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如
“微习作”的典型特征在于篇幅短小、内容精悍,加上切口小、耗时短等典型优势,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推广,这不仅是开展习作的外显形式,也体现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之前的习作教学方式相比较而言,“微习作”具有更自由、更灵活,更精细的特点。教师有必要准确把握微习作的典型特征和优势,变换实施合理高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力”。
一、确定“微目标”,找准习作方向
对于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的归宿。针对“微习作”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小,最好能够落于某个具体的语言训练点上,如可以紧扣某个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或者写一段话;也可以落于某个面上,也就是针对某个话题展开写作,这样就能够由点到面地展开循序渐进地学习,自然有助于习作能力的稳步提升。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搭船的鸟》这一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先说明这是一只彩色的鸟,然后具体描写了羽毛、翅膀以及嘴巴,作者的描写就顺序是先整体后局部。本节课的微习作目标就是写一种自己比较熟悉的小动物,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不仅明确了习作目标,也明确了描写顺序,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习作指明正确的方向。学生也可以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猫、小狗,或者是经常能够看到的麻雀、燕子等,有助于降低写作难度,还有助于保障写作质量。
在这篇课文中还存在其他语言训练目标,例如,根据文本中对翠鸟动作的描写,仿写自己能够观察到的某一现象,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仿写外形这一任务最适合、最贴切,基于这一语言训练点确定“微习作”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自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微观察”,提升习作能力
进入三年级之后,是开展写作训练的过渡时期,虽然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而此时小学生仍然是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习作教学必须立足于“观察”,然后到“写作”,教师应更多地组织形式多元化的小型练笔,扎实有效地推进“微习作”训练。
1.组织“有序观察”,开展有序的描写训练
所谓有序观察,就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应的顺序,不管是空间、时间,亦或者观察的过程都需要遵循相应的顺序。叶圣陶先生对此表明过自己的观点:对于语言文字而言,必然会呈现出连续性特点,需要一贯而下,才能完整的表达所有的内容。
例如,在《搭船的鸟》这一篇课文中,针对翠鸟的外形描写是在第二自然段,先总起描写其外形,然后根据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着重观察的是羽毛的色彩,这种具备次序的观察方法能够在文中得以显现。此外,在开始观察之前,可以对学生形成相应的引领,让学生以观察对象制作观察规划,可以借助表格的形式记录,这样就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指导,能够就此展开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通过表格搜集整理观察所得,同时也实现了其做资料的有效储存和积累。然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我的校园”的训练,为了实现有方位有顺序的观察景物,
可以结合以下观察表:
地点代表性景物特点
在学生观察结束之后,要求他们对所观察的内容展开有序梳理,完成表格填写,这样才能做足充分的準备,能够明确观察顺序以及表达顺序,写作过程中才能有效避免乱序表达。
2.组织“细致观察”,开展细节描写训练
针对现象而展开的观察就是为了录入信息,所谓细致观察,就是观察要能够细致入微,同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突显其中的细节特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展细节描写训练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篇课文中,有一道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描述学校的样子,并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说一说学生在校内干什么。针对这一习题,可通过两个层面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引领:第一,呈现多种地点的可选择性,如,大树下、操场上或者花坛边等;第二,对时间做出了明确性指示,可以是上学的时候,也可以是放学之后等。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及特定的个体上,此时学生的观察就会更轻松,也能够主动放大细节,自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表达。
实践证明,由“看”到“写”不仅遵循了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解除学生的学习束缚,由他们自主选择喜闻乐见的方式,自主观察生活,自主留意变化,还要积极鼓励他们展开语言表达,才能以此为基础逐步掌握正确的写作技巧,这也是编者渴望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
三、组织“微评价”,保持习作热情
如果只说不练,只写不评价,也会使“微习作”流于形式,因此,评价环节也是“微习作”训练中一项关键构成。为全面提升习作的实效性,既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也要以此为基础引入“微评价”。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入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教师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才真正有助于提高课堂微习作的教学质量,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荷花》这一篇课文时,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微习作”任务是充分发挥想象对这一篇课文中的细节进行想象描写:如果自己是荷花池中的一朵荷花,面对此情此景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然后,以此为话题展开微习作训练。有学生写下了这样一段优美的表达:我矗立在荷花池中,看到了翩翩起舞的蜜蜂和蜻蜓,我想让它们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也有学生写道: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亭亭玉立,能够感受到周围小伙伴的优雅,一阵微风吹来,我和小伙伴们轻轻的摆动着身体,偶尔随风飘落一两片花瓣,浮在池塘中;还有学生写道:看到停落在荷叶上的小青蛙,我会对它们说“欢迎你们”……完成写作之后,教师可以进行集中展示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写话内容和大家共同分享,然后由倾听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写作和评议的有机融合,能够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对自身的作品不断地完善,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这种合理的“微评价”能够让学生体验“微习作”的快乐,并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习作交流,以此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习作热情。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微习作”已经全面步入小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以及习作训练的发展潮流和主导趋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要制定与教材内容相贴合的微习作内容,更要关注对微习作的全方位评价。当然想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和丰富的过程,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习作得以螺旋式上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刁铺中心小学(225323)