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华
在现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仍然有很多,对于提升高质量教学的基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阻碍了班级的整体管理目标。因而,教师要加强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进程,这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本身,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整体要求。更加是初中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本文的论述中,作者结合了自己亲身的教学经验,粗浅地分析了一下有关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望相关的一线教师给予批评和指教。
对学生没有热情的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的确,真诚的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赢得学困生的信任,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教师应该用“双优学生”的情感对待“双差学生”,动于情感,理于理,导于行。当他们跟不上团队的时候,他们应该受到热情的指导。当其犯错误时,批评教育时,教师也要注意方法和标准,要压制“恨铁不制钢”的怒气,还要能容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例如,班上有一个叫张宝全的学生。他在语文课上一直无精打采,眼神呆滞。他也从不主动回答问题。下课后总爱一个人在身边,好像有什么心事,同学们都不容易接近。后来,在得知父母离异后,他在家里得不到母亲的爱,致使其性格较为孤僻,自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加大了情感的投入,主动与他交朋友,谈谈学习、爱好,再谈谈日常生活,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格外关心。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位老师并没有歧视他,就开始主动跟老师说话,述说他的真实感受。在此基础上,老师也经常和他说一些诙谐和幽默的话。就这样,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亲近。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学习,该贫困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完成作业。他自己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老师应该及时地去鼓励成绩差的学生,逐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学困生的特点就是他们自身的自信心不是很足,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也并不足够。教师为提升他们的整体学习意识,务必要在固定的时间之内,给予他们适时的鼓励。帮助其形成“我能做”的意识。所以,教师本身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仔细地分析学生们遇到的难题,将真正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找出来。并且,找到他们自己独有的闪光点。积极地去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给予他们合适的发展路径,激发其自身的积极性。自信是“学困生”成功的基础。在面对学生们渴望进步的面庞时,教师也就成为了第一位引导者,坚定他们一定会取得进步的信心,而且绘制出这样的蓝图。只要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奉献,就一定会促使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二是树立转变“差生”的信心,“差生”虽然存在着明显的成绩上的差异,但同时,也包含着一些不显眼的“闪光点”。教师应选择有利的机会,适当地做好良好的引导,激发其心灵上要求进步的火花。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习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学习困难的学生并非各方面都很弱,而在某些方面,往往具有潜在的才能和良好的品格。每当这些闪光点出现时,这也正是引导他们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放大镜,寻找学生学习困难时的闪光点,即使是薄弱的亮点,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进步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任务不是让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没有个性和兴趣的人。”教育的最后任务,是充分利用个人所有的天赋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中的强大的心理动力。布鲁纳表示:“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对于学困生的教育来说,培养他们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旦学生把困难当作自己的内在需要,用困难磨练自己的意志,实际上,困难已经成为一种中间的享受。还有什么困难是一个勤奋的人克服不了的?所以让学生体验“苦”。能吃苦是锻炼毅力和自信的良药。而贫困生往往不能吃苦耐劳,遇到“路障”就会退缩、逃避。他们的意志是脆弱的,不稳定的,他们总是觉得低人一等,对自己也没有信心。鉴于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随时想要放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经常监督,仔细检查,并经常与他们交换意见。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合作,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重要。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信息平台,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学生在学校由老师,家长在家里。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老师指导孩子的学习。每天放学后,老师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把孩子的成绩和作业发给他们的父母。我也经常通过学校信使与家长联系,反馈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询问其在家中的情况。我们班上有一个学困生,经常不完成作业,通过交流之后,我才知道他常常忘记老师的作业,使用学校的校讯通之后,父母知道老师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他们就会督促孩子们认真地去完成作业,使用校讯通以后,教师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其做好心理上的辅导,提高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教师的坚持教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学困生的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这也必然会引起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的特别关注。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探讨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