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芬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进行修订后,引体向上成为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男生的必测指标,也是苏州市体育中考的选测项目。2010年起,苏州市教育局每年随机抽取各普通高中校高三年级男、女各30名学生,于每年4月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规则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测试。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从2015年开始代替掷实心球,被列为测试项目。通过研究分析2015-2018年男生引体向上数据发现:学生引体向上测试成绩较差,等级较低,是所有体测项目中最差的一项,成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短板。
图1 学生引体向上平均值发展趋势图
图2 学生引体向上平均值评分发展趋势图
图1可以看出:苏州市总平均值、吴中区平均值都是先下降后上升,幅度较小。我校高三学生引体向上平均值呈上升趋势,2016-2017年上升了4.57个;从名次上看,2017年我校引体向上平均值位列苏州市第一,2018年位列苏州市第二。结合图2发现:苏州市、吴中区高三学生引体向上平均值评分非常低,等第都是不及格;我校高三学生引体向上平均值评分等第由不及格上升为及格,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引体向上测试学生的上肢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发展水平。受试者跳起双手正握杠,两手与肩同宽成直臂悬垂。静止后,两臂同时用力引体(身体不能有附加动作),上拉到下颏超过横杠上缘为完成一次。受试者应双手正握杠,待身体静止后开始测试;身体不得做大的摆动,也不得借助其他附加动作撑起;两次引体向上的间隔时间超过10秒终止测试[1],这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对引体向上的诠释。
完成单杠引体向上动作,主要是胸大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的协调用力。引体向上是力量和耐力的综合体现,属于动力性最大力量耐力,要求肌肉拥有在有节律地紧张和放松交替的过程中,能长时间保持工作能力、且不降低工作效率的能力。
影响引体向上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发育有一定的阶段性,引体向上在13-19岁为增长阶段,19岁后进入稳定阶段[3]。高中年级的学生多为16~19岁,这一阶段男生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减慢,上体的围度、宽度增长较快,形成了上体宽厚、下肢细长的体形[1]。这一时期学生如果能克服困难,引体向上想要取得理想成绩仍然大有可为。
2.2 初中体育课程基本围绕体育中考项目开展,苏州市体育中考选测项目中虽然也有引体向上,从每年选测引体向上的学生人数来看,基本为零。究其原因:相对于引体向上,其他项目训练方法、形式、手段多样,标准相对较低,较容易得到满分。这样的学生进入高一后,在9-10月份就要完成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很难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2.3 引体向上动作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胸大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的协调用力;练习方法、形式虽多样,但都是力量性练习,肌肉容易疲劳,学生兴奋度较难维持。
2.4 外部环境:引体向上只要一根高单杠就可以进行练习,单杠一般安排在田径场附近,数量有限,距离教室较远,仅有10分钟的课余时间,来回较困难;且只有室外场地,遇到雨雪等天气就没有办法进行练习,结合苏州市的天气情况,每学期由于雨雪等天气而影响的体育课,占总课时的1/4左右。
有研究表明:对初次参加力量耐力训练的受试者,隔天训练的效果比每天训练效果好,每天进行力量训练的初训者,训练10次以后,力量可以提高47%;而以同样的训练负荷进行隔天训练的受试者,经过10次训练后,力量提高77.6%[4]。
尚永恒、徐明在《超极限辅助法在力量耐力项目训练中的应用研究——以引体向上为例》一文中,实验将60名学生随机分成四组,采用超极限辅助法进行3个月的系统训练。实验证明:超极限辅助法符合运动生理机制和运动训练原理,是对力量耐力训练方法的创新[5]。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课堂教学实际、训练经验总结等,对引体向上练习方法及与引体向上练习相关的方面进行总结。
3.1 练习方式方法探讨
3.1.1 开始进行练习:所有学生一起完成辅助练习,两至三周,根据练习情况,适当调整时长
3.1.1.1 大、小臂多角度悬垂
运用静力性练习可以发展肌肉的最大力量,引体向上虽然属于动力性练习,但是也需要肌肉有相当的绝对力量,才能获得相应的相对力量。
直臂悬垂:对体重较大的学生尤为重要,结合生理健康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合理体重的重要性。(如图3)
顶端悬垂:双手正握杠,跳起下巴超过横杠,维持该姿势,体会引体向上顶峰动作。(如图4)
90度等多角度悬垂:体会引体向上在不同阶段的肌肉形式。(如图5)
练习4组,每组悬垂至力竭,组间休息2分钟,适当使用垫脚凳等。
图3
图4
图5
3.1.1.2 弹力带下拉
将弹力带固定到横杠上,采用跪姿(单脚跪地)抓住弹力带;吸气,从头上方处置下拉弹力带至胸前,稍停2-3秒;呼气,沿原路返回;练习4组,每组练习8-12次,组间休息2分钟。
图6
图7
3.1.1.3 肩胛骨上引:调控背部肌肉,体会用力
直臂悬垂在单杠上,肩胛上提(身体下降)(如图8),感觉肩膀快要碰到耳朵,肩胛下沉(向上拉起)(如图9),利用肩胛的移动,感受身体向上的感觉。整个过程中保持背阔肌和肩胛肌肉的紧张,手臂始终处于伸直状态。练习3组,每组10-12次,组间休息2分钟。
图8
图9
3.1.1.4 单杠划船
双手正握杠,腹部、臀部收紧,身体呈一直线(身体与地面的角度通过在脚底加垫木箱等来进行调节,角度由大到小,最后使身体平行地面。收缩背部肌肉,把身体拉向横杠,保持2秒,慢慢放回。练习3组,每组练习8-12次,组间休息2分钟。
图10
图11
图12
四组练习,每次课在准备活动结束后进行两组项目的练习,项目组合由教师决定或者学生自定。
3.1.2 通过测试,将学生进行分组,运用弹力带进行辅助练习
A组(0个):对于第一阶段的辅助练习后,仍不能拉起的学生,重点在于体会整个动作过程中肌肉的用力顺序,完成从0到1的突破。在继续完成上述辅助练习的同时,利用弹力带,练习完整引体向上动作,完成5个。
B组(5个以内):每组练习至不能完成引体向上动作时,在弹力带的辅助下,追加完成至10个。
C组(10个以内):每组训练至不能完成引体向上动作时,在弹力带的辅助下,追加完成至15个。
D组(15个以内):每组训练至不能完成引体向上动作时,在弹力带的辅助下,追加完成至20个。
依此类推,在每组最大个数上增加5个。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如两至三周后,可以通过测验要求升档。
各组别均练习4组,组间休息3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引体向上上拉时人与横杠保持一定的角度、距离,而弹力带的作用力是垂直向上的,因此在上拉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撞伤头部。
3.1.3 练习频率
练习频率与体育课安排相结合,尽量保证隔天进行练习,没有体育课的时间结合上午或者下午的大课间跑操时间进行练习。
定期进行测验。每练习两至三周的时间,进行一次测验,对一阶段的练习效果进行观察、总结,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重新分组。测验的频率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通过测验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兴奋度。
3.2 其他相关方面探讨
3.2.1 指、掌的抓握能力练习
引体向上靠双手抓握杠使身体悬垂来进行练习,练习时手部做静力性的加固动作,因此手指抓握力的训练也很必要。
3.2.1.1 握力器
手臂保持伸直向下,与身体保持一定角度,肩膀收紧,手指用力握至极限停顿3秒,缓慢放松后马上再次握紧。左右手连续完成100下,两手交替进行。
3.2.1.2 五指俯卧撑
从站立推墙开始,离墙距离从近到远(结合身高、手部力量);结合五指俯卧支撑平衡,最后完成完整五指俯卧撑,双手间距从大到小(与肩同宽,双肘夹紧肋部)。
开始练习引体向上时,手掌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磨损、破皮、出血等,可以让学生自备一副手套,或者在单杠上包裹毛巾等物;每次练习结束时,采用冷敷法,适当在冷水中浸泡双手。
3.2.2 呼吸方式
有研究表明:引体向上练习上拉吸气、下沉呼气。在实际练习时发现,上升前吸一小口气,肚子收紧、憋住,下降时缓慢呼气,这样更能够使全身在整个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状态,更有利于动作的发力。
3.2.3 合理控制体重
引体向上是克服自身体重进行锻炼的项目,体重越大对肌肉绝对力量的要求就越大;体重过轻,肌肉体积相应较小,也不利于肌肉力量的发展。因此,练习引体向上,对体重的控制也很重要。
保持体重恒定,应采用控制饮食、运动以及控制饮食结合运动的方法。选择低热量、营养素含量全面的食品,如新鲜的瓜果、蔬菜、瘦肉、水产品、蛋、奶、豆制品等来平衡膳食,减少热量的摄入。严格限制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高糖类食品的摄入,如脂肪、油炸食品、巧克力、奶油、糖等。要控制零食的摄入,特别是睡觉前以及非饥饿状态下的进食,科学合理地安排进食时间[6]。
3.2.4 创新练习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创造性的进行练习,如:宽握颈后引体向上、双手前后竖握杠左右引体向上、单杠回环等。这些方法的创设,需要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尝试,更好的展示个人能力,激发学生保持引体向上练习的兴趣。
图13
图14
3.2.5 场地器材设置
在教学适当区域内设置单杠练习区,如图15、16、17、18。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在教学区域适当设置练习场地、器材,引导学生在课间休息、午休、晚饭前等时间,积极地进行练习。事实表明,少量多次练习、养成锻炼习惯,对于提升高中男生引体向上成绩有重要作用。
4.1 每次练习,需要在充分热身的基础上进行。
4.2 力量练习应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4.3 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4.4 鼓励学生,每次练习坚持到不能再完成,不得偷懒。
4.5 控制好下沉速度,避免因速度过快对肩、肘关节造成不必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