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和赛教融合的国际贸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4-06 22:35刘汝成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赛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

【摘 要】本文针对现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岗位核心技能的定义不准确、教学模式单调和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论述产教融合和赛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支持体系和激励机制;全面精准地定义国际贸易岗位核心技能,构建与核心技能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构建赛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建立赛教及产教高度融合、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产教融合的方式;以产教融合和赛教融合为载体,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能够满足实训教学和技能竞赛条件的仿真实训室。

【关键词】赛教融合 产教融合 国际贸易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21-04

国际贸易相关岗位具有点多、面广和交易复杂等特点,要求从业者熟悉操作技能和贸易规则,能够处理国内外当事人和办事机构相关问题等,对外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鉴于此,国际贸易专业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背景下对应用型高级外贸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现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2014年,教育部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和地方出台了相关的发展政策,各地相继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产出难衡量,高校和企业成本分担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政策支持体系和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续性,严重制约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此外,对于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教师,在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缺乏激励机制,也导致高校教师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二)岗位核心技能的定义不准确

目前,高校普遍联合企业共同定义岗位核心能力,共同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根据本岗位的需要,将某一岗位的核心能力定义为单一的机械化的技能,导致学生只会在固化的岗位进行简单机械性的操作,知识结构和技能不全面,一旦在外贸岗位群内部进行工作轮换,就无法胜任。岗位核心能力定义的片面性,很难适应“大外贸、全流程”实际工作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能力单一,缺乏创新性。

(三)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及程序,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强调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有些教师也尝试引入案例进行讲授,但缺乏学生主动参与,不注重学生实践和技能操练,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与社会需求反馈机制不健全

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内外的贸易政策、现代信息技术、國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然而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由于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和实训软件的调整步伐与政策环境变动不一致,造成教学内容和实训滞后,毕业生获得的技能与岗位匹配度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

(五)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一方面,出于成本和学生安全考虑,一些高校对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重视不够,有些高校热衷于签订校企合作合同,却没有开展实际性的合作,存在走过场等形式主义现象。另一方面,因为成本和商业机密等原因,企业不愿意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此外,由于新入职人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不能给公司带来收益,还会影响公司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往往不愿意支付学徒工资,在无报酬的情况下,学生上岗实践的意愿不高,出现了高校热衷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和学生不积极参与的“中间热、两头冷”现象。

(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我国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双师型”教师为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离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师资短缺现象愈加凸显,高职院校为了扩充师资力量,招聘了大量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这些教师理论扎实、教学能力强,但缺乏一线外贸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和岗位实践时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有些教师虽然已经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但是随着国际贸易技能、现代通信技术和外贸政策的变化,原有的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缺乏知识技能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了国际贸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七)实训软件功能单一、更新滞后

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外贸实训软件功能比较单一,往往定位于某一项目的训练,比如单证实训、跟单实训等,而且设定固定的填写格式,灵活性不强,学生只能根据软件设置的格式填写,否则通不过,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些软件虽然按照外贸业务流程设计仿真的实训场景,但是与实际外贸业务还有一定差距,与就业岗位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再者,外贸实训软件更新的步伐跟不上外贸政策的变动,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独立操作,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实训软件功能单一、更新滞后,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产教融合和赛教融合的国际贸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以学生岗位能力为核心,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本文以技能竞赛和岗位能力引领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与赛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支持体系和激励机制

政府和高校联合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措施,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出台具体的操作细则,在成本分担、收益分配、税收优惠等方面明确界定各方面的权责利,按照“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在年终考核、年终绩效、职务职级晋升、岗位评聘、职称认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形成激励奖惩机制,激发教职员工参与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育人的热情,构建良性育人环境。

(二)全面精准地定义国际贸易岗位核心技能,构建与核心技能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全面精准地定义岗位核心技能,是现代学徒制教育最关键的一环,决定了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以能力产出为导向,认真分析学校定位、发展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和教育本身的需要,全面了解家长、校友的期望和岗位的需求,邀请高校教师、行执委、外经贸行政管理专家、外贸企业负责人、竞赛平台提供商、毕业生代表、一线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和跟单员等共同研究定义外贸岗位核心技能,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见图1)。

(三)构建赛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将“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竞赛和外贸岗位技能融入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根据竞赛内容和岗位技能进行教学设计,以能力为导向,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赛教及产教高度融合”,通过“学中干”和“干中学”工学结合的方式,构建融“教学—实训—竞赛—岗位实践”为一体的赛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见图2)。

(四)建立赛教及产教高度融合、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可以随着岗位能力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避免教学与实训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可构建“教、训、赛、产”四位一体的赛教及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的闭环,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更新岗位技能和贸易规则,适应外贸业务操作的需要。基于此运行机制,教师根据竞赛和岗位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授学生理论及竞赛知识、基本的岗位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能力;接着进入实训环节,通过“学中干”的形式,让学生习得岗位技能;然后通过技能竞赛,促使学生巩固教学实训的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最后进入生产实践环节,通过师傅带徒弟“干中学”的方式,进行岗位操练,使学生完全掌握业务岗位的核心技能,并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在竞赛、生产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和师傅将学生操作的情况和国际贸易最新的变化反馈给教学环节,学校根据反馈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见图3)。

图3  赛教及产教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五)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产教融合的方式

“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根本途径,高校应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创新产教融合的方式,实施更加灵活多样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现“权责明确、协同高效、共育共享”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新格局。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一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共享师资,共同实施教学;二是创新产教融合方式,除了传统的派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形式外,还可以采取校内开办贸易公司、邀请外贸企业入驻校园、鼓励学生创办外贸公司等形式,将校企合作的阵地从企业办公场所前移至校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外贸岗位群工作技能要求,让学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導下深度参与外贸岗位的操作,从而探索出适合国际贸易教学规律的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即“学生与员工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教学与生产一体、学业与产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六)以产教融合和赛教融合为载体,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的根本保障。高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产教融合和赛教融合为载体,深化同技能竞赛平台提供商和企业的合作,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开展培训,不定期派校内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让其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从事国际贸易生产实践,同时对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从而提高教师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赛教融合方面,邀请竞赛平台和实训软件提供商对团队教师进行培训,让团队教师熟练掌握竞赛的内容和操作技能;同时加强同竞赛成绩突出的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强弱项、补短板。

(七)建设能够满足实训教学和技能竞赛条件的仿真实训室

实训室建设要满足教学、实训和竞赛的需要。实训室可按照外贸岗位进行功能划分,也可根据外贸业务流程进行划分。有了基本的硬件还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还要引进竞赛、实训和生产实践相融通的软件,构建仿真的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贸业务技能。有条件的高校,实训室可以兼顾生产实践的功能,为学生搭建外贸业务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进行外贸业务推广、磋商谈判、达成交易、履行交易合同等一系列操作,完成一整套外贸交易操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和赛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指导学生竞赛和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升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刘永泉.基于岗位的人才分层培养课程模块设计——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7(1).

[2]王洪海.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11).

[3]李景秀,刘秀光.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对外经贸2019(11).

[4]南雪峰,金石柱,邓德宏.“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2).

[5]熊莉.职业核心能力在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

【基金项目】2018年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学徒制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8JG79)

【作者简介】刘汝成(1980— ),广西南宁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国际贸易。

(责编苏 洋)

猜你喜欢
赛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
基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研究
大赛“效应”放大到课堂教学中的思考与研究
学前教育“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