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君 陈瑜
摘要:文科发展关系到一流大学的建设和高校竞争优势的形成。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发展具有阶段性、长期性、渐进性,每一所大学发展历史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所处阶段不同。理工见长高校的文科发展,大体要经历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段。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建设要实施阶段性发展战略。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校要分析自身的发展状态,弄清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本阶段建设的思路、目标、行动方案、评价标准,并适时地推进发展阶段之间的战略转变。进入全面提高阶段后,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建设要坚持把握文科发展的方向性,着力加强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良好学术生态。
关键词:理工见长高校;学科建设;文科建设;文科发展;阶段性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2-0004-06
1952年起,我国在高等教育界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次院系调整,一方面,改变了高等教育过去重文轻理的专业结构,加强了工、农、林、医等学科专业,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弊端,其中之一是拆散了综合性大学,除少数文、理综合大学以外,其余皆为单科性大学。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一流人才,单科性大学纷纷向多科、综合性大学发展,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理工科大学创办、发展文科。
理工见长高校(以下简称理工高校)文科建设和发展虽然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但仍处于艰难的建设过程中,其水平与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相距较远。理工科大学如何发展文科,尽管已有众多探讨,仍然值得总结、探索。客观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理工科高校发展文科同样是一个过程。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由一个一个阶段所组成。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以及笔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学科建设,特别是文科建设的经验,研究认为学科发展大体经过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段。理工高校文科发展具有阶段性、长期性、渐进性,要把握阶段性发展战略。在文科建设中,要分析本校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本阶段发展的思路、目标、行动方案、评价标准,并适时地推进阶段之间的战略转变等。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为例,阐述文科发展在阶段性发展战略中的三个战略阶段。
一、文科的高起点创建阶段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华中工学院时期,系我国最早创办文科的理工高校之一。①其文科发展起于偶然。1979年,时任院长朱九思先生到美国、加拿大、日本访问两个半月,得出印象:这些国家的一流大学都是由单学科、多学科高校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综合性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一流大学发展规律。因此,朱九思先生回国后,从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出发,开始在学校仅有工科专业的基础上创建文科。
(一)明确文科创建的思路
理工高校创办文科并非从“无”开始,而是从“有”开始。“有”表现在:学校已经有一批高水平的理工科学科,有学科建设的经验,是硕士点、博士点的授权单位;已经有政治理论部,包括哲学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党史教研室,还有外语系等文科教学科研单位,并聚集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科老师。同时,国内文科综合性大学有一批较高水平的文科学科、专业,有大师级的学者,可以借力发展。因此,华中科技大学创建文科的基本思路是,依托现有文科教师,聘请校外高水平学者,高起点创建。高起点创建主要体现在,先建立研究所,申报硕士点,再创造条件,申办本科专业。
(二)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根据文科创建的思路,华中科技大学采取有效行动,扎实推进文科建设,这些行动主要有:
其一,创建研究所(室),聘请名家担任所长(主任)。从1980年至1984年,华中科技大学先后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语言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美术摄影研究室。众所周知,学科水平首先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水平。高起点创建文科,要聘请高水平学者担任带头人,引领学科建设。为此,华中科技大学领导采取特殊政策,在国内高校聘请学科带头人:高等教育研究室聘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姚启和先生担任主任;中国语言研究所聘请著名语言学家严学宭先生担任所长;哲学研究所由朱九思先生亲自担任名誉所长;经济学研究所由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担任所长;社会学研究所聘请著名社会学家王康先生担任所长,同时聘请费孝通先生指导;美术摄影研究室聘请著名艺术家周韶华先生担任主任。这些学者扎扎实实带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在华科文科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其二,創建硕士点、本科专业。在文科发展中,华中科技大学首先着力创建硕士点,并在创建的过程中培养师资、积累教学经验,为申办本科专业做准备。从1983到1986年,华中科技大学先后获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外国经济思想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科技英语等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此同时,先后成功申报科技英语、技术经济、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学等本科专业,部分文科教学科研组织逐步获准招收本科学生。文科因为有了硕士点、本科专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高校只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才能让教师们把握学术前沿,活跃学术思想,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此,一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千方百计邀请国内外文科领域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和开展学术研讨活动。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邀请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西蒙、爱泼斯坦等著名学者来校讲学;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和专家费孝通、雷洁琼、杨伯峻等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华中科技大学鼓励文科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凡出去参加学术活动的教师,回来后需在本单位报告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会,分享学习经验。
其四,创办学术期刊。高校学报和专业期刊是反映一所高校学术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促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以及推动学术研究繁荣的有效载体。可以说,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学校对外的学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华中科技大学先后创办了《语言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科综合化发展和深度参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这些期刊在业内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确立“应用为主,交叉见长”的方针
至1987年,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一定的规模,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11名、本科生181名、专科生380名。同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第一次文科工作会议,对文科建设的情况进行回顾总结,提出了“应用为主,交叉见长”的文科建设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社会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二是社会主义建设对文科人才的要求;三是学校自身强大的工科优势。因此,学校提出:“我们要培养既懂得科学技术,又懂得经济、政治、法律的人才,来研究我国的技术结构、技术开发政策和对策;要培养既懂得语言学,又懂得计算机科学的人才,来研究语言信息、人机对话和机器翻译等;要培养既懂得教育科学,又懂得系统工程和宏观管理理论的人才,从事教育发展的预测、规划和管理;要培养既懂得新闻理论和党的政策,又懂得科学技术并且能够掌握现代化通讯手段的人才,从事新闻工作等等。”[1]
此后,华中科技大学各系、研究所开始认识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文科应用人才,在其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必须是文理交叉的,并开始积极行动。例如,中文系招收的语言学研究生,全部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如语言学与数学、语言学与心理学、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等。新闻系在本科生教学中增设高等数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语言、科技发展与经济管理等课程。外语系在理工科学生中选择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选修英语专业课程,获取第二学士学位。
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至1990年初,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创建已基本完成。到1994年,全校建有5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点,文科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创建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高起点,即站在学校学科平台的高度,创建文科。二是小而精,创建阶段不是四处出击、全面开花,而是找准突破口。三是坚忍不拔,理工高校创办文科,是一种创造、改革,需要学校领导有改革创新的勇气、胆略、决心和有力的行动。
二、文科的特色发展阶段
以1994年文学院成立为标志,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建设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特色发展阶段。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将除经济、管理以外的文科系、所集中起来,成立文学院,以集中力量发展文科。这时,文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水平低,仅有为数不多的硕士点、本科专业,没有博士點;教师中名师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仅两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科学研究还没有迈开步伐;办学条件不足,仅有一栋文科大楼;图书资料匮乏,外文书籍奇缺。根据文科发展现状,华中科技大学提出,这一阶段文科发展的思路是“加强基础,面向社会,交叉见长,特色取胜”;发展的目标是“扩大规模,特色发展,重点突破”。
(一)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深刻认识文科发展意义
笔者曾提出,“工科学校可以建设和发展文科;工科学校办文科十分艰难”[2]。办文科难,首先表现在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对文科发展意义的认识上。事实上,高校发展文科,不仅是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华中科技大学对文科发展意义的认识及文科的特色发展,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伴相生。人文学科的重要性表现在:人文科学告诉人们文明是怎么产生的,帮助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人文精神为科学启迪方向;人文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中其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3]。因而,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加深了对文科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和锻炼了文科教师;理工科教师、学生开始关心、支持、参与文科建设,全校重视文科发展的氛围得以形成。
(二)依托理工科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文科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学科建设要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依靠本校理工科优势,实现文理交叉、发展特色文科,是理工高校发展文科的最佳选择。这既避免了走文科见长高校发展的老路,又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华中科技大学在推进文科发展的过程中,精心选择文理交叉学科方向,发展特色文科。例如:新闻学院以新闻传播学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开辟“网络新闻传播”方向;经济学院突出数量经济、发展经济学;公共管理学院突出数字化城市管理、电子政务;哲学系发展生命哲学;法学院突出科技法学;中文系将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抓院校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建设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了重点突破。重点突破首先体现在博士点的建立上。1998年,高等教育学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通过,实现学校文科博士点零的突破。由于开展院校研究,高等教育学又获评国家重点学科。随后,经济学成为第二个博士点。张培刚教授为之付出10多年的艰苦努力,大力培养年轻学者,开展发展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研究,并在84岁高龄时作为第一学术带头人,带领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获评国家重点学科。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自身的特色,成为文、史、哲基础学科中的第一个博士点。此后,新闻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相继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文科博士点的建设、国家重点学科的获得,使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按照学科建设规律,统筹文科发展要素
学科建设有自身的规律,其中之一是学科建设的四个基本要素,这也是笔者在学科建设中探索的结果。学科建设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方向、梯队、项目、基地。其相互关系是:学科方向是基础,学科梯队是关键,项目是载体,基地是依托[4]。
一是选择学科方向。一个学科有多个方向,学校不可能都去建设,应有所选择。学校选择学科方向学时要把握:学科的本体部分要有研究方向,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前述已阐明,学校需依托理工科优势,选择特色学科方向。
二是建设学科梯队。学科梯队中,要有一位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若干学术骨干。学科梯队建设中,首先要选择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其水平大体决定了学科发展的水平。在学科发展阶段,华中科技大学花大力气挑选具有国内顶尖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期间,学校还十分重视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文科教师中引进150多名博士,其中不少为名家弟子,有的现在已成为长江学者,他们支撑着全校文科发展。同时,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给予教师更多包容性和支持性政策,引导教师逐步成长为具有学术竞争力的学者。
三是积极争取科研项目。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文科发展要借鉴理工科经验,增强科研意识、项目意识。首先要组织起来,联合作战。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要用主要精力抓学科建设,发动富有学术思想的教师团队寻找新的生长点,构想新的课题,组织申报大项目。其次是要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科研就是强调在发挥优势、防止从优势下降为劣势的同时,敢于竞争,坚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并处理好科研中长期与近期、大题目与小题目、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搞好合作,锲而不舍[5]。
四是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十分重要。大学既需要大师,也需要大楼,文科教师尤其需要安静的学习、研究、交流场所。期间,华中科技大学新建了四栋文科大楼,调整后新增三栋文科大楼,如此,文科大楼由一栋增加至八栋,基本满足了文科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图书资料对文科建设有极特殊的重要性。华中科技大学集中力量建立文科图书馆和文献中心,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购置文、史、哲等方面的基础工具性书籍和文科图书资料,增设外文期刊,购买原版外文书籍,图书馆资料建设由此上了一个台阶。此外,学校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至2006年,经过12年的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特色发展已初见成效:一是学科布局日趋完善,大多数学科覆盖了本科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省重点学科;26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64个硕士点,28个本科专业);二是发展规模初步形成,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50人以上,学生数量达到较大规模,建成8栋文科大楼;三是学科优势开始显现,通过重点学科突破、交叉学科融合,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三、文科的全面提高阶段
虽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形成了较大规模,特色比较鲜明,实现了重点突破。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文科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学科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基础文科仍然薄弱,学科总体水平低于理工科;缺少大师级学者,高水平学者不多,教师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争取重大项目的能力,国家级重大项目少;文科的社会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小,高考高分学生报考少,学生就业不理想;文科管理、评价难以符合文科发展规律。文科建设需要全面提高,其目标首先是达到本校理工科学科、专业的水平,进而建设一流文科。这个任务比前两个阶段更艰巨,时间也会更长。近十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以下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一)发展基础文科
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基础学科很重要。对理工科而言,数理化是基础;对于文科而言,文史哲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正如张楚廷先生所说:“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里,人文科学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这样似是以理工科著称的一流大学,也不例外。人文科学甚至是一个尺度。有很强的人文科学不一定是一流大学,但若没有很强的人文科学,它就一定不是世界一流大学。”[6]现在理工科大学文科水平与综合性大学文科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文科发展水平的差距上。因此,全面提高,首先表现在基础文科发展水平的提升上。全面提高,首先要提高文、史、哲基础文科的水平。期间,华中科技大学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力發展基础文科。例如,引进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来校工作,聘请著名作家方方驻校讲学,通过“东湖论坛”从国内外引进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等,增强师资力量;建立哲学学院,为哲学学科发展创设空间;建立艺术学院,并提出“一生一艺”,支持艺术学科发展。但这一方面仍然力度不够,特别是历史学科的发展迟缓,需要引起重视。
(二)建设一级学科
在创建、发展阶段,学科建设主要是立足二级学科。至提高阶段,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一级学科建设。单一的二级学科难以发展,建设一级学科更有利于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学科的协同共生效应。现行的国家学科评估制度是按一级学科进行评估,学科建设如仍停留在单个二级学科,学科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提高。
近十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力求按一级学科建设。例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发展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语言学、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等八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高等教育学由二级学科博士点发展为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二级学科。至此,华中科技大学文科一级学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现有文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全校4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1个(全校189个)。现有文科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全校45个)。在上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全校14个一级学科全部参评,评估结果中没有出现C等级,其中1个学科被评为A,2个学科被评为A-,7个学科被评为B+。
(三)争取国家重大项目
对一个学科或高校来说,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是其文科水平的标志之一。学校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可以凝聚多学科教师,形成重大成果,为国家战略发展做出贡献,并培养高水平学者。为此,华中科技大学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支持、鼓励。例如,重视团队建设,在文科建设中设立学术团队项目,对学术团队和团队带头人给予经费支持;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专项基金(1 000万/年),主要用于重大学科平台建设、基础和前沿研究、跨学科研究、基金项目后期激励、知名作家驻校讲学;对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团队和带头人,给予重奖等。经过努力,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项,年度项目127项,专项、委托项目5项;教育部立项重大项目2项,年度项目78项,专项、委托项目15项。
理工高校文科建设具有阶段性、渐进性特点。现在,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建设仍处于全面提高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文科建设中全面提高阶段的目标以及存在的问题,理工高校文科建设要特别把握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