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问题是革命、建设、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民族团结是夺取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必须始终把民族团结放在民族工作首位,不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我们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高屋建瓴的提出了民族工作的根本依据、根本方向、根本任务、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的思想。构建新形势下和谐民族关系是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民族问题;新形势;和谐;民族关系
一、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我们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是我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典范。因为长征的很大一部分行程,是在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复杂的民族地区。面对极端严重的困难和极为严峻的形势,我们党充分相信和依靠各民族群众,创造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正确民族政策,最大限度消除了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和国民党反动派造谣诽谤造成的少数民族对党和红军的误解,少数民族对红军从惧怕躲避、物资封锁甚至武力袭扰,转变为无私无畏、倾其所有地支援帮助,确保了长征伟大胜利。长征是我们党的一次民族工作大学习、大调研,使党极大地深化了对民族问题基本国情的认识,为党更加自觉地制定和实施促进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长征过程中,红一方面军约1/3时间在民族地区,红二方面军约占1/3里程在民族地区,红四方面军约3/4时间在民族地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面对面地与众多少数民族接触,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地、大量地研究和解决革命过程中的民族问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伟大进程。长征是一次民族团结思想的大宣传、大普及,党的民族工作主张,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追求平等团结的政治热情,赢得了各民族对我们党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的广泛认同,奠定了我们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地位。长征是一次民族团结工作的大动员、大部署,党和红军通过切实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帮助各民族建立民主政权和革命武装、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措施,使长期受歧视受压迫的少数民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感,促进了各民族空前团结。长征是一次民族团结力量的大汇聚、大检阅,各民族团结在党和红军的周围,汇集起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强大合力,昭示民族团结之力坚不可摧。虽然长征最艰难的行程在民族地区,但最重大的胜利也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是革命、建设、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民族团结是夺取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必须始终把民族团结放在民族工作首位,不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长征中民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党对民族问题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的科学认识,得益于党在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上的高度自觉,使党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最大限度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牢记这段历史,我们才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工作有多么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重大论断的深意。
民族关系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是在人们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特殊社会关系。利益关系是民族关系的根源,尤其是经济利益,但是利益关系≠民族关系,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可以发展成为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敌我矛盾,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容易转化为敌我矛盾。
二、习近平对民族工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民族工作思想形成了完整理论体系,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基本国情依据,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和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是历史留下的一笔重要财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指出中华民族包括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依据,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习近平阐述了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前提也是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國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道路也是根本途径;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也是根本要求;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精神基础;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这些方面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平等,我国历代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以维护其统治地位为前提,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创造了根本前提,新中国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一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主题宗旨,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领域系列讲话中指出,我国民族关系总体和谐,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别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三、构建新形势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分布,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民族地区多分布在我国边境线上,我国陆地边境线约2.2万公里,民族地区占1.9万公里,民族地区地域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65%,所以民族地区的稳定对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和谐民族关系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千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团结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比如“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团结统一始终是代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所以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我国的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境外影响问题总是影响着我国的发展。然而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在民族地区,都给民族关系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民族关系是否和谐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和谐民族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少数民族成员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少数民族成员的小康我们不是全面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富裕我们不叫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諧民族关系对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从未有过丝毫犹豫和退让。骨肉离别和纷争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只有骨肉团聚、祖国统一才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和福祉。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同心同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利益,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我们“中国梦”的如期实现。从目前我国民族关系实际出发,局部也有不乐观的情况,同时要清醒的认识到敌对势力对我国分化、西化的动机与图谋一刻也没停止过,并且呈组织化、精心化、复杂化趋势,这就提醒我们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些年来,藏独、疆独分子不断进行着破坏我国祖国统一和民族分裂活动。民族关系时刻面临着内部、外部和内外勾结的威胁。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制定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惨痛的侵略,亡国灭族的危机和救亡图存的共同使命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特别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引下,中华民族自觉联合起来,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共赴国难,最终赢得了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百余年抵御外辱的共同行动中,各民族爱国一家、团结奋斗的意识空前觉醒,作为中国历史主人的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历史上形成的不可分离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福祸与共、羞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的特征更加凸显,从而使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最终发展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对日本人说:正是因为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不然中国人民不会觉悟,不会团结。正如费孝通所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而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今天,中华民族已成为各民族普遍认同的概念和归属,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统称。凡居住和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民族,包括现有的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词虽然20世纪初才出现,却凝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和高度概括。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就在第一个纲领中明确规定:不分民族,均可接收为党员。简短的11个字,蕴含着中共对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识。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组织问题上的民族平等原则,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民族,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由此决定了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神圣使命就是团结中国各民族共同奋斗,谋求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1949年,在筹备新中国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面前,也就是新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才能长期有效地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和慎重思考,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理论,创造性地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新中国确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人民共和国,周恩来称之为“史无前例的创举”。2009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斯里兰卡代表向中国提出了一个要求——与全世界分享如何把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与区域民族自治相结合的经验。1954年9月15日,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在这次大会上来自西藏的达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当选为常务委员。班禅在随后召开的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是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的执政者在中央政府中担任的最高职务,当时达赖19岁,班禅16岁,他们成为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在处理民族关系时要认真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一定要区分开到底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两者坚决不能混淆,对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问题要通过有效地思想政治工作,善于疏导和化解,同时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处理。而对于影响民族关系且属于阶级矛盾的问题,属于敌对矛盾的问题必须采取阶级斗争的方法,所以对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稳定的极端分子必须严厉打击,对西方敌对势力借民族问题为借口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必须予以揭露、反对、批判和打击。各民族人民应该相互尊重,正确运用民族优秀文化化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比如《道德经》、《古兰经》、《圣训》等本质都是教育人们应该弘扬真善美的。培养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已经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人力保障。培养一批高觉悟、高水平、高素质、的民族干部队伍,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多年民族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培养一批思想上和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自己在本民族中有一定威望,又能得到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拥护的干部才能真正做到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民族干部应该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最后就是要严厉打击三股势力,三股势力时刻威胁着我国安全,三股势力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都是破坏社会稳定,他们一开始就是在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以民族独立为目的,一方面制造舆论,蛊惑人心,一方面大搞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安宁,所以,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与社会稳定,要认清三股势力的危害,严厉打击。
【作者简介】
王果(1986—),河南南阳人,回族,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