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0-04-07 14:14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31期
关键词:数感对数体重

数感具体来说,就是对数字及数字之间关联的灵敏、精确的感知,具体表现为对数学的概念、数字运用的领悟,是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数学数据,引导学生将数感由抽象化为具体,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养成。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案,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设计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课堂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数感,为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准确理解数感

数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要培养数感首先要对数感有正确的认识。数感具体来说就是对数和数的应用的感受、感觉。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表达好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个性化的产物,不仅与学生已有的数字概念和相互联系有关,还与学生如何形成这些联系有关,数感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找出数字之间的重要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乃至未来的数学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作用。成年人和教师由于生活经验丰富,有着敏锐的数感。教师要综合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常识,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让小学生感知数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课堂教学中建立数感

现代教育理念中,课堂的学习是教材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同时还要求实现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化转变,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解释,这就是数感。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怀疑、分析、尝试、论证、探索过程的学习探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知识的认知程度,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把数学的探究转化成内在探索的动力。例如:A>10B>20C>30,A+B+C=(),这道题目估算值时:A>10B>20C>30,因此A的最小值是10,B的最小值是20,C的最小值是30,很多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是60,但是若该值还存在最大值,即A接近于20,B接近于30,C接近于40,则运算得知最大值是90,那该题的估算结果为(60+90)÷2=75。通过类似题目的训练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得出精确的判断,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如在学习“克”“千克”等单位时,教师可以选择物品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让学生对重量有一定的认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学习周长的概念时,让学生动手比一比、画一画,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摸一摸、走一走,认识周长的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索,建立学生的数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取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结合实际,培养数感

数学是生活类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进行训练,直观体验数学的运算过程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积累中,已经有一定的数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针对生活中的实例,科学灵活的引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获取数感,并对已经形成的数感进行科学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不断总结来自生活的数感,促使学生的数感有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全班的学生分别报出自己的身高与体重,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对其他同学的身高与体重有一个粗略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的身高是高、中等还是矮,自己的体重相比较全班同学的体重处于什么水平。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对全体同学身高与体重的回顾,根据记忆分析自己的身高与体重所处的水平阶段。或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报生日日期,提问哪个月份过生日的学生最多。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训练,学生对数的相对大小、数字规律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数的关系有了合理的概算,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使数感得到提升。

四、总结

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点科目,教师要善于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形成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从多个方法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数感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数感,循序渐进地培养数感,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数感对数体重
含有对数非线性项Kirchhoff方程多解的存在性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指数与对数
指数与对数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对数简史
你的体重超标吗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