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 洪晓楠
摘要: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具有由大学运行与发展的共同逻辑和基本规律决定的共性,也具有由大学运行与发展的生活环境和影响因素决定的个性,呈现出以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为基础的多样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既有理论层面的可能性,又有现实层面的必要性,还有实践层面的现实性,即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必然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设走中国道路,既离不开作为战略规划、制度供给、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服务主体的国家的强力推动、顶层设计以及统筹谋划,也离不开作为基层行动主体的大学的自主探索、自觉行动以及自发建构,即要走国家行动与大学自主办学耦合之路。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道路;国家行动;大学自主办学;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2-0026-07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成本质及其建设策略研究”(2019M661103)。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走中国道路是实现该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瓢,是不可能办成功的”[1]。从学理的角度来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是唯一的吗?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有没有可能走中国道路?为什么要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在何方?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与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拟对此进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具有多样性
如同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现实也不存在两所完全一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更不存在两条完全一样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不是固定的、唯一的,存在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多样性的概念
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各界的持续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也如火如荼。吊诡的是,当前各界对世界一流大学内涵的理解依然仁智各见。尽管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但他们对于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仍然没有达成共识[2]。不过,各界对以下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即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局限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具有多样性。
从理论的角度讲,无论人们怎么理解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是大学,而不是“非大学”。作为“个”的概念的大学,本身是多种多样的,而作为“类”的概念的大学,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作为“个”的概念的大学。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个”的角度还是从“类”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大学”,其答案都是多样的。由此可推知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一个多样性的概念。从实践的角度讲,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已然昭示,世界一流大学既有巨型的,也有袖珍型的;既有综合型的,也有多科型的,还有单科型的;既有历史悠久的,也有建立不久的;既有研究型的,也有教学型的;既有处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也有处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多样化的存在。
迄今为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历程均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既是一个多样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多样化的存在。如此看来,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理当是多样化的。实际上,世界一流大学仅仅是用来概括不同大学追求卓越的一个共同的称谓。从本质上来说,不同大学所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内涵是根本不同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世界一流大学丰富内涵的人为阉割与狭隘理解,限制、束缚甚至摧毁了大学的想象力,进而导致世界一流大学狭隘化甚至异化为一堆同质化与具体化的干瘪的数字[3]。
(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具有以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为基础的多样性
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是许多大学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而且很多大学都具有这种可能与潜质。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多样性,也能从侧面佐证了这个判断。只是,这种可能与潜质能否由潜在走向显现进而成为现实,取决于大学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对一所大学而言,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受到大学内部因素的影响,还要看外界是否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生成环境[4](P30-36)。
从大学内部来看,当今世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大学,而这些形式各异、类型多样的大学又都有着共同的来源,都来自于西欧中世纪大学。但是,大学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她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又深深地植根于各自所处的国家之中[5]。阿什比也曾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6]。实际上,正是共同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大学有着相似或共同的遗传基因,进而决定了大学具有共同的内在规定性。即大学的运行与发展要尊重与遵循的共同逻辑与基本规律,其主要表现就是尊重与遵循大学的自主办学与学术自由。这是任何国家或区域、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类型或层次的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都必须尊重与遵循的共同逻辑与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具有一定的共性。
从大学外部来看,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存在,处于复杂的关系之中,是一个“关系集合体”[7]。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涉及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多重关系,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是,不同国家或区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或因不同的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等宏观环境,或因不同的招生、就业、区域以及产学研政关系等微观环境,而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所大学面临着完全相同的环境。由此也就决定了,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没有任何两所大学会受到完全相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面对不同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大学自然要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措施。由此,也就决定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具有一定的个性。这是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必须认清与承认的客观事实与基本准则。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既具有由大学的共同逻辑与基本规律决定的共性,也具有由大学的生活环境与影响因素决定的个性,呈现出以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为基础的多样性。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客观事实,甚至已是常识的客观事实,为什么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与真切体现呢?实际上,这里有着深厚的唯心主义根源,那就是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只有一条,而且还是西方尤其是欧美所走的道路”。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立场为根本指导。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早日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走中国道路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中国道路,既有理论层面的可能性,又有现实层面的必要性,也有实践层面的现实性,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必然性。实际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具有多样性,就是在回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是否具有可能性的问题,因此接下来我们将重点阐释必要性与现实性问题。
(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的必要性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呢?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阐释与说明。
首先,坚持与落实“四个自信”,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8]。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与文明古国,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之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样态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既是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功能彰显与文化价值释放的客观需要与现实途径,也是坚持与践行“四个自信”的具体体现与必然要求,又是推进与加强“四个自信”的重要根基与基础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须坚持“四个自信”,而走中国道路就是从根本上坚持“四个自信”,也是以“四个自信”为根本遵循的具体化。
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习近平深刻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8]。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知识、人才、文化以及思想等的战略基地与不竭之源,而处于高等教育顶层的世界一流大学对此的贡献与作用更是无可匹敌、不可替代的。无论是从大学起源的角度还是从大学理念的角度来讲,大学都是世界性的存在,大学为人类的繁荣发展服务。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大学而言,她首先应服务其所在的国家。大学只有更好地服务其所在的国家,才能更好地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9]。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服务中国发展战略,必须践行历史使命,必须承担时代责任,这也就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走中国道路。
再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这就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走中国道路。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在学规模世界第一,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在这样的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也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依循。由此,面对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基本国情,我们必须要关注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独特的发展状况,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
最后,我们要破除对西方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依附,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大学由于后发外生的缘故,在长期的模仿与借鉴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对西方大学的文化依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大学更多地是引进了西方大学的‘形式,还没有较好地消化吸收西方大学的‘精神,更没有把西方大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精神”[10]。实际上,“言必称欧美”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流行病[11]。在此情形下,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沿着西方尤其是欧美大学建立的标准前进。我们的大学如果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不加反思地沿着西方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前进,将难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众所周知,文化依附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文化依附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文化自信的确立却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研究者所言,“由西方移植过来的大学,要在中国生根茁壮,无可避免地会经过一个制度建构的转化过程,它的完善化、精致化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12]。对此,我们既不能回避,也没有必要回避,关键是需要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要积极探索和大力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我们的大学只有牢牢根植中国大地汲取营养,尊重自我传统、自我基础、自我历史[13],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文化自觉与自醒,进而形成文化自信与自强,最终才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的现实性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中国道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具有现实性。
首先,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自身来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走中国道路具备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从规模层面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地基已筑牢,2005年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即将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从结构层面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学科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等日趋合理,结构优化与功能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在宏观层面上以《高等教育法》为核心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在微观层面上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从治理层面来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治理体系逐渐优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从质量层面来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加强,满足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能力稳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从大学排名层面来看,中国大学在世界各大主要大学排行榜上的总体排名大幅度提升,而且上升势头强劲。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高原已经形成,为打造以世界一流大学为核心标志的高等教育高峰夯实了基础,也为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教育根基。
其次,从大学与政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积极性与基本立场来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具备现实基础。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历程来看,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层行动主体,斗志昂扬、热情高涨。当前,中国凡是有实力与雄心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基本都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采取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力举措,完善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保障机制,取得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阶段性成果,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立场,决心坚定、志在必得。政府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顶层设计者与战略推动者,先后实施了“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以及“双一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并且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可以说,政府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决心、信心、力度都是史无前例、世所罕见的。大学与政府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中国立场,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中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行动基础。
最后,从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支撑条件来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具备现实基础。世界一流大学不是空中楼阁,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支撑,而当前中国具备这样的实力。在财力层面上,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名义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一直保持至今。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的國家,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不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撑。在物力层面上,“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使中国高等教育在基础设施、校园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实现了质的提升,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在有些方面已经比肩甚至超越了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在人力层面上,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加上中国一直坚持大力实施自主培育高层次人才战略,本身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利与储备。而且,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回国,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夯实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的中国抉择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中国道路,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能性、必要性与现实性,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不断地探索、构建与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遵循,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指导,推动国家行动与大学自主办学耦合,这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中国道路的基核。
(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国家行动
国家行动是指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战略规划、制度供给、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服务等方式与手段,参与、介入、调控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行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为何离不开国家行动呢?对此我们可从必然性与必要性两个维度来理解与回答。
一方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离不开国家行动,具有客观必然性。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以及科技创新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克拉克·克尔曾赞叹道,大学“在维护、传播和考察永恒真理方面是无以伦比的;在探索新知识方面是无以伦比的;在整个历史上的所有高等学校中间,在服务于先进文明的如此众多的部分方面也是无以伦比的”[14]。正因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才成为国家战略优先[15]。也正因为如此,政府才会介入、干预甚至控制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实践。正如布鲁贝克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物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16]。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来说,亦是如此。所以,国家以行政力量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差别只在于政府介入的程度、范围以及方式等。并且,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确保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性质与宗旨,国家更有必要介入。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离不开国家行动,具有现实必要性。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会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产业结构、科学技术、国际交流、文化观念以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独自地应对与处理如此众多而复杂的因素与问题。因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非轻易之举,亦非朝夕之功,是一项浩大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实际上,那种只争朝夕、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与行为,不但不利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反而还会在无形之中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障碍。所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做战略性谋划与前瞻性部署,由此就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合理的战略规划、良好的制度保障、持续的政策支持、及时的信息服务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一切都需要国家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即国家行动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而言,具有现实必要性。
(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大学自主办学
大学自主办学是指大学为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在推进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能力以及自主办学责任正向匹配与耦合共生的动态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17]。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为什么离不开大学自主办学呢?对此我们可以从合规律性与合现实性两个维度来阐释与说明。
一方面,大学自主办学是大学的天性,是根植于大学基因之中的、与生俱来的,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基,是大学良好运行的前提,是大学价值释放的基础,是大学兴旺发达的动力。一言以蔽之,脱离大学自主办学,大学将异化为“非大学”,大学的运行、发展与繁荣,也将成为“镜花水月”。实际上,尽管大学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千差万别,大学自主办学的表现形式与实现程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但是,大学自主办学的基因,一直流淌在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且自大学诞生以来一直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正是因为大学自主办学基因的存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大学才具有相同的发展规律与运行逻辑[18]。也就是说,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大学自主办学,是一种合规律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大学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层行动主体,无论外界怎么理解、多么强调、如何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最终都需要大学自己来推进、落实与完成。而大学的运行与发展有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有不以外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与基本逻辑,即需要理解、尊重与推动大学自主办学。我们只有理解、尊重与推动大学自主办学,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19],才能调动大学斗志、释放大学潜能、激发大学活力,从而才能提升大学办学水平、提高大学教育质量,进而才能有效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所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大学自主办学,具有客观现实性。
(三)中国抉择:国家行动与大学自主办学的耦合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离不开作为战略规划、制度供给、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服务主体的国家的强力推动、顶层设计以及统筹谋划(即离不开国家行动),也离不开作为基层行动主体的大学的自主探索、自觉行动以及自发建构(即离不开大学自主办学),这就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中国道路的基本内核。也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走国家行动与大学自主办学耦合之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以重点建设政策与项目为起点,具体体现在“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以及“双一流”等一系列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重大举措上,而这些都是在国家主导与强力推动下实施与推进的,是一种典型的国家行动。客观来说,这些政策、项目、工程以及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在夯实基础、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提升水平以及鼓舞士气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尤其是在一些易于量化的数字化指标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但是,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与复杂性问题也被光鲜亮丽的数字化成绩掩盖与遮蔽了,比如过度的行政化导致了大学的同质化,简单的线性思维割裂了大学的有机整体性,畸形的绩效管理导致大学背离了育人使命。从本质上来说,这不但不利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甚至走向了反面,逐渐形成了不容忽视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反文化现象。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追逐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的异化”[20]。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关注与重视大学自主办学的价值与意义,对大学自主办学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石,还没有清醒与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外界过于强烈的干预甚至是灌输主观意志,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期成效,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我们认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离不开国家行动,因为国家行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加速建设进程,但国家行动一定是以理解、尊重、维护与推动大学自主办学为基础与前提的,否则将欲速不达、事与愿违。
当前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国家行动的作用体现得无以复加,而大学自主办学被轻视甚至被忽视与遮蔽了。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在国家层面已经有了较为成型且可行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度与操作方案。但是,在大学层面,如何提升大学内生动力、激发大学办学活力与释放大学发展潜能等问题,依然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尊重大学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促进大学自主办学。当然,大学自主办学不是绝对的,而是有边界的、相对的。不过,绝对意义上的“大学他主办学”,也从未发生过。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在“现实世界中,还没有不依他的自主,也没有不自主的依他,即没有绝对的独存的自主和依他”[21]。但是,大学自主办学不可能仅凭内在的、理论上的合理性而得以实现,必然需要外界尤其是国家对大学自主办学的理解、尊重、维护与推动。
由此看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国家行动,但只有国家行动是行不通的;同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大学自主办学,但只有大学自主办学也是行不通的。国家行动与大学自主办学,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而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只有促进国家行动与大学自主办学有机协调、相互衔接,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既需要立足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的大视野,更需要尊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与实践的独特性与现实性。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所展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逻辑,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而言不是完全外在的因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也有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当然,这种内在的规定性并不排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中国道路的特色性与民族性,而且中国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也丰富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实践,推动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实际上,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更确切地说世界一流大学是生成的[4](P30-36)。任何超越世界一流大学生成规律的外力作用都将付诸东流,甚至会欲速不达、揠苗助长。我们只有认识、理解、尊重与遵循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成规律,营造适宜的生成环境,培育良好的大学文化生态[22],再辅之以合理而给力的国家行动,才能早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2] Jean S Kang. Initiatives for Change i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Quest for Excellence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2015(07):169-180.
[3] 林杰.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数字化崇拜——意蕴、危害、根由及匡正[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3):71-77.
[4] 林杰.世界一流大学:构成的还是生成的?——基于系统科学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02).
[5]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6]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7] 李枭鹰.高等教育哲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85.
[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8-05-03)[2019-12-20].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9] 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EB/OL].(2017-09-29)[2019-12-2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929/c64094-29568475.html
[10] 欧小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22-27.
[11] 王洪才.中国大学模式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55-256.
[12]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
[13] 张铭凯,靳玉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意蕴[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6.
[14] [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9.
[15] 程莹.大学的压力之源是竞争而非排名[J].大学教育科学,2019(02):19-20.
[16]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17] 林杰,张德祥.权力、能力、责任视域中大学自主办学的本质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17(11):46-52.
[18] 林杰.关系思维中的大学自主办学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114-115.
[19] 王凤玉,都本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一流大学群体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9(03):61-66.
[20] 蒋凯.声誉追寻下的大学迷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8(06):4-12,119.
[21] 庞朴.一分为三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72.
[22] 范玉鹏,余小波.大学文化生态及其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18(06):13-18.
China's Road to Buil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The Interconnection of National Action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LIN Jie HONG Xiao-nan
Abstract: The road to buil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has the commonness determined by the common law and basic logic of university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also has individuality determined b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diversity of build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s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To buil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Chinese road, which is necessary 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and regulation. The road of build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trong promotion, top-level design and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country as the main body of strategic planning, system supply, resource allocation, assessm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It is also attached to the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conscious action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as the main body with grass-roots ac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rconnect the national action plan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Key words: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Chinese road; national action; university autonomy
(責任编辑 黄建新)
收稿日期:2019-11-20
作者简介:林杰(1987-),男,安徽临泉人,管理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大连,1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