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青蓝工程,着力专业发展

2020-04-05 18:51陆建亮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模式创新

陆建亮

[摘要]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因此,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创新型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教师培养的源头——青蓝工程入手,提出了创新培养青年教师的一系列方式方法,以期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关键词]创新;青蓝工程;模式;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89-02

当今教育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也是教育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对此,我们必须加快培养创新型的教师,以创新型的教师发展创新型的教育,以创新型的教育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鉴于此,我们首先对全校教师的状况做了一个调查,以期从中寻找一条适合我校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之路。

虽然,调查的数据,不能直接说明我校创新教师的培养是滞后的,但至少提醒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力度明显不足,以这样的专业发展速度,是很难促进创新型教师培养的。于是,我们把视线投向了学校教师培养的源头——青蓝工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大胆地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

一、创新青蓝工程模式:变“1对X”为“X对Y”

何谓“1对X”模式?就是指一名骨干教师同时和一到几名年轻教师结为师徒关系,在教育教学上给年轻教师以指导,帮助年轻教师在专业上获得发展。这是我校以前一直采用的青蓝工程模式。可近几年,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年轻教师越来越多,仅2017、2018这两年,就有55位新上岗的教师加盟我校。无论如何,骨干教师的增长远远赶不上非成熟教师的加盟速度。如果以传统的“1对X”模式,来培养这么多的年轻教师,肯定是很难取得实效的,想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上有所突破,更是一句空话。

面对实际情况,我们果断地打破了“1对X”模式,大胆地推出了“X对Y”这一新的运作模式。

何谓“X对Y”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为团队,成立不同的导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吸纳一部分年轻教师作为学员,形成“X对Y”的形式。目前,我校共有八个导师工作室,几乎覆盖到了每一门学科的教师。每个工作室有一位领衔人,以及四到五名工作室导师。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各个工作室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新的模式下,每位骨干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在团队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在团队中进一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每位年轻教师,都能像蜜蜂酿蜜那般,从不同的花粉中取其精华,在专业上获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创新青蓝工程内容:变“重技能”为“重素养”

1.加强思想引领,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

为了提升全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理念,除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这样的常规措施,来搭建教师与教育教学专家对话的桥梁,我们还创设了其他行之有效的平台。

平台一:狮小论坛

每学期各工作室要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每期由一两位导师开设讲座,可以是宏观的教学思考,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打开学科教学的视野,丰富教学的经验。

平台二:教学沙龙

每个月,各个导师工作室至少开展一次教学沙龙活动,每次围绕一个教学话题展开交流。导师与导师,学员与学员,导师与学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思想在碰撞中闪光,让理念在探究中提升。

2.着眼教学指导,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首先,扎实指导学员的研究课。

各工作室针对每位学员的研究課,要把好三个关,即教学设计关、课堂教学关、教后反思关。具体而言,对公开课教案,要“集体会诊”,对具体课堂要打磨到位,对教后评议要全面深刻。其中,打磨课堂这一关,必须做到“三磨”,即磨教学理念,磨教学策略,磨教学细节。帮助年轻教师寻求先进的教学理念,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追求完美的教学细节,引领他们的课堂从改革中走向创新。

其次,全面开放导师的常态课。

每位导师的课表,学员人手一份。每位导师的每节课都对学员开放,力求让年轻教师对课堂教学看得清,摸得着,学得像,走得稳。有了导师的示范,年轻教师的课堂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增强,

3.注重自我提升,点燃教师的学习热情

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应该是复杂多元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作保证,那么阅读就是一条必由之路。每个学期初,由各个导师工作室列出必读书目,包括教育教学专著和人文方面的书籍,组织工作室内所有教师开展经典共读,使他们在阅读中积淀素养,在分享中放飞思想。现如今,我校教师阅读氛围浓厚,书香弥漫,芬芳馥郁。

三、创新青蓝工程路径:变“单维度”为“多维度”

传统的青蓝工程,主要是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但是,由于骨干教师自身学养上的限制,使其在引领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更高层次上的理论支撑,以及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烛照。这种单维度的教师培养路径,显然不能适应当下学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基于学校导师工作室的基础上,精心构建并推行了三级教研网络,使青蓝工程的路径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

1.一级教研

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个导师工作室之间相互联动,相互合作,开展优秀课观摩、教学竞赛、基本功比武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使导师工作室之间既有适度的竞争,又有愉快的合作,从而进一步激活了全校骨干教师队伍,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2.二级教研

每学年,针对各门学科的需求,学校会特邀校外教育专家担任长期指导,做到每个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上课,由专家参与听课和评课,把脉教师课堂,变革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除了担任长期指导的专家以外,学校每学期还会邀请其他的教育教学专家来校执教示范课或者作学术讲座。与此同时,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外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要求对所学所思进行总结并和全校教师分享成果。

3.三级教研

每个学期,学校会邀请区市级相关学科的教研员担任学校教学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教研的优势,每个月采取听评课的形式,使全校教师了解课堂改革的新动向,使教学改革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

为了切实提高三级教研的实效,学校每学年都对教师参与教研的情况进行考核,既看过程,也看成果。过程性资料,主要是听课记录、听课反思、公开课教案等;成果性资料,主要是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论文获奖或发表情况等。对考核优秀的教师,由学校授予相关的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创新青蓝工程视角:变“行业内”为“跨行业”

如果仅仅囿于教育教学的圈子来谈创新,谈发展,教师的视野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积极打破了行业界限,诚恳地聘请了一些英雄模范、商界精英、媒体记者、自主创业者等优秀人士,担任学校的创新导师,不定期地请他们来校开设讲座,分享他们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和心得。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是其锐意创新的精神,在各个行业都是相通的。有了这些创新导师的引领,全校教师自然会触类旁通,眼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开阔,创新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打开,创新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五、创新青蓝工程界线:变“抓局部”为“重全体”

学校目前拥有一批校、区、市、省等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拥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老教师。他们在引领年轻教师成长的同时,自身在专业上的继续发展也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对于这部分教师而言,我们采取的是量体裁衣,努力给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争取深造的机会,创设成长的条件,使之能够从优秀走向卓越,集中力量打造骨干教师队伍。

六、创新青蓝工程评价:变“要我教”为“我要教”

传统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模式,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其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情感方面,师傅导得如何,徒弟学得怎样,没有具体的要求,更缺乏制度的保证。这样的青蓝工程,形式大于内容,很难收到真正的效果,不利于当下整个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因此,我们改革了青蓝工程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评选优秀导师团队

每学期末,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对各个导师工作室进行考核,主要从过程性资料、导师和学员取得的成绩等方面量化打分,以此评选优秀导师团队。由学校给优秀导师团队中的每位导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考核奖励。

2.共享青蓝工程荣誉

接受指导的年轻教师,属于导师团队中每位导师的徒弟,所取得的荣誉属于每位导师的指导成果。在评先评优方面,政策向在青蓝工程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导师倾斜,让导师们“导有所成”,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有了以上这些改革措施,青蓝工程由原来的学校要我指导年轻教师,变为了我要指导年轻教师,竞争意识逐步增强,面貌煥然一新。

两年来,随着我校创新青蓝工作的逐步深入,全体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日渐增强,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崭露头角,专业上得到了飞速发展。

以下是2018年10月的调查统计数据:全校教师163人,35周岁以下教师115人。区级骨干教师25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区级骨干1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51人。教学竞赛中,区级获奖56人,市级获奖35人,省级获奖8人。省级以上论文发表103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现如今,我们狮山实验小学校,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大刀阔斧,破浪前行,勇于创新,正昂首走向明亮那方。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模式创新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