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群
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是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2019年,教育部将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定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旨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坚持科学理念,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和终身发展做好素质准备。
要“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必须将幼小衔接落实于教学和管理中。但是,不少幼儿园打着“幼小衔接”的旗号,简单地提早引入小学课程内容,甚至干脆实施“小学化”教育,与教育部提出的“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背道而驰。而农村家长因为文化不高和信息不畅等原因,大都错误地认为教了小学教学内容的幼儿园才是好幼儿园,才能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再加上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招生,一味迎合家长,顽固地搞“小学化”教学,甚至还大张旗鼓宣传。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国家的政策规定,也在招生、保教等方面给正常运作的幼儿园带来困扰和冲击。
农村幼儿园应该怎样转变家长的观念?应该开展哪些符合教育规律和政策的幼小衔接活动?应该怎么帮助幼儿园、家长和孩子“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呢?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用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方式,落实了“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一系列工作。
一、着眼素养和能力,实施“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在园三年全程流畅衔接
从构建地方课程入手,从农村地域特点出发,我们探索出一套特色课程体系,即生活化、游戏化课程。这套课程主要包括两大块内容,一是阳光种植课程,一是民间游戏课程。这套课程让孩子们在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开启知识体系的建构,培养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
幼儿园里有一大块荒地,老师领着小朋友们拔草、捡石头,小朋友做得不亦乐乎!几天时间,每个班就有了四块种植地了,还挂上了“阳光种植园”牌牌。农村家长们一般都擅长种植,第一次种植活动就由“家长助教”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完成。小朋友认真学习,认识了好多种菜苗,并且体验了人生的第一次种植。此后,这一课程的主题按照四季变化、节气与中国农耕文化的脉络来设置。在合适的季节,孩子们可以在种植园散步,找蜗牛、挖蚯蚓、摘黄瓜、收秋葵。用小树枝丈量玉米秆的高度,学习稀释小便来给菜苗浇水,知晓葱、蒜、韭菜的区别。在大自然里,孩子们和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虫一鸟进行着纯真的交流和对话,用各种符号记录下他们的观察。3月12日植树节,园长老师送给每个孩子一棵小树苗,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植树活动,在家长的陪伴下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亲身体验"我和小树共成长"的乐趣。在劳动、学习、嬉戏间,孩子们收获惊喜的发现、幸福的成长。
第二块课程是民间游戏课程。民间游戏不受场地、时间限制,易于开展,很多还配有歌谣,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课程的开发过程,也得到了家长热心的帮助。许多人对小时候玩过的民间游戏仍有记忆,请他们回忆记录下来后,老师们进行了有序的整理。幼儿作为课程的主体,更是全程参与者。首先,许多游戏规则也为适应孩子们而改变。比如五子棋,中班孩子还不能很好掌握下棋的规则,于是就改变规则,减低难度,改五子棋为三子棋、四子棋,将斜排的排列忽略不计,这样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下三子棋、四子棋的规律。在“跳房子”的游戏中,改单脚跳为双脚跳、单脚跳的也允许停一下站直身子再跳。其次,围绕游戏器材的制作也做了改造。在小班孩子玩的小推车上,贴上色彩鲜艳的即时贴;贝壳玩具的外面涂上了漂亮的色彩,里面写上数字;在“抢四角”游戏中,发现了用绳子围成四角的好方法,解决了椅子携带不便的缺点;在“抓七子”的沙袋里,孩子们装进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和大米。另外,民间游戏大多配有歌谣,但有些童谣表现的主题低俗,老师就进行改编。民间游戏课程实施与小组或班级集体活动相结合,贯穿在一天的零散時间、主题教学活动、自主游戏中,充分锻炼、提升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
“农村版”生活化、游戏化校本课程,遵循了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倾听习惯、口语表达能力、精细动作能力等。这些都是孩子们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和素养。而这些能力和素养也都包含在《指南》各领域发展目标中了。所以,幼儿园若能切实贯彻《指南》精神,将其落实到位,就是在为幼儿的入学做准备,也是在为幼儿的终身持续发展打基础。这样的幼小衔接,可贯串于幼儿园的三年时光里。
二、立足学生素养,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大班阶段强化幼小衔接
大班第二学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我要上小学了”,抓住普遍问题,从环境适应、作息习惯、学习习惯及自信心等方面帮助孩子们做好幼小衔接。
首先,开展专题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小学的环境、作息和一日生活等,组织了以“走进小学,感悟成长”为主题的参观小学活动。去之前,对孩子们展开调查,了解他们对小学的印象,结果发现很多孩子害怕上小学,原因也有不少:有担心小学老师太严厉的,有担心作业太多没时间玩的,还有不喜欢小学教室太旧的,当然还有听说小学厕所好远好高还很臭的。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和小学积极沟通,不仅化解了孩子们的种种担心,在活动中还有不少新的收获。尤其在学习环境的改变和适应上,由于幼儿园老师在活动前了解并及时发现了孩子们的困惑和问题,在小学并不完美的厕所前上了重要的一课,讨论了如厕方法,给予孩子们鼓励并做了示范,使他们的疑惑和紧张情绪得到疏导、化解。
其次,认真完成每一个家庭小任务。上小学后每天放学回家都得看书做作业,这也是孩子们担心做不好的事情。大班最后一学期,为让孩子们提前适应,围绕学习习惯养成、生活自理能力,老师每天放学会给他们安排一个家庭小任务。有时是教大人唱一首歌,或是画一幅画、讲一个故事,有时是做手工或干一次家务等。家长们拍照或拍视频从微信群交作业,也有第二天入园口头汇报的,老师总是及时跟踪、点评鼓励。家长们反映,孩子们渐渐养成按时完成家庭小任务的习惯了,进步都非常大。
第三,畢业季是最令人难忘的,每届“展望未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大班毕业典礼暨家长开放日活动我们都要非常重视,隆重举行。活动有感恩遇见与陪伴、展示成长与进步、倾听希冀和祝福、歌唱美好未来等等,而且持续一个月,而不是只开一次大会走过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上小学的脚步将更坚定。
三、注重家校配合,化解家长焦虑情绪,亲子合力夯实入学准备
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春季一开学,就召开园级家长委员会,与家委共同商讨大班幼小衔接的活动和形式,最后达成共识:在大班孩子幼儿园生活即将面临结束的这几个月里,一定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各项幼小衔接活动,激发孩子们上小学的热情和愿望,为上小学做好准备。
接着,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衔接期,还与小学联手,召开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家长会有两大内容:园长专题讲座和小学老师专题讲座。园长从生活、学习、行为的转变等方面,分别阐述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建议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养成孩子的好习惯;提醒家长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孩子,还要学习正确引导孩子的方法。小学老师则分析了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深入浅出地剖析新生入小学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着重介绍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在讲座中,还分享了如何让孩子喜欢上书籍、怎样让孩子正确握笔等实用方法。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既是大班老师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南针,又是幼儿园送到家长手里的一颗定心丸,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第三,给家长发放调查记录表,一份是大班幼小衔接幼儿情况观察记录表,一份是大班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情况记录表。这两份表格发放到每个孩子家中,家中留守老人年龄大无法完成调查记录的,班主任就通过微信把调查表发给在外务工的家长,让他们暂时放下工作,在电话中倾听孩子的心声,看看孩子各方面做得怎么样;也对照调查表,让留守孩子的父母、长辈相互沟通,及时调整家庭教育方式。老师们根据两份调查记录表,及时发现不同孩子存在的共性问题,按类别分小组实施教育策略。如针对还没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在区域活动时,老师会引导鼓励他们多参加阅读区的活动,也请家长在家里创造条件,每天开展亲子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好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问题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县神华爱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