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乐威,黄德沂,朱性民,林少娜,焦峪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作为青少年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体质,普通高校学生却连续二十多年呈下降趋势,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脱节,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中心,从2015级新生开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对体育课程相关要素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实践性强的教学改革,通过体质监测等数据对教改效果进行检验,初步达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本文将广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效果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期望能为兄弟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如图1所示,体育课程包含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其中课内是核心,课外是支撑,课内外联动是关键,而体质监测是检验(效果评价)。课内与课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养成运动习惯,从而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图1 体育课程结构图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是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核心环节。通过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加强课程成绩管理、制定符合课程实际的评教指标等一系列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的实施,能有效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1.1 强化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
良好的教风学风源自规范的课堂教学常规。课前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准时上下课、师生问好,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问题,现实中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甚至流于形式。为解决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上课迟到、旷课现象,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要求全体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每个学期至少听课4节,并重点从课堂纪律、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见图2)。通过听课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同时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图2 广外体育课课堂教学听课评估表
2.1.2 规范体育课程成绩的管理
课程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终检验和评定,牵涉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依规、合理地设置考核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做到平时和期末考试的每一项成绩有记录、有登记,并按规定进行整理、归档(见图3)。
图3 广外体育课程成绩登记表
2.1.3 制定符合体育教学实际的评教指标
根据体育课程主要是实践课的特点,参照学校的评教指标,重点针对教师对教学要求的执行情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制定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使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客观性(见表1)。
表1 广外体育课程学生评教指标
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的好坏,运动习惯的养成,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学生课外锻炼的开展。将学生课外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建立课外锻炼管理系统并制定可具操作的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有组织地推动学生课外锻炼的开展,形成包含课内与课外的课程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在课外得以延伸,课内与课外有效衔接,真正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联动。
2.2.1 调整体育课程成绩构成
将学生课外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使之成为课程成绩构成的一部分,既是课程完整性的要求,更是课堂教学真正在课外得以延伸的体现。课内与课外有效衔接,是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关键所在(见图4)。广外体育课程从2015年开始,便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占总分的10%。
图4 广外体育课程成绩构成图
2.2.2 建立课外锻炼管理系统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之所以难以将学生课外锻炼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无法对学生课外锻炼情况实行有效的管理、考核和评价。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可具操作的课外锻炼管理系统,是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先决条件。
2018年4月,经过半年的建设, 国内首个针对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要求量身定做、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广外学生课外锻炼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管理系统平台的建成,可以全面高效地获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运动数据,解决了多年来课外锻炼难于实施有效考核和评价的问题,为课内外一体化的最终落地奠定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
2.2.3 制定课外锻炼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
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广外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充分利用课外锻炼管理系统的功能,制定学生课外锻炼的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要求学生每周锻炼5次,其中有一次必须与专项课程相关;有体育课的当天默认1次;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标:一是当天运动步数达到10000步;二是在安装有蓝牙发射器的运动场所运动40分钟以上。考核时间从上课的第二周开始,至最后一周结束。每少达标1次,扣0.2分;满分为10分,扣完为止。
2.2.4 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课外锻炼管理系统的建成,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并不意味可以放弃对课外锻炼的组织与引导。恰恰相反,为调动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积极性,使课外活动开展的效果更佳,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学生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职能部门,广外体育部向学校各学院、单项体育协会指派业务指导老师,负责统筹、指导各学院学生会体育部和单项体育协会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每年协助体育部举办1-2次以“广外杯”命名的校内系列单项赛事,各学院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院运会,各协会每周至少组织会员进行1-2次以单项活动为主的课外锻炼。
从2017年开始,广外将排球、乒乓球、高尔夫球三个协会列为试点,开放场地、提供器材,安排协会指导老师、协会骨干成员进行技术指导。每周课余时间组织会员和专项课学生进行3-4次专项活动,并为协会提供适当的经费支持,取得经验之后,再进一步推广。
广外自2015年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来,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推动课外活动开展等一系列措施,收到明显的成效。
专项课程建设的推动,听课制的落实,教学过程管理的规范,经常性业务学习的开展与交流,提升了老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课堂教学更加规范,内容安排、教学组织更加合理,学习风气明显好转,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表2)。
表2 近五个学期广外体育部教师学生评教成绩
将学生课外锻炼情况纳入课程体系、指导学院、单项体育协会有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增加场馆开放场所、延长服务时间、提供器材设备借用、开放式自助领用器材方式的推行、多渠道运动健康知识的传播,提高了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课外锻炼的开展;课外参加运动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良好的课外运动氛围正在形成。
在对广外一、二年级217名学生对“课外锻炼管理系统”使用情况调查中,56.68%学生认为,使用课外锻炼管理系统增加了他们每周的锻炼时间和次数;19.82%的学生认为,使用系统便于了解自己与他人运动时间与步数的差距,获得激励自己运动的动力;13.36%的学生认为,使用系统可以结识更多一起运动的同伴,提升了自己的社交能力。
对学生体质实施监测,是检验课程改革实施路径合理性及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核心观测指标。
2011年,广外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及格率仅为78.31%,离85%的目标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2014年的不及格率依然到达14.66%。三年来,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有力推动了学生课外锻炼的开展,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氛围正在形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见表3)。
表3 近年来广外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一览表
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学生通过小学、中学到大学的14年体育课程学习,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目标基本没有实现。其原因众多,作为学校体育职能部门,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课内外有效联动,是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掌握、终身锻炼习惯养成、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而课外锻炼的开展,如果能得到作为学生主管部门的学院、协会主管部门的团委更加有力的支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将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