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价值逐渐得到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随之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而教育领域尤为明显。我国现今的人本教育思想,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人学”指导下形成的,另一方面,也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更主要是源于我国古已有之的“人贵论”思想。我国教育正在朝着素质教育方向不断转变,人文素养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创新也是新课改背景下与时俱进的表现之一,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学生今后生活工作意义重大。基于“与时俱进”的方针,当今中国的“人本教育”并不能只是阶段性目标,而应该随时注入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鲜血液。本文以音乐教学为例,浅析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及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学;信息技术;人文素养;审美品位;自由学习
一、 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是音乐教育教学首要任务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这便是典型的“以人为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逐渐形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素质教育相关理论,旨在通过提升“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来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使得人的潜能与内在力量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根本,“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便是“人本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行,“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已经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诸多细节之处。
而就音乐教学来说,这种理念的落实过程又有一定的特殊性。音乐不同于语文数学,它的重点并不在于刻板的知识点的讲授。音乐也不同于绘画,它无法通过具体可感的形状去反映客观世界。音乐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无国界的语言,是一种可用于表达内心感受、借以抒写灵魂的艺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往往急于让学生去体会音乐中的音韵美、意境美,但由于学生本身沒有达到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加之老师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掌握与音乐的抽象艺术特质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老师始终扮演了一个主导的角色,而学生则相对被动,这实际上与“人本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那么基于这种现状,“授之以鱼”显然不是好的解决办法,“授之以渔”即从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入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才是当下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
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只有当学生主动地产生了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知识有获取的欲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便是创设情境。
一般来说,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可能是分析歌词,讲述一个与歌曲内容相关的故事来引出曲目的主题,或播放一首与歌曲类型相似的歌引导学生了解该类歌曲的显著特点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仅仅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或是单一的歌曲播放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而且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很单薄的,给学生带来的体验也很单一,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相对来说多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说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性。比如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老师可以调整以往口述抗战故事宣扬爱国主义的方式,改为给同学们展示相关的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或是播放以《义勇军进行曲》为背景音乐制作的抗战资料PPT。这种将静态画面转为生动的动态展示的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视觉上的冲击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视频或PPT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暂时不要进行讲解,而是进入讨论环节,让学生自己描述所感知到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将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变为交流、探讨,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其主动的探索来认真学习《义勇军进行曲》每一句歌词蕴含的深刻含义,并切身感受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国人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在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下将得到相当大的提升。
另外还有很多音乐是没有具体可感的实际内容的,其内涵意蕴更多地需要聆听者结合品味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去体会。可以说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但同时这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挑战。例如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曲轻音乐,没有具体的歌词也没有鲜明的类型特点。此时老师该如何帮助学习主体减少学习过程的挫折和阻力呢?教师本人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因而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老师可以根据自身对曲目的感悟,结合对作曲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利用信息技术将自己对曲目的理解做成动画,或是找到与曲目意境相似的图片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教师角色的作用,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习难度的适当降低使得学生消除了内心恐惧心理,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也就随之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便是人本教育的初衷。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提升人文素养不仅是要确立做人的基本道德,艺术精神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学生的艺术修养一定程度上反映、影响着其人格品德,而音乐教学自当承担起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重任。艺术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一幅字,一卷画,一首歌可能都承载着极为深厚的人文情怀,蕴藏着一定的哲理。因而在艺术领域审美品位的提高也就自然而然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 信息技术的使用更有利于培养全方面人才
我国与发达国家始终存在差距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才类型不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当今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创造力的。只有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能够培养出该种综合能力较高的创新型人才。所谓有意义的学习首先需要学习主体,即学生主动地自愿地去寻求知识,并且要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其次有意义的学习是具有渗透性的。学习一种知识并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学习这一个行为来引导其他个体行为,从而形成个体的一种观念及人格特质。根据自由学习观点,教师的职责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进行渗透性学习。就音乐教学来说,课堂内容本身就是艺术性的,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则更应该合理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能力。而信息技术便是最好的辅助手段。
传统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的言语活动,学生其实对这样的方式已经厌倦了,教学任务也就不可能在这样的厌倦情绪中完成。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在一定程度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实现了初步的成功。当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时,便可以节省很多备课时间,也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这些内容都是以紧跟时代的新技术呈现,以实例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除了给我们生活提供便利,更能帮助我们丰富知识,这便是从知识的获取途径上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学生上完一节课或许没有学到太多的书本上的知识,但可能日后通过逐渐积累,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总结,他们学会的是如何去“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渔”便是自由学习最大的意义所在。
个体之间是普遍存在差异的,所以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收获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多的语言讲解在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的同时其实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的学生可能有自己的思考内容,但是如果和老师讲解的不尽相同,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害怕出错而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并結合老师对学生的启发性引导,以及平等的交流探讨,可以使得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成果变得多样化,也更具个性,更适合自身成长所需。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由学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四、 结语
当代教育现状决定了各科教师都应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到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上去。而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将信息技术引入音乐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得学生能够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更好地认识自身,更好地感知老师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培养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芳芳.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3):125.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邹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
作者简介:
常青,辽宁省盖州市,辽宁省盖州市第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