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陈钢华
摘 要:职业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要突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人文的思维方式,并把这种思维和理念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和岗位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专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人文思维
人文思维是一种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突出个体和个性化特点的动态思维方式,而“人文教育”则是1995年以后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物欲的诱惑力也更强了,一些优秀传统被遗弃,放纵和享乐被推崇,金钱和物欲正在逐渐吞噬人们的意志和道德,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冯骥才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人文思维,突出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养成”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构建贴近岗位实际的教学环境等措施,把人文精神浸润在专业知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上,融合在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里,从而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和自由观。
一、在专业课堂上树立人文思维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各门专业课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突出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等,教学过程往往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从静态出发,或是从具体的物出发的,追求的是一种普遍适用性,所以,传统的专业课堂常常是严谨甚至是严肃、严格的。许多专业课只是纯客观地去讲述“物”的知识和对“物”的使用技能,而缺乏人认识和使用“物”的主体性与人对“物”的心理和态度。教师强调的也是如何学会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如何去遵守规程,如何达到标准,以致忽视了以职业道德为代表的人文性,课堂不能像文化基础课程的课堂那样生动、有趣、活泼,甚至有时学生学的东西是“定的”“死的”,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
目前,职业教育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变化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开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大多数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在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任务驱动教学,特别强调了课堂上学生的“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要主动地去学习课程的新知识、新技能,但对“为什么要做这个任务?这个任务跟今后的职业生涯、今后的个人发展有什么联系?完成这个任务,学会这些知识和技能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类有什么用?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并不了解,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指令去做、去完成,缺乏主动性、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学习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再加上因为各种原因有某个环节或步骤跟不上,就可能完成不了教师布置的“任务”,累积下来,可能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人文思维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
目前,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也逐渐体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也正在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包括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课外多种形式的拓展活动等。专业课程的人文性以显性和隐性的状态存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人文思维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上。
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的每个知识点、每个产品、每道工序都包含了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人类的智慧、知识和道德。而作为文明文化,它具有自身的起源和背景,会有它的故事性、艺术性、趣味性和与现实的关联性。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把人文精神浸润在专业知识中,充分挖掘专业积淀的文化内涵,充分关注课程内容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专业课特别还要关注行业产业的研究现状、前沿技术,融汇科学、艺术、社会、生活、产业等多方面的元素,以历史人物、科学典故、中国诗词、谜语和谚语、艺术赏析、热点剖析、未来探究、发明创造等各种形式整合到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它会使专业课更加丰满,更富有生机。由此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得到的,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专业积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长此以往,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知识对社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渗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人文思维体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专业课不能只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知识和思维能力体现的是工具特征,而人文素养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获得和思维训练,还应关注学生发展以及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教师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师生思路清晰并保持一致,知识点衔接顺畅,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听课效果理想。同时,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特点,教师在专业课堂上还可通过校企共建,引入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元素,借鉴和吸纳企业好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在课堂上还可以设置一些拓展质疑、反思互动的环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可以互相质疑。例如,一件产品、教材、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造型思路、加工工艺、热处理方法、操作的规范等,都可以令学生产生质疑。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求异的过程中寻求发展,学会发展。每节课都要设计反思互动的环节,不仅教师需要反思,每个学生也要通过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承认不足,才能总结经验,矫正失误,自我完善,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最后还可通过作品展示和点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体验到作为课堂主人公的自豪和激情,提高学生的评价分析能力、鉴赏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其达成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
科学、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挖掘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审美、品德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拓宽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四、人文思维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构建上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的物理环境、信息环境和人际环境,是对师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如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活动、班风学风、师生和生生关系、教师期望、课堂气氛等都关系到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要构建人文的教学环境,进行正确的知识传授、思维训练、技能和素质培养,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共生,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教与学的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跟学生平等沟通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训练、提高、发展、民主、和谐、轻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情绪。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所以,课程要根据专业岗位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和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的“生产性”“岗位化”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要有教學区、实操区、资料查询区、工具存放区等功能分区,配备网络、多媒体、电脑等信息化的教学和工作教具。同时,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职场化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完成实际的企业化、生产化的教学项目、教学任务,使其学习和训练更加贴近生产实际,让学生更加明确专业岗位上要应用到哪些专业文化知识,完成工作任务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进一步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素质,包括过硬的专业技能、广域思维的能力和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
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到人文性,必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数控加工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选择、构建合适的教学环境,包括符合理论教学需求的教学区以及贴近生产一线的实操区。其次,创设良好情境导入,“大国工匠的故事”“数控领域取得的突破介绍”“最前沿的尖端数控技术演示”等,都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让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再次,精选贴近生产实际的“项目”,将教学与生产任务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项目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让学生分组结对演练。通过教师的启迪、引导和适时点拨,学生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解决问题,释放学习的潜力。最后,作品展示和点评、小结反思等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勇于表现自我,学会交流和探究。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人文思维,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用艺术的感染力来影响学生,以名人典故、科学创新和成功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思路和动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东.浅析计算机教学中的人文思维开启与应用[J]. 中国科技纵横,2011(14):12.
[2]郭 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75-80.
[3]蓝 艳. 论专业课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802-803.
[4]孙建和,王 恒,严亚贤.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6(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