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存孝 张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汉族流动人口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业活动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内容,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反映出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入程度。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关系的折射,对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调研,了解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及其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民族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断发展。一方面,大量的西北、西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同时,汉族人口也向民族地区流动,这种互流互动,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优势互补,巩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地区和内地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互动与发展。从流动人口的数量、范围、影响而论,改革开放以来流入民族地区的汉族流动人口远远超过流入东南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大量汉族流动人口不断流入民族地区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文化差异、权利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的民族关系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影响民族地区和谐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概述
流动人口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始的,流动人口是指“根据其工作、生活、发展等目的,不更改常住户口所在地,在非户口所属地区从事经济活动,并且没有发生事实型定居关系的人口。”[1]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44億人,数量巨大的流动人口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人口流动对改革开放40年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30%。流动人口聚集度最高的珠三角地区,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2]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步伐,流动到西部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民族地区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一个包含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概念,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一般认为,民族地区指我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盟)、120个自治县(旗)。①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人口比例分别为:5个自治区(45.17%)、30个自治州(59.68%)、120个自治县(65.13%),全国近70%以上的少数民族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3]
我国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集、位置重要,同时,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大部分民族地区环境恶劣、信息闭塞、发展滞后。民族地区和内地沿海地区之间的人员、物资往来,自古以来就十分频繁,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发展和巩固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历史事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少数民族群众流动到内地沿海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作、学习和定居;同时,大量的汉族群众流动到西部民族地区工作、学习和定居,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在数量、范围和程度不断发展和增强。以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新疆)为例,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汉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如下:[4]
(一)所占比例: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五个民族自治区流动人口持续增长,汉族流动人口占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比例分别为:内蒙古89.6%、宁夏73.2%、广西64.4%、西藏(数据暂无)、新疆(全区数据暂无,其中生产建设兵团为87.5%,南疆地区为79.2%[5])。
(二)流入地区:五个民族自治区汉族流动人口主要以省(区、直辖市)际流动为主,表现为主要是内地地区向西部地区流动。汉族流动人口主要流入地区分别为:内蒙古(区内流动、山西、河北)、宁夏(省内流动、甘肃、陕西)、广西(区内流动、湖南、广东)、西藏(四川、甘肃)、新疆(河南、甘肃、四川 )。
(三)教育程度:五个民族自治区汉族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为主。汉族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内蒙古(初中50.5%、高中及以上28.6%)、宁夏(初中45.7%、高中及以上25.6%)、广西(初中50.4%、高中及以上39.2%)、西藏(初中36.9%、高中及以上18.8%)、新疆(初中46.2%、高中及以上28.5% )。
(四)就业水平:五个民族自治区汉族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普遍较高,大部分未就业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私人原因造成。汉族流动人口就业水平分别为:内蒙古65.1%、宁夏74.2%、广西80.6%、西藏62.3%、新疆73.1%。
(五)从业状态:五个民族自治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状态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商业是最主要的从业领域。汉族流动人口主要从业状态分别为:内蒙古(商业、餐饮、运输)、宁夏(商业、农林渔业、建筑、服务业)、广西(商业、建筑、装修)、西藏(商业、餐饮、建筑)、新疆(商业、服务、餐饮 )。
(六)收入和支出情况:五个民族自治区汉族流动人口收入情况虽然在逐年增长,但是平均水平仍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汉族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和以家庭为单位的支出情况分别为:内蒙古(收入3360元、支出3134元)、宁夏(收入3412元、支出2807元)、广西(收入3732元、支出3126元)、西藏(收入5464元、支出2552元)、新疆(收入3751元、支出2823元)。②
二、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分析
从业人员一般指参与各类社会流动,并取得相应报酬的人员。流动人口流动目的明确,从业活动是其主要的流动内容。我国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许多特点,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的特点,对于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从地理位置视角看,地处交通要冲,是农业区向牧业区的过渡地带和商贸重镇,同时也是汉藏贸易的集中地区;从民族构成视角看,Y县民族构成多样,汉、藏、回等民族长期共居共事,具有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和深入发展的趋势;从流动人口视角看,Y县是青海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辐射效应明显,民族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互动交往,无论在幅度上,还是深度上,均十分活跃,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Y县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与我国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的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具有共性的特点,是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选择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详细了解Y县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
(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基本情况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穿境而过 ,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距省会西宁市110公里左右。Y县自西汉时期纳入郡县版图,南宋时期,Y县地名首次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建Y县,1953年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截止2017年末,Y縣总人口为110835人,占海南州人口比重为23.45%,人口密度31.63人/平方公里,全县民族构成多样,青海世居民族在Y县均有分布,县域内共同居住着汉、藏、回等民族,是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佛教、道教、苯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均有传播并拥有不少信徒。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经济传统影响,Y县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畜牧业、商业、旅游业为主,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79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675元。③
(二)Y县汉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及其从业分布特点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Y县外来移民持续不断,自明清以来,汉族人口不断迁入并且定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汉族流动人口流入Y县地区,为繁荣地方经济,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Y县流动人口集中的县城新东路、南海、城西三个社区的调研中, 2017年流动人口1548人,占三个社区总人口的比例为8.68%。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方面,大约83%为汉族流动人口,17%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汉族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包括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外省主要流入地为甘肃、河南、四川等地,占到汉族流动人口的58%左右。在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方面,Y县汉族流动人口从事经商的比例最高,大约为八成,集中分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修理服务等行业,以自营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为主,同时,也有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流动人口受雇于当地工程建设企业。④2018年8月12-16日,在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对Y县新东路、南海、城西三个社区做了进一步的入户调查和访谈,就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分发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3份),具体整理统计如表1:
(三)Y县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分析
Y县汉族流动人口形成以经商为主的从业特点,并非偶然形成,而是具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原因来看,首先是Y县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决定了其商业中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Y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县城驻地距省会西宁110公里左右,距海南藏族自治州府恰卜恰镇160公里左右,占据中国“西北民族走廊”的重要位置,是“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⑤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Y县是沟通内地与藏区交往交流的重要咽喉,是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县域内唐番古道逶迤悠长,茶马互市人声鼎沸,历史上开辟了至金域(兰州)、河州(临夏)、西宁等多条贸易驿道。[6]这种商业文化传统延续至今,使得流入到此地的汉族流动人口也“入乡随俗”,融入到商业经营之中。其次是市场经济发展使得对商业的需求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族地区和内地之间的人员、物资、技术等市场要素的流通越来越频繁,而商业在促进市场要素流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汉族流动人口流出内地,流入西部民族地区,具备联通两个区域的天然优势,市场配置促使汉族流动人口朝着市场所需要的行业从业。
从主观原因看,首先,流动人口的流动目的决定了其向收入较高的行业流动。流动人口背井离乡来到他乡,其目的就是要获得比以往更好的收入。在Y县这样的商业集散地,经商无疑是能带来更高收入的行业,因此,Y县的大部分汉族流动人口在从业选择上趋向商业领域,这也是市场机制的作用结果。其次,汉族流动人口具有经商的优势。诸如Y县这样的地区,恰好处在内地和牧区结合地带,内地商品和牧区商品交换活跃。在当前,处于发展相对较快的内地,其商品流入牧区的数量、范围不断扩大,民族地区对于内地商品的需求在数量、种类和质量上不断提升,这样的客观现实,使得Y县汉族流动人口自然充当了商业“中介”的角色,因为在进货渠道、资金筹集、语言使用等方面,他们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三,汉族流动人口掌握的技术技能优势,促使他们从事一些提供技术技能服务的商业行业。2018年8月在Y县调研中,几乎所有的手机、电脑、家电等维修维护行业,美发、医药、装修等行业,均为汉族流动人口从事,反映出他们所掌握的一技之长能够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交往联系状况及相互关系,而在这诸多领域中,民族经济交往是民族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因为“生产关系是民族关系体系结构中的基础,政治关系、民族文化是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7]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从历史和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经济交往角度认识民族关系,是探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一)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反映了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状况和程度。
通过对Y县汉族流动人口的调研,所反映出的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体现了我国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选择和分布上的共性特点。汉族流动人口以经商为主要从业领域,而且在民族地区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历史,反映了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状况和程度。借助于商业贸易的途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过程得以实现,各民族互补性经济得以不断补充和发展,商业成为搬运工的角色,成为互补交换经济行为实现和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民族关系是对民族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关系的综合反映,经济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基础,经济交往交流的范围和程度,决定了民族关系的其他方面。我国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的商业活动,其主要的商业对象是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主要的货物是内地货物在民族地区销售。因此,商业活动无论是在历史上还在现实中,始终是巩固和协调民族关系的重要领域。商业活动范围越大,说明民族交往交流的范围越大;商业活动的程度越深,说明民族交往交流的程度越深。
(二)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促进了地区和民族间经济互补与关系和谐。
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而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必然是互补性的经济。[8]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状况,必然导致汉族流动人口和当地少数民族居民间经济生产和类型之间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使得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和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经济交往关系,继而促进和谐民族关系健康发展。Y县汉族流动人口形成了经商、技术服务等特点的从业分布,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主要是务农、牧业、种植(养殖)业为主,这样的从业分布互补性很强,必然导致两个群体之间的密切交往。尤其是汉族流动人口的经商活动,商业的巨大辐射效应,使得Y县汉族流动人口和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频繁,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趋势不断深入。同时,伴随着经济的互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也不断深入,对于和谐民族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汉族流动人口经济活动有助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以经商为主的经济活动,无论是零售、餐饮、服务等行业,均是容纳劳动力较多,解决就业较好的行业领域。在Y县调研中,这一点表现的特别明显,汉族流动人口的经商活动,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就业。这种从业状况,既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于和谐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地少数民族既取得自己的经济收入,又从汉族流动人口那里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技能和管理经验。2018年8月在Y县调研访谈中,一位在当地手机店做工的少数民族年轻人F⑥谈到,他在手机店干了3年了,店主是河南人,平时和雇主的关系挺好的。F特别提到:“在店里他学到了很多关于手机的技术,特别是手機维修的技能,希望将来自己能开个手机维修店。”在Y县调研中, 当地少数民族通过与汉族流动人口的共事,增进了交往,加强了交流,促进了交融,民族团结的观念深入各族群众的头脑中,体现在各族群众的行动里。
(四)和谐民族关系是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的重要保障。
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促进了当地民族关系巩固与发展,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的。辩证地看,民族关系同样也在影响着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的从业分布及其经济交往交流的过程和程度。试想在民族关系紧张,各民族矛盾冲突不断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各民族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呢?建立在从业分布基础上的各民族经济交往活动,更需要有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作为保障。在Y县通过访谈,无论是汉族流动人口,还是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一致认为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至关重要。在Y县调研中,一位来自于四川的超市经营者H⑦说:“我来到这里已经8年了,店面换了几个,生意越做越大。顾客大部分是当地藏族群众,大家关系一直都比较好,现在店里顾客基本都是熟客和回头客。”他去年还将妻子和孩子接到Y县,准备继续经营好自己的生意。他的生意现状和期望,源于对当地和谐民族关系和稳定社会环境,再次说明和谐民族关系是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的重要保障。
(五)影响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与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容忽视
在Y县调研中,也反映出一些影响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和民族间交往、交流的消极负面因素。这些消极因素,在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是从业分布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严重。包括Y县在内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普遍较低,产业落后,这使得汉族流动人口从业的行业简单,规模有限,种类单一,不利于汉族流动人口经济活动的进一步拓展,也不利于民族间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和更高程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其次,语言障碍还客观存在。Y县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语言障碍影响了平时的商业活动,这一点也是汉族流动人口经营者雇佣当地少数民族做工的重要原因。第三,干扰和谐民族关系巩固发展的潜在威胁,影响流动人口的长远从业信心。Y县地处多民族地区,近年来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是,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破坏民族团结的图谋从来就没有停止,因此,干扰和谐民族关系巩固发展的潜在威胁还是存在的。这种潜在威胁成为影响汉族流动人口长远从业信心和居住意愿的重要因素,在调研中,部分流动人口表达了这方面的担忧。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需要从长远着眼,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需要从发展着手,大力促进包括Y县在内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产业布局,促进行业发展多样化;需要从小处入手,逐步消除诸如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促进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和当地少数民族更好地从业、敬业、乐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结语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速的进程中,汉族流动人口向民族地区的流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经济关系的折射,同时也是民族关系的反映。汉族流动人口向民族地区的流入,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的特点,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嵌入式格局,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各民族一定能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伴随着经济的互动,民族间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也不断深入,各民族各有优势,互为依存,相互补充,共存共生,形成了经济上的民族亲合力,政治上的民族凝聚力,文化上的民族向心力。根植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民族关系继续发展,建立于血脉相通、同乳共生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持续巩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注释:
①也有民族“八省区”的界定,即除了五个民族自治区,还包括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青海、贵州和云南三省。
②上述数据均依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分省报告2016》(41页-170页,中国人口出版社,2017)整理。
③本段中数据来源于《Y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提供。
④上述数据由三个社区工作人员提供。
⑤“西北民族走廊”和“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是费孝通提出的两个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设想。
⑥2018年8月13日上午11:10,Y县某街道,被访者F。
⑦2018年8月13日下午16:30,Y县某市场,被访者H。
参考文献:
[1]晁伟鹏,张长江.新疆南疆流动人口的族群关系研究——基于居住分离指数方法的视角[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7(3):57-61.
[2]吴佳佳.流动人口市民化要“留人留心”[N].经济日报, 2018-12-04(5).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2017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EB/OL]. (2019-01-09).http://www.seac.gov.cn/seac/xxgk/201901/1131291.shtml.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分省报告2016[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7:41-170.
[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南疆地区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中国流动人口发展分省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6:331.
[6]贵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德县志[Z].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121.
[7]何晓芳.试论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4):63-68.
[8]陈建国.互补经济学的理论基础[J].江西社会科学,1996(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