代表发言。小组代表介绍完后,笔者来点评:“某某小组能用空间顺序(车头—车身—车尾)来介绍,介绍得很清楚”“某某小组在介绍车长、车宽时用皮尺量出来的数据来说明,很准确”“有些同学能把国产车与合资车作个比较,讲得很到位,不愧是汽修专业的。”……最后,笔者用一句话总结:“同学们,能用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来介绍,既清楚又准确,可见掌握这一知识是多么重要啊!”整课堂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用时代的宠儿——手机来上语文课
说手机是时代的宠儿,一点都不为过。既然学生喜欢玩手机,何不用手机来上语文课?
有一次公开课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笔者事先安排学生拍一些“环境污染”“美丽自然”的照片,然后拿到课堂上分享(学生手机里都有“班级微信群”,黑板上的多媒体显示屏也有相同的微信群,可以互通)。课堂上,学生纷纷通过班级微信群把照片上传,晒晒自己得意的作品。好的图片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有些图片还附带个人的看法,得到同学们的赞同;有的传来微信语音,惹得学生捧腹大笑;还有自拍“拾垃圾,当环保小卫士”的微视频,得到了很多“大拇指”点赞……一个小小的手机竟然有声有色地演绎了集画面、声音、视频为一体的大课堂。
借助手机上课,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浓烈,给平平常常的一节语文课注入了活力。听课教师一致认为,这堂课很有创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当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宜用手机来上,还得看看课的主题内容;借助手机平台来上课,也不是长久之计,应适时、适度用之。
(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强大的“亲合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轻松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中职语文课堂效率之所以低,很大一部分是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在讲台 “高高在上”,从没放下“教师”架子到学生身边走走、转转,跟学生沟通、互动。有时,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不听,我也没辙”,学生与教师严重缺乏沟通,台上的人在热情表演,台下的人呼呼大睡。当然,教师要承认中职生的素质跟普高学生有差距,与学生互动有难度,但是如果能改变一下“姿态”,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多与学生沟通、互动,也许局面就完全不一样。
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把教室布置改变了一番:把桌子摆成圆形的,中间放了一个麦克风,跟圆桌会议室一样,自己在中间的位置站着,学生在四周坐。在讲课的过程中,放低姿态,以兄弟、朋友称呼学生,平等相待,让学生出来讲,与学生互动……结果这堂课效果很不错,并且让笔者得到了深深的启示: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才能有明显的课堂效果。
教无定法,行之有效则可。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去摸索、探究、總结。中职语文教学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如果还用传统的方法,因循守旧,那么最终将降低这门课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华 敏.目的明确 循序渐进——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9):297-298.
[2]刘 鑫.浅谈创新中专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