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文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经验,但这些经验基于小学学段大多都较为抽象,在表述和应用上还存在较多不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不仅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其拨开语文阅读学习道路上的重重迷雾,且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语文情感越来越充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本文探析“让学引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句解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解读语句,不但可提高学生语句表达和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且还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譬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含义,感受文章思想和情感,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让学引思”的活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并从中找出描写意境丰富或最受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如学生找出“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等语句时,笔者先询问学生为何喜欢这句话?这句话的美妙之处在于何处?此时,学生可能会回答该句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静态的春天描写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新生儿,赋予了春天活力和生机,表现了春天的懵懂天真,隐隐透出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或者其他种种,学生都各抒己见,热烈地参与讨论和发言之中。由此可见,在“让学引思”活动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价值,使其阅读兴致高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且也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促进了学生对语文修辞手法和事物描写方法的了解,有力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同时对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
问题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文本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让学引思”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深入感知文章情感和思想,并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阅读《苏州园林》一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几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如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文中所提及的“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的艺术效果是怎样形成的等。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而收录于初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具有鲜明价值观和情感观的文本,这既是语文课程价值存在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开展“让学引思”活动,启发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进行深度思考和体会,逐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如《苏州园林》一课,本文重点在于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园林建筑的优美,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解读语句,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思想和观点外,还要组织学生深度思考作者在这一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佐证自身观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寻找同类文章进行阅读,如《故宫博物院》等,以同样的分析方式,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让学引思”教学模式,不但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还可使学生思维始终保持活跃,有利于构建高效语文学习课堂,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在综合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让学引思教学模式的策略,在语句解读中“让学引思”,借助让学引思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解读语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问题讨论中“让学引思”,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在思想领悟中“让学引思”,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