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
【摘 要】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根据随机及自愿原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患者,分成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补中益气方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胃黏膜炎症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黏膜炎症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好,安全可靠,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补中益气方加减法;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200-01
慢性胃炎(CG)常因感染、饮食不规律、药物刺激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反应等引起胃黏膜水肿,出现炎性病变,黏膜层细胞萎缩,从而出现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诸多临床症状[1],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老龄化、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加剧导致CG的发病率上升明显,随着健康知识及电子胃镜的普及,CG的检出率也在增加。有研究表明,胃黏膜若一直受到炎症刺激不能缓解,会导致胃上皮细胞发育异常,从而异常增生,引发胃癌[2],因此早期行积极治疗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多利用西药治疗CG,但效果不明显且易复发,近年来采用中药治疗CG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关于补中益气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CG的报道不多见,本研究旨在分析补中益气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CG的疗效及机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患者为对象,根据随机及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5.57±2.14)岁,病程3-15年,年均病程(6.14±2.23)年;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6.31±2.24)岁,病程3-16年,年均病程(5.83±2.12)年。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差异不明显(P>0.05)。
1.2诊断标准
胃镜诊断:黏膜红白、呈颗粒状、血管显露、皱襞变平。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诊断标准[5],临床主要表现有:主症:胃脘胀痛,胁肋胀痛,胃部暖气。次症:情绪引发胸闷、食少、便稀、舌苔薄白、脉弦。不少于2项主症和3项次症即为脾虚湿盛型。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治疗前半个月根据诊断标准确诊为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2)身体状况良好,愿意积极配合治疗;3)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 严重心脏病;2)肝、肾功能弱;3) 用药过敏者。4)怀孕,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
观察组:采用加减补中益气汤。基本方剂:黄芪、党参、炙升麻、柴胡15-30克,白术、当归,白芍药,补骨脂10-15克,青皮、甘草各6克。依具体症状加减:1)疼痛:加木香、川楝子;2)阴虚:加石斛、沙参;3)腹胀:加玳玳花,黄芪、白术减量;4)胃脘隐痛:加玄胡索;5)呃逆、嗳气:加法半夏,炙升麻、柴胡减量;6)胃吐酸、嘈杂:加乌贼骨;7)湿浊中阻:加藿香、砂仁;8)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去党参;9)瘀血:加延胡索、五灵脂。每天1剂,水煎,早晚服用。
对照组:口服胃疡胶囊(九惠制药,Z10970059)一次2粒, 3次每天。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门诊胃镜复查。
1.5 观察指标
1.5.1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痊愈: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全部消失;显效: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变甚至恶化。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1.5.2 两组胃黏膜炎症改善情况:
显著改善:胃镜下显示黏膜炎症消失;改善:炎症有好转;无效:炎症水平能较治疗前没有好转甚至更差。改善率=显著改善率+改善率。
1.5.3 中医症状积分:
主症包括胃脘痛、胁肋胀痛、胃部暖气。评分为无:0分;轻:1-3分;中:4-6分;重:6-9;次症包括乏力、纳差、便稀、畏寒、口干、胸闷、食少、舌白、脉弦。评分为无:0分;轻:1-2分;中:3-4分:重:5-6分。积分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严重[6]。
1.6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3.0软件行数据统计,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及连续卡方检验;计量数据采用()來表示,行t检验。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胃黏膜炎症水平
两组治疗后胃黏膜炎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西医常以抑酸、抗HP、保护胃黏膜、加强胃蠕动等对症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且长期服药会产生一定的耐受性[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中医医治本病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中医认为,CG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因饮食不规律、食用生冷辛辣食物致脾胃损伤,因情绪不舒、外感内伤,抑郁内责、劳累忧郁过度致脉络阻滞、中阳损伤。在中医理论中,CG病位于中焦,与肝脏、脾、肾紧密相关,肝郁脾虚型在CG中最为常见,患者脾胃失调、肝气疏泄,中医医治能缓解整体症状,延缓黏膜萎缩、抑制炎症、促进组织修复,疗效好。
补中益气方具有疏肝和胃,补中益气、养血活血的作用,药方中的黄芪、党参、白芍药、补骨脂具有养胃、健脾、益气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炙升麻配合柴胡有提高脾胃清阳之气的功效;当归具有补气、和血,润燥、滑肠的功效;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食、化滞的功效;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些药物合用,起到补脾、养胃、和血、补中益气、疏通胃络的作用。
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都有明显提高,胃黏膜炎症情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补中益气方加减法治疗肝郁脾虚型CG比西医效果好,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方加减法治疗肝郁脾虚型CG效果理想,能有效控制病情,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霞, 魏玮, 沈洪, 等. 从中医学视角看慢性胃炎“炎-癌转化”[J]. 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 2018, 41(11):7-11.
[2] 闫泽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2019,501(2):43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