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新媒体”这个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人们不但成为媒介的受众者,也成为了媒介的传播者。把影像资源变为写作资源,为原本的传统写作课堂注入新的催化剂,提高学生兴趣,对解决写作中无素材可写、缺少细节描写、思维混乱、论述片面化等问题有很大的借鉴。
赵树理曾说过“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是给人创造真实感,而作文的细节描写越深入,则更容易传达出真实的情感,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2]。学生在散文或者记叙文的写作中,往往缺少细节描写,究其原因是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薄弱。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
看图写文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细节描写的训练方式。要想文章表达得有画面感,同时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获得情感认同,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以及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
如果说观点是论述文的眼睛,逻辑结构就是骨架,那么素材就是血肉。但学生在论述文素材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素材老套、运用僵化等严重问题,导致文章死板庸俗的同时,他们又在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殊不知,新鲜丰富的素材就在他们身边,所以可以尝试多维度去思考同一则材料。
笔者借《经典咏流传》第一季第一期中传唱人支教老师梁俊的故事来阐述如何多维度活用影像资源。此短视频中,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用质朴的歌声将清代才子袁枚的《苔》演绎出来,深深打动了评委和观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列出短视频中的主要对象为:梁俊、山里的孩子们、《苔》、节目《经典咏流传》。其次,让学生从一个对象或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出发,找准角度,分条陈述自己的观点。不难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论述:
1.梁俊的维度 立意关键词可以是“仁爱”“鼓励”。梁俊在贵州支教长达两年,在这期间,他不但将古诗谱写成曲教给山里的孩子,更是在作品中向孩子传达生命的意义——虽平凡但可以卓越。如果不是源于对孩子满满的仁爱之心,又是什么让他在支教的艰苦物质条件下反而乐在其中呢? 仁爱的意义非凡。梁俊从开始不会谱曲到尝试给八首诗歌谱曲后,深受孩子的喜爱。这种喜爱无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才会有后来谱曲如此成功的《苔》《悯农》《青玉案·元夕》,甚至在央视的舞台上散发光芒。对于真正的文艺创作者,我们需要给他们鼓励,才会有好的作品。
2.山里孩子的维度 立意关键词——机遇。贵州乌蒙山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站在央视的舞台上用清澈纯净的歌声让观众如痴如醉,绽放了自己的光芒。山里的孩子同样优秀,只是缺少合适的机遇。
3.《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维度 立意关键词——传承、创新。《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文化音乐节目,由撒贝宁主持,以明星为主担任经典传唱人,最后由康震解读诗词文化蕴涵。这样的节目不仅深受观众,而且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这与节目形式的创新是分不开的。
4.小诗《苔》的维度
(1)立意关键词——挖掘、创新。清代才子袁枚写的小诗《苔》从默默无闻到一夜间走红,除了这首小诗本身传递的精神信念外,也离不开梁俊为它谱曲。包括在节目中《悯农》《青玉案·元夕》等诗词在梁俊谱曲后都有了别样的生机。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今天的我们挖掘内涵,创新形式才能更好地焕发新生。
(2)立意关键词——平凡而卓越。今天的我们更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如这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体现的是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创造生命的精彩。平凡但可以卓越是这首小诗传递出来的信念,也是教育的根本。
《文心雕龙》称立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3],一篇优秀的论述文往往立意深刻。笔者以“如何看待抖音渗透生活”这一话题为例来指导学生如何在论述中增强思维深刻性。
众所周知,抖音已成为许多人手机上必不可少的一款短视频音乐社交软件,已渗透并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也有人认为抖音无非是日常消遣的一个平台。那么,如何看待抖音渗透到生活这个现象呢?
首先从相互关系出发,追因溯果。从抖音和人的关系、抖音和社会的关系两个角度考虑抖音流行的原因,有明星造势和粉丝效应,有智能手机和网络的发展普及,有表达方式的趋于多元等等。
其次,推测趋势,分析利弊。利弊,尤其是弊端,可分为当下和未来,因为只有推测“长此以往”,将当下的危害进行夸大化的描述,才能引起读者的警惕与深思。在当下看来抖音有一定好处,但如果长时间沉溺,强烈的依赖会消磨意志,让人逃避现实,造成全民狂欢,人们精神追求也会变得单一化、浅薄化。
合理利用影像资源,以此来指导学生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深刻性。影像资源相对于纯文字信息,有着强烈的视听冲击,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多媒体的普及和功能的日益强大也为其操作提供了便利。当然,在选用影像资源进行写作训练时,我们应该注意典型性、生活化。尤其其中影像资源的创造者如果是学生,岂不更是锦上添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