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相关多样性、无关多样性与城市加总就业创造
——基于城市吸收能力及创业水平的调节作用

2020-04-04 16:13贺祥民赖永剑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面板产业结构

贺祥民,赖永剑

(南昌工程学院 经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每年新增1 500万就业人口,在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就业压力更为巨大。因此,探索就业创造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对于促进就业创造,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产业结构对于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大量文献所证实[1-2],但是,关于产业结构的何种知识外部性对于经济增长更具有突出意义却引起了较大的争议。Jacobs(2000)[3]认为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由于存在多样化的知识外部性,比专业化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进而更好地助推经济增长。那么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中国的就业创造?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一定有利于推动就业创造吗?城市的哪些异质属性会对产业结构的就业创造效应产生调节作用?本研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从而为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就业创造提供政策参考。

本文区别已有文献的特色在于,首先,立足于中国多样化产业结构的现实,将多样性分成相关多样性和无相关多样性,深入考察了城市层面的产业结构多样性对加总就业创造的影响,从就业创造的角度理解产业结构多样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意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视角。其次,考虑了城市吸收能力和创业水平对产业结构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影响作用,以考察城市异质性对就业创造效应的调节作用。再次,在衡量城市加总就业创造方面,我们采用H alti w angeretal(2013)[4]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微观企业就业数据加总,并综合考虑企业进入、退出、存续经营三种情况,这种方法比传统的使用区域总量就业增长指标更能够反映企业演化及其对就业创造的贡献。同时,在实证方法上,我们采用了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该方法能在考虑因变量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同时,又能克服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使估计结果更为真实、可靠。

一、理论假说

已有评价专业化外部性和多样化外部性对就业增长作用的经验研究,存在着不一致的结论。Glaeseret al(1992).[5]分析了1956—1987年美国城市就业增长的环境,结果表明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就业增长,而专业化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就业增长。但Henderson et al.(1995)[1]却得到了不一样的结论,他们使用1970—1987年的美国数据,发现专业化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就业增长,唯一例外的是高技术产业。Combes(2000)[2]研究了法国的经济发展,认为多样化更有利于服务业的就业增长,但对制造业就业增长的作用较小。

鉴于产业多样性的概念是复杂且微妙的,Frenken et al.(2007)[7]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多样性的产业之间是相关的还是无关的更容易促进经济增长呢?他们的结论是相关多样性在促进地方知识在行业之间的溢出成本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这些相关性的行业之间认知距离较小,因此存在互补性;其中包括共享能力,这使得产业间的有效联系成为可能,这些相关的产业之间更容易分享知识和信息。相反,无关多样性的产业之间,由于产业之间差异较大,存在较突出的认知差异,这将导致产业之间知识的传播上可能会受到阻碍,由于它们完全不同,不连贯的知识基础使他们更难参与进来重组创新,从而阻碍了区域的渐进性创新产生。然而,无相关多样性由于存在较强的投资组合效应,能降低外部不对称冲击的影响,有助于降低经济的波动性[6];因此,能抑制地区失业率的上升。Frenken et al.(2007)[7]利用荷兰的数据,发现对于经济增长,相关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无关多样性不显著。

这一结论已在几个国家得到证实,如Boschma&Iammarino(2009)[8]在意大利,Boschma et al.(2013)[9]在西班牙,Hartog et al.(2012)[10]在芬兰,都得到了与Frenken et al.类似的结论。但是VanOort et al.(2015)[11]利用欧洲国家层面的数据,发现相关多样性与无关多样性对地区的就业增长产生了无差异的影响。除了这些结果之外,Castaldi et al.(2015)[12]发现无关多样性影响了激进式创新的发展,即无相关多样性倾向于依赖激进式创新,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技术的多样化。因此,我们认为,这两种形式的多样性都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进而有利于就业创造,但由于相关多样性增加了知识溢出的可能性和有利于渐进式创新(主要是增量的),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就业创造。

因此,我们提出假说1:相关多样性、无关多样性均对城市加总就业创造有积极作用,但相关多样性的作用更突出。

产业多样性产生的知识溢出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增长的动力,与城市的吸收能力有密切关系;城市吸收能力越强,越能够吸收产业多样性的知识溢出。然而,同样的吸收能力对于不同种类的多样性的知识溢出效果却不一样。Cohen&Levinthal(1990)[13]强调知识的相关性对吸收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习的对象都是相关的更有利于提升学习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相关的产业之间认知距离较小,吸收的难度、成本都更低。而无相关产业之间存在较突出的认知差距,从而导致吸收成本更高,难度更大。这也就是说相关多样性的产业结构与无关多样性产业结构相比,城市的吸收能力更容易获得知识溢出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造。

假说2:相对于无关多样性,城市吸收能力更有利于加强相关多样性的城市加总就业创造效应。

因为新知识在市场上是不容易被他人所接受或被交易的,因此往往是提出一些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员工成为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对于这些创业企业的创始人来说,开创自己的事业往往是将这些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唯一途径,否则这些创新的思想被在职者所忽视,只能保持休眠和搁置状态[14]。

并且由于渐进式创新比激进式创新(或称为根本性创新)的经济价值更容易评价,为了降低风险,在位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渐进式创新;而激进式创新更容易被创业企业所接受。Baumol(2004)[15]通过观察美国的工业经济运行,也发现了这一经济现实。由于认知的距离,激进式创新更容易发生在无相关的产业结构中;而渐进式创新更容易在相关的产业间产生[12]。创业企业在引入激进式创新方面的显著作用,这使得它们在不相关的知识领域和行业间的溢出效应尤为重要。因此,创业企业在将知识转化为就业创造的动力应该在明显具有高度无相关的多样性区域作用更突出。

假说3:城市创业水平更有利于增进无关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而对于相关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无显著影响。

二、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实证模型

由于城市加总就业创造是动态变化的,当期的城市加总就业创造水平不仅受制于当前条件,必然也受到前期条件的影响;同时城市就业的跨空间流动性和竞争性,使得城市加总就业创造可能产生空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将城市加总就业创造的空间相关性也考虑进去,我们使用空间滞后动态面板模型来考察产业多样性对城市加总就业创造的影响效应。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突出特点在于:在考虑区域加总就业创造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同时,又能克服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使估计结果更为真实、可靠。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由于其明显的优势,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受欢迎,它结合了时间序列计量、空间计量和面板数据计量的优点,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克服了动态但非空间的或空间但非动态的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偏差。于是有模型:

(2)式与(1)式相比考虑了城市的吸收能力和创新水平与产业多样性指数的交互项。模型中因变量JCct为城市c在t年的加总就业创造的衡量指标,RV为相关多样性指数,URV为无相关多样化指数,INT为城市异质的属性,即调节变量,我们考虑城市的吸收能力(Absor)、创业水平(lnEntership)这两个指标。X为控制变量向量,根据已有文献,我们主要控制城市的贸易开放度(OP)、人口密度(lnPop)、人均工资(lnWage)等几个变量。ηc为城市固定效应,用于控制不可观测的城市属性的影响;ηt为年份固定效应,用于控制不可测的时间变化的影响。p、λ分别为空间滞后系数和空间误差系数,当p=0,模型则退化为传统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ε为随机误差项。

Wcm为反映不同城市空间相互关系的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权重矩阵我们使用二元相邻权重,同时我们考虑城市之间的现实经济联系;在常用的二元相邻权重Wcm的基础上加入各地区经济的影响,有;其中Tcm可以反映城市间经济差异性,yct为城市c在t年的GDP。一般而言,经济差异性越小的城市之间需求结构类似,劳动力流动更为频繁。在研究中,我们在引入空间滞后变量前将各权重矩阵进行标准化。由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存在因变量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滞后项,因此对于此种的估计,传统的OLS估计将存在偏误。Jacobsetal.(2009)[16]拓展了Blundell&Bond(1998)[17]的系统广义矩估计用于核算空间效应,这种方法由于使用了工具变量克服了变量的内生性,因此比传统的空间极大似然估计具有明显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系统广义矩方法比差分广义矩更能够减轻空间滞后参数的偏向性。因此,我们也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空间动态面板模型。

(二)城市加总就业创造的计算

借鉴Haltiwanger et al[4]等的方法,运用2000—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企业数据,构造包含企业进入、退出、存续经营三种情况的综合就业创造率指标的衡量方法,有:

JCct为城市c在t年的加总就业创造率指标,e为企业就业,t为年份,g为综合增长率,Xct为城市c在t年的就业总量,是各个企业就业规模的加总。

(三)多样性指数

1.无关多样性指数

我们采用Frenken et al.[7]等的方法,用两位数行业的熵值进行计算,有无相关多样性指数(URV)为:

其中pgct为城市c在t年两位数行业就业比重,I为城市c在t年最大的两位数行业个数,并在模型中取对数。

2.相关多样性指数

由于我们使用的工业企业数据库中仅有细化至四位数行业,根据Frenken et al.[7],属于同一个两位数行业的四位数行业之间技术相关性较高,这些产业有相同的认知复杂度,这主要是因为在同一两位数行业下属的四位数行业之间所使用的技术和产品特性很多是近似的,有:

式中其中pict为城市c在t年四位数行业就业比重,G为城市中最大的两位数行业个数,并在模型中取对数。

(四)调节变量

1.城市吸收能力(Absor)

城市的知识基础是吸收产业外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使用城市科技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

2.城市创业水平(lnEntership)

采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即年度城市的私营新企业成立数量来衡量该城市的创业水平,由于数据可获得限制,我们采用每年城市制造业的私营新企业成立数代理,并取对数。

(五)控制变量

1.贸易开放度(lnOP)

贸易开放可以通过技术溢出、资本投入、贸易竞争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就业创造。同时贸易开放意味着地区企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需求,使企业从规模经济中获利,进而促进就业创造。我们使用城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 DP总值的比率衡量,并在模型中取对数。

2.人口密度(lnPop)

这一变量用于控制经济行为的空间集聚效应,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城市规模经济较明显,越能够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如大学、商业服务、便利的交通设施等,从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有利于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就业创造。然而,人口密度过大,也即出现过度拥挤的时候,企业成本反而提高,不利于就业创造,即规模不经济;并在模型中取对数。

3.人均工资(lnWage)

由于高的地区工资反映了企业较高的用工成本,也意味着较高的企业进入壁垒,可能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就业创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更高的工资可以反映该城市较高的技能水平,可能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造。因此,人均工资对就业创造的影响取决于正负这两种作用的对比。该变量,我们使用企业数据库中同一年同一城市的工业企业人均工资衡量,并以2000年为基期,以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并取对数。

(六)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研究的空间单位为地级以上城市,限于某些城市数据指标缺失,故此选择27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我们的数据主要以2000—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基础。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包含了工业企业的行政区代码、行业代码、登记注册类型、相应年度的销售产值、固定资产年底余值、从业人数、开业时间、中间投入值、资本投入、工资支出等,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数据。我们对一些工业产值等关键变量出现明显错漏的企业进行删除、整理,最终得到待估计的企业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企业数据与其所在城市相匹配。由于工业企业行业代码为细化至四位数行业代码,我们将属于同一城市同一两位数行业的企业进行合并分类,从而用于分别计算各个城市相关多样性指数和无关多样性指数。其他相关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及中经网数据库。如下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表1 主要变量描述统计

三、实证检验结果

(一)基本计量结果

表2报告了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城市的产业相关多样性、无关多样性对加总就业创造的影响效应。在使用空间动态的系统广义矩估计之前,必须检验空间相关性。Anselin et al.[18]发展出两种拉格朗日乘数检验(LM)用于检验变量之间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的相关性。我们也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检验(LM)来进行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相关检验,LM检验统计结果显示在表2。结果表明,LM滞后稳健面板检验统计量比它的相应的临界值更大(p=0.000),而LM误差稳健面板检验统计量也均小于相应的临界值。这个结果意味着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确实存在。关注系统广义矩(SYS-GMM)检验结果,可以看到H ansen过度识别检验统计量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这些工具变量是有效的。此外,AR(1)的p值均在0至0.1之间,说明残差项存在显著一阶自相关;而AR(2)p值全部大于0.3,意味着残差项二阶自相关不存在。相关统计量值表明我们采用系统广义矩对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是有效且稳健的。

结果中空间滞后参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城市之间的就业创造具有空间相关性。从第(2)、(3)、(4)列的报告结果看到,相关多样性的系数和无关多样性系数为正,且在统计上均显著;这说明在我国城市多样性产业结构中,无论相关多样性和无关多样性均有利于城市加总就业创造。但比较而言,相关多样性的系数明显大于无关多样性,这表明相关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在我国城市比无关多样性的产业结构更易于促进就业创造,这一结论证实了假说1。我们这一结论与Frenken et al.[7]的研究结论异曲同工,即相关多样性是由于更为接近的认知差距(或互补)的产业间产生,其更有利于知识溢出,更有利于促进渐进式创新产生,更好地助推经济增长,从而对于促进就业创造产生了更突出的作用。

表2 基本计量结果(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

控制变量中,贸易开放系数显著为正,即贸易开放有利于促进城市加总就业创造。无论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都可以通过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就业配置效应和出口市场规模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城市就业创造,该结论与魏浩、李晓庆(2018)[19]的研究结论一致。

人口密度系数也显著为正,表明在目前中国,人口密度带来的城市规模经济的正向作用大于规模不经济的负向作用,整体对就业创造表现出正向作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城市规模经济较明显,便利化的设施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更好地促进了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创造,这与我国大量的就业机会出现在较大城市的现实是一致的。

但人均工资对就业创造的作用却不显著。这说明人均工资对就业创造影响的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势均力敌,相互抵消,导致整体对就业创造的影响不显著。

(二)城市吸收能力和创业水平的调节作用

表3报告了使用空间动态模型考察的城市吸收能力、创业水平对产业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的调节作用,我们同样使用系统广义矩进行估计。从表中(1)、(2)、(3)列可以看到,首先,以城市科技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的城市吸收能力对加总就业创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科技从业人员比重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有利于工业企业就业创造。

重点关注城市吸收能力与相关多样性、无关多样性指数的交互项系数,可以看到两个系数均显著为正,但是城市吸收能力与相关多样性的交互项系数无论显著性还是大小,均强于吸收能力与无关多样性指数的交互项系数。表明:城市吸收能力加强了两种产业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但由于相关多样性的产业之间认知距离较小,产生的知识溢出更容易被吸收,城市吸收能力越强,越容易将吸收的知识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进而促进就业创造;而无相关多样性的产业间,认知距离较大,吸收成本较高,所以相同的城市吸收能力,对于无相关多样性产业比相关多样性产业能够吸收并转化为推动就业创造的正向作用相对较小,于是假说2被得到证实。

表3 城市吸收能力和创业水平的调节作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

从表3的(4)、(5)、(6)列结果发现,城市创业水平对城市加总就业创造有突出的正向作用,Haltiwanger et al.[4]发现新创企业在就业创造中比传统观念中就业创造的主要执行者——小企业更为重要。同样重点关注城市创业水平与相关多样性、无关多样性指数的交互项系数,可以发现城市创业水平与无关多样性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但与相关多样性的交互项系数则不显著。这说明城市创业水平有利于增进无关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但对相关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无显著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创业企业更容易接受无关多样性产业结构中产生的激进式创新,这对于城市加总就业创造有重要影响,从而证实了假说3。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巨大。因此,探索就业创造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2000—2012年的企业数据和275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使用能在考虑因变量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同时,又能克服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产业多样性对城市加总就业创造的影响效应,我们将产业多样性分解成相关多样性和无相关多样性。研究发现相关多样性、无关多样性均有利于城市加总就业创造。但比较来看,由于认知距离较小,相关多样性的作用更突出。城市异质性对产业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城市吸收能力加强了两种产业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且更有利于相关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但城市创业水平仅对无关多样性的就业创造效应有积极意义。

本文的研究蕴含一定的政策意义:第一,政府要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降低要素流动壁垒措施,促进要素合理流动;鼓励产业合理集聚,并向上下游延伸,以创建多样化的产业环境。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优势的产业,采取政策推动在产业链的可能环节上发展相关产业,从而促进技术相关、知识互补的城市主导产业群的形成,进而促进城市的加总就业创造。第二,政府在进行产业布局时,要同时考虑城市吸收能力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并进一步打破科技人才的流动壁垒,促进人才在产业内和产业间合理流动,以增强城市对知识溢出的吸收,尤其是相关性产业间的知识吸收。第三,对于城市内知识差距较大的无关多样性的产业之间,政府应该通过金融激励、制度保障、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创业;特别是对于一些在这类产业之间产生的具有潜在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激进式、颠覆式创新,可以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等措施支持这些新思想和新知识转化为创业企业的推动力量。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面板产业结构
石材家具台面板划分方法
MasterCAM在面板类零件造型及加工中的应用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Photoshop CC图库面板的正确打开方法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